刘培贞,原潍坊纺织技校教务处主任 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 六十五年你走得并不平坦。 从咿呀学语到活力四现, 你经历萌娃到青壮年的蜕变; 从啾啾抢食到展翅翱翔, 你完成黄雏到雄鹰的涅槃。 一百年后, 平地耸高山; 沧海变桑田。 你,百年后的潍院, 年富力强的壮小伙儿, 桃李芬芳天下赞; 叱咤风云的鹰隼, 搏击长空战犹酣。 你,百年后的潍院, 开放式大学; 创新式学院; 扛起全社会终身教育的旗杆, 在世界教育舞台上蹁跹。 你没有校墙, 没有边界, 更没有束缚思维的禁锢围栏。 你没有讲台, 没有灌输, 更没有捆绑创造力的学分羁绊。 自主创新是你生存的命脉, 自主创新是你持续发展的关键。 你打开创新之门, 你挖掘创新之源, 你就是孵化创客的摇篮。 你敞开博大的胸怀, 接纳五湖四海, 包容万物万象, 以最先进的互助式教学, 获最深刻的教学体验。 你,百年后潍院, 摒弃单一的学科偏见, 冲破狭隘的教学理念。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屹立在世界教育的最前沿。
发布时间:2016-10-08王富贵,潍坊学院工会原主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金秋十月,我的母校———潍坊学院迎来了六十五年华诞。看到自己的母校,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如今已成为桃李芬芳,誉满国内外,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知名度的本科院校,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 渤海之水深千尺,莫如吾与母校情。我在母校已经学习、工作、生活了38年了。是母校圆了我的大学梦,是母校党组织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在母校的怀抱中工作和成长起来。退休了,我仍然在母校绿树如荫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着。三十多年前,我们七七级新生入学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1978年春,山东省教育厅给母校(当时是昌潍师专)下达了招收400名新生的计划。由于招生任务来的突然,学校当时的条件很差,教室、宿舍难以全部容纳这批新生。为了完成任务,学校决定,把数学系100名新生安排到远离母校60公里外的益都师范去学习和生活一个学期。我是数学系1977级2班学生。当时,上课的两个教室是平房,宿舍也是平房,睡的是板床,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刻苦认真。直到暑假前,我们数学系100名同学才搬回潍坊,见到了自己的母校。投入母校怀抱的滋味可想而知,很多同学都高兴得热泪盈眶!1978年夏,回母校后,学校成立学生会,我被选为校学生会部长、数学系团支部书记。1979年9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七七级400名学生中仅有两名学生被批准加入党组织。毕业了,我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工作。这时我也暗暗下决心,要为母校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80年10月,党委安排我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82年10月,我到学校办公室工作。潍坊学院成立后,我到工会工作,任工会主席。母校对我的关怀和培养,使我终生难忘。 一卷宏图绘伟业,创新登攀更高峰!在母校65岁华诞这一美好时刻,衷心祝愿母校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奔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发布时间:2016-10-08马禄远,潍坊学院学生工作处原处长 我自山东大学毕业到原昌潍师专工作后,于1987年担任昌潍师专政治系87级班主任;1989年担任政治系89级辅导员;1992年担任昌潍师专首任学生工作部(处)长;2001年合校后担任潍坊学院首任学生处长,通过近三十年的学生工作,我体会到:你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朋友,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引路人,你就一定能做好学生工作。 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来自不同省市,不同民族,不同家庭,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性格有差异。我当班主任辅导员时,对每个大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性格脾气了如指掌,因此,就针对每个学生做思想工作,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有个学生家庭困难,每天只吃两顿饭,了解该生情况后,我为他申请困难补助,个人捐助他钱、粮票等,他胃不好,我给他买胃必治药。他在大家的关怀下,学习优秀,毕业后工作更出色,很快担任了中学校长。 大学生大部分已成人,他们也面临恋爱等问题,恋爱和婚姻不能划等号,有时在婚恋中也有波折。有个女学生,感情受挫折后想跳海轻生,我得到信息后同其他老师和学生把她拉回来,我亲自同她谈心交流,经过一个整晚上的交流谈心,终于打消了她轻生的念头,使她逐渐走出阴影,把精力集中到学习,毕业后结婚生子,教学认真努力,成为省市级教学能手。 大学生入学后,很多人放松了自己的学业,有的甚至荒废,这十分可惜。我们学校由合校前的三四千人,到合校后的两万多人,我虽然当了处长,但我还是从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我能叫出一万个学生的名字。在校园的巡视中,我看到一个学生独自一人闷闷行走,我叫住他喊出他的名字与他交谈,在交谈中了解到,他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录取来专科,入校后消沉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该生这种情况,我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知道他有搞发明专利的想法后,给他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他也在被别人的重视中,积极努力,考了专升本,又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申请通过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后来考上了名校的博士生。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只有做到这些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发布时间:2016-10-08王庆山,潍坊学院法学院党总支原书记 我是1997年底由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内调潍坊高等专科学校的,任职岗位是原高专社科系党支部书记。当时西藏给了半年的假期,工资也由原单位发至次年的上半年。为了早些熟悉情况,春节过后一开学就提前上班了。从履新到离岗,即从1998到2008,在这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本校的高速发展期并承担了组织交给的一份工作。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同梦幻一般。 我清楚地记得,一家三口初到潍坊正值冬季,又赶在晚上,一路劳顿,简单吃点东西就休息了。第二天一早起来一个人先在校园内转了一圈,第一感觉还不错。院子虽然不大,但建筑物大部分都是新建的,办公楼的装修正在收尾,楼外地面的硬化还在施工。当时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就将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三年过后,高专、师专和渤海大学就三校合一了,原高专的部分系部也搬入了原师专的校区。几年之后,原高专的崭新校区竟然踪影全无,变成什么中央生活城了。到2005年我们法学系从原师专校区搬到潍坊学院主校区时,这个主校区的整体建设也已基本完成了。 从潍坊高专到潍坊学院,从社科系到法律系再到法学院,从西校区到主校区,从专科到本科,教工队伍从二百来人到一千八百余人,在校生人数从两千余人到两万余人,学科建设从十几个到几十个,如此等等,展现在自己记忆中最多的就是这十年里的发展变化,似乎总是忙不完的工作搬不完的家。扩招、创建、评估,任务一个接一个。特别是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量超高,的确是满负荷运行,教人既疲惫又兴奋。评估忙完了,自己也到点离岗了。 如从大的方面说,这些年都忙了些什么呢?作为学校中层党支部书记的岗位职责,主要是保证上级党委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落实、本系部的党组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发展学生党员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监督并引领本级班子的作风建设等,头绪繁多,工作具体,马虎不得。 现在总的感觉是,由于历史的欠账,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高教发展经历了一个爆发期,这在全人类的高教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而潍坊的高教发展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它不尽完美,但它却值得后人为之骄傲。如果说有谁把一个世界第一的人口负担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转变成了世界第一的人才资源,那就是中国高教在这十年里的超常规发展。所幸的是,自己在这一意义非凡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缺席。
发布时间:2016-10-08张以让,离休干部,原昌潍师专副教授 1960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昌潍师专,至1990年底离休,在这个单位工作了整整3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来校后基本上干勤杂工,所学专业几乎荒废,一晃就是二十多年。1979年落实政策后,从此与自己多年挥之不去的惊恐、卑微、屈辱告别,恢复了做人的权利和从教的资格。 落实政策后,思考良久做什么,提出要从事教学工作。当时领导都不相信,让一个20多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勤杂工,变为传道授业的大学教师,简直不可思议,很多人都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领导说:“我们学校缺教授逻辑学的教师,你能否承担?”我说:“那就试试吧!”贸然承诺容易,但要站稳讲台把课讲好,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上大学时,根本教学大纲逻辑学只有36个学时,又不是主课,毕业后20多年一直再未接触,现在完全是从零开始,确实要付出很大努力。为了上好这门课,我昼思夜想,多方学习。在这方面我下的功夫较多。我广泛阅读,精选事例,避免了照本宣科的讲解。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把讲稿写好背熟,面壁演练,有时请全家听我讲,让家人提意见,问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还把妹妹家的录音机借来,边录边放,不断修改讲稿,不能有半点大意。 1979年5月份,我给政治系学生上了第一堂课,当我一进教室,除了学生外,学校领导赵清溪书记、王晓东校长,还有教务处的领导都来听课,同时以前与我干活的工友也趴在窗台上听,这个阵势让我吃惊。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定定神,开始了我大学从教的第一节课。 我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就进入了讲课的正题,先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各家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战胜对方,对逻辑学都有所贡献,特别是墨子,在《墨经》中提出“名辞说”即现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唐代玄奘把印度的因明学引入中国;明朝把西方的逻辑学引入中国,特别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工具论》提出了许多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并为现代逻辑学奠定了基础。然后说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这时我还沉浸在讲课的激情之中,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不无歉意地说:“多年学业荒废,有许多缺点不足,希望同学、领导多提意见。”然后走下了讲台。 我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逻辑学教学工作,以后并获得山东省优秀辅导课奖。
发布时间:2016-10-08黄廷章,原昌潍师专数学系副教授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全国上下无比欢欣鼓舞。昌潍师专1977级计划招收400名大学生,其中潍坊100人,烟台100人,临沂100人,青岛40人,淄博60人,共四个专业,分别为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当时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校舍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招收400名大学生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学校党委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为此专门召开了几次党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学生工作。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校园里原有75级“社来社去”大学生、培训班老生一千多人,其他学生四百多名,教室、宿舍已很紧张,再来400名新大学生,面临着没有教室上课、没有宿舍居住的大问题。经党委研究,决定到益都师范学校借地办学,数学系400多人整体到益都办学半年。 按照学校党委部署,时任数学系书记魏久昌、总务主任周梦忠、伙管科长徐士林和我,一行四人先期到益都师范学校打前站,协调安排异地办学相关事宜。在益都师范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开学前各项工作安排妥当。需特别指出的是,为保证在异地的师生有一个好的生活条件,每月按每位学生半斤豆油、一斤猪肉的标准,从潍坊拉到益都,保证月月送到。 1978年3月5日新生开学报到,学校总体安排很顺利。这些1978级学生大部分是1966、1967届老高中生,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历经国家磨难和家庭困难,个人履历都不平凡,他们大部分都已结婚成家,拖儿带女,很不容易。在这样年纪上大学,这批学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也更能理解学校,对学校安排毫无怨言,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学习气氛高涨。同学们之间也很团结,和老师们相处融洽,师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异地办学带来的各方面困难迎刃而解。在潍坊昌潍师专老校区,经过短短半年来的紧张施工,十几排平房已建好。1975级毕业生在益都一中、益都二中实习结束后,1978年国庆前夕,数学系全部人员撤回,异地办学结束。想想当年办学的一幕幕情景,再看看今天的潍坊学院,真是有天壤之别感觉。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真诚祝愿潍院的明天更美好!
发布时间:2016-10-08王学坚,原昌潍师专政治系主任、教授 1978年我国历史的大转折时期,十年“文革”已经结束,“四人帮”也告垮台,全国正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1977年底恢复高考,1978年各高校开始招收新生。当时我在昌师政史系工作,就在这年的夏秋之际,我们迎来了高考恢复后第一届政史大专班的新生。这个班同学的成分有两部分,少数是十八九岁的小青年,而大部分是文革前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由于文革的爆发,他们未能够考大学,从而耽搁了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们上过山,下过乡,干过工,种过田,也干过这样那样的杂事。等到高考恢复时他们都已是三十出头的人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已经结婚,有了家室有了孩子。但是,为了求知识,圆自己的大学梦,仍然坚持克服种种困难,报考了大学。由于经历了艰苦多难的蹉跎岁月,他们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大学生活,所以入学后都是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各方面对自己要求都很严格。 当时,昌师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是很好,吃的住的都比较差,但我们的同学都不计较这些,都能乐观地对待这一切。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都不好,而且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他们都能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专心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与老师交流,恨不得多学一些东西。而我们老师也都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深感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都能尽上自己最大的努力,认真备课,好好讲课,都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掏给学生。当时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好,很融洽,彼此经常在一起谈谈聊聊,同学们对我们都非常尊重。 两年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1980年夏这个班的同学正式毕业。由于当时国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所以我们这个班的学生都分配的很好,有的到中学当教师,有的到党政机关当公务员,还有的到了其他企事业单位,总之,同学们都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多年以后,当我们再见到这些同学时(我们搞过几次师生聚会),他们都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有的成了优秀教师,当了校长,有的当了科长、局长,有的成了企业总经理、董事长。这当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逄锦聚,当年师专毕业后,第二年考取了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如今已是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过南开大学副校长,现在还在中央担任着好几个重要职务,这真是我们昌师(潍院)的骄傲,也是我们老师的骄傲!我们为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深感高兴和自豪!
发布时间:2016-10-08王伯祥,原潍坊职业大学、潍坊电大党委副书记 潍坊学院即将迎来65周年的生日庆典。作为学院兴衰发展的见证人之一,虽身已耄耋,心仍系之。今天能站在潍院65年历史的肩头,回望以往,我参与了,付出过,艰苦岁月历程不易忘记。展望未来,国运昌盛,学院繁荣,如旭日东升,我充满自信,倍感自豪。 潍坊学院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自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师专开始一路走来,是一条极不平坦,筚路蓝褛,艰苦创业之路;又是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断合并与整合的成长之路。学院的创办建设与发展是紧密伴随着国家的兴衰发展,历经曲折徘徊,如今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优势特色突出的、综合性的、省内外有不小知名度的应用型大学。今天举办校庆就是要让大家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潍院人在65年的建校奋斗中铸就了潍院的精神品格,成为学院发展成长的内在基因,发挥着巨大的力量。在艰难困苦的年代,我们心有目标,靠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凝心聚力,执着坚守潍坊地区的这块教育家园。当时班次少教工也少,但个个干劲大,充满美好希望,爱校如家,为学校尽心尽力。那时教学秩序相对良好,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勤奋学习,师生感情融洽,同甘共苦,劳动建校。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校党委书记刘华民亲自率领师生赴平度大泽山革命老区考察社情、民情,学习革命传统,深入社会实践,联系人民群众,一去就是一二周,极好地塑造了师生的理想信念与精神风貌,赋予了师生阳光的个性,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勇于追求的品格。如今回忆起来仍然是一种快乐的追求,现在称那时为激情燃烧的年代,青春无悔无怨。学生毕业后一个个都是社会栋梁,成为潍坊地区党、政、军、教育、经济各战线的骨干力量。可以说,潍坊学院之所以有现在的发展与声誉,就是通过一代代的学校负责人,一代代的教师,一届届的学生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作为和贡献,在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肯定与认可中,潍院的整体面貌,潍院的精神品格,潍坊的办学经验,才有效地呈现出来。 习主席说,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在新时期,国家强盛了,物质生活充裕了,由市场经济机制不当引入社会领域造成的负面效应,世俗化、功利化、产业化加上信息多元化,形成一种欲望燃烧的物质化、娱乐化的浮华现象,信仰缺失了,金钱成为价值观的主导,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必然地渗入校园,侵蚀校园肌体。精神上由英雄崇拜变成了“四星”(歌星、影星、球星、节目主持人)崇拜。大学教师传统的心灵导师和楷模形象面临多方面挑战。这时举办校庆标志着潍院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征程,进行新的跨越中,我们要坚定地坚持“潍院艰苦奋斗,同舟共济,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加强以“厚德、博学、求是、创新”为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强化教师的践行和情感教育,注重精神引导,使学生将理想信念内化入心,面对各种思潮时能自觉地辨别与选择,做具有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的奉献祖国的新一代。 祝愿潍坊学院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更加繁荣的明天。
发布时间:2016-10-08禹长海,原昌潍师专党委副书记,潍坊学院原院长助理 昌潍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昌潍师专,自1960年建校,至2000年与潍坊高专合并组建成潍坊学院,共计40年的历史。我没赶上前10年,却经历了后30年。 1971年至1973年,我是昌潍师专中文系的学生。那时校院面积有70多亩,院内有7排平房,只有一座砖拱竹筋结构的二层楼。首届工农兵学员招收了340多名,分中文、数学、理化三个系。那时学校条件差,中文系的学员入校后,50多个男生先是住在教室里,后住到校对面昌潍医学院的大库房里,住了几个月,直到昌潍师专的平房倒出来才搬回。 那时学校无餐厅,学员在路旁树下吃饭,遇到雨雪天,只好到教室去。 那时教学无成本的教材,上课前分发打印或刻印的讲义。开始教工很少,中文系干部、教师共12位。老师大部分在高校任教多年,业务能力很强,授课很认真。学员求知欲很强。为了广泛接触社会,中文系组织师生到昌邑写散文;到平度写英雄谱;到临朐写调查报告;到潍柴写通讯等等。在领导和老师的培养下,学员的知识日新月异。 1973年我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参加工作后,我曾两次外出进修。一次是1978年至1979年到聊城师院师从薛绥之教授进修中国现代文学;一次是1991年至1992年到山东省委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两次进修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 根据工作需要,1975年我被任命为系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我被任命为校党委副书记并主持工作两年。在担当领导工作的同时我还兼着课,职称由助教、讲师、副教授到研究员。30年间,工作之余,我努力从事科研,共出版专著4部,在全国不同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1996年,在山东省高校教学工作检查评估中,昌潍师专是全省被评为A级的两所师专之一。合校以前,昌潍师专发展到10个系,有教工600多人,在校生达3000余人。 今年10月16日,潍坊学院将举行建校65周年校庆。恭祝新时期的母校鹏程万里。
发布时间:2016-10-08高延华,原昌潍师专历史系党支部书记 1986年底,我从佳木斯调到昌潍师专政治系工作,第二年参与创办历史系,招收第一届新生,我报名并被批准为八七级一班的班主任。这是我到一个新单位开局的第一炮,工作不能以老卖老,要用业绩说话,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平时工作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认准培养未来教师这一特点,并结合自己从中学到大学当干部的体会,抓好班级关键就几步。 首先,要选好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干部班子,昌师原为地方院校,生源都来自下属各市县,弄不好会产生县派矛盾。因此我选用班级主要干部,不用城市的,启用诸城的支部书记、青州的班长,其他干部可从各县、市产生,这可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呼声。毕业时发展的三名党员,在坚持条件、优中选优的标准下产生于三个县市。两年中,班子相对稳定,每年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 其次是财务公开,处理班费,班长是会计,生活委员当出纳,班主任只管签字,不管钱,避免大权独揽,最后说不清楚。 再就是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生活上要关心同学,支部书记王桂元到校不久得了一场大病,回家休养后返校仍不能自理,我带他回家吃饭,给他洗衣服。 在劳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有说有笑,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还在活动中考察了学生,学校多次卫生评比我班总是名列第一。 最后,是要求学生,必须尊重课任教师,不能把班级变成班主任的独立王国,班级管理要达到班主任在与不在一个样。第二个暑假前夕,我要到烟台分编教材,系主任就有点不放心,做了精心安排,让别的老师临时带班,到开学时,学生的报到率还是超过了别的班级。 第二学年后,迎接教师节,全校要评优秀班主任,全校四十九个班,经过三轮筛选,最终评出四名优秀。当年,我已经五十一岁,成为本学年最年长的获奖班主任。
发布时间:2016-10-08丁来兴,潍坊学院党委组织部原部长 金秋十月,鲜花铺满大地,硕果挂满枝头,展示着丰收的喜悦。在这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潍坊学院65年华诞,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送上我们离退休老同志最深情的祝福。 六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潍坊学院六十五年的传承和发展,使我们感慨万千,回顾六十五年的风雨历程,镌刻着一代代潍院人艰苦创业的足迹,从1951年10月16日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的创建到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和昌潍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并入山东渤海进修学院教育资源组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从建校时教职工不足10人,学员473人到今天学校教职工2047人,全日制在校生24445人;从一所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学校到现在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理、工、文、经、管、农、法、历史教育和艺术等多门类、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协调发展的综合类应用型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潍坊学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顺势前行,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潍坊学院组建以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扬“和衷共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潍院精神,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深入开展服务潍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化工、设施农业、文化旅游等地方支柱产业开展科技攻关,提供科技服务,为潍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借鉴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近年来,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2007年以优良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以“高分双优”成绩通过了省委高校工委德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评估,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学校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节能成果示范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我们为学校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六十五年校庆,是潍坊学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潍院人团结奋进,创新发展的新起点,祝愿潍院人在新的征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再谱新篇,再创辉煌。
发布时间:2016-10-08张克云,原昌潍师专副校长 1989年11月,我从潍坊市委党校调昌潍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工作,至2001年,潍坊学院实质性合校,首尾13个年头。党委曾让我分管过科研、学报、学生、图书馆、档案室、保卫、体委、军训、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这是我一生在职工作的最后一段,因为2002年2月我就退休了。这13年,我的工作是愉快的,心情是舒畅的,回想起来,自然有很多话要说,但因字数所限,只能将科研工作中的科技开发一事,用实录的形式记录如下。 我到师专接手科研工作时,学校的科研机构,就是在教务处内设的一个2人的科研科,全校的科研经费一年也只有8000元。为了用好这笔经费,科研骨干每人200元,专款专用,只能用于与科研有关的差旅、检索和打印等费用,每用一笔钱都要记在一个专用的小本本上。当时,据说还刚刚搞过一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大讨论,对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争论得相当激烈。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家逐步认识到,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科研工作不仅要抓好,而且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还应在科技开发和科技应用上狠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昌潍师专的科技开发工作是这样走过来的: 1992年3月30日,成立科研处等备小组。 1992年5月28日,科技服务中心的氧化铁红技术,转让给安丘石埠子镇中孙家庄村,获转让费8000元。这是师专成立以来,科技开发工作第一次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获得的第一笔科技项目转让费。 1992年12月20日,科技服务中心的“SH――固态酸法二氧化碳气肥”技术,转让给昌乐县有机化工厂,获转让费2万元。1993年4月17日,该项目通过了省教委主持的鉴定,结论为“国内首创,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是师专第一个通过鉴定的科技项目。 1993年4月16日,学校成立科研处。 1993年4月26日,成立化工技术研究所。 1994年6月11日,生物系王松森等研制的“CS—速效叶面肥”技术,通过了市科委的鉴定,结论是“该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95年5月,焦为成主持的“从盐碱地碱蓬中提取天然食用色素”和顾永健主持的“计算机中文文稿语音较对系统”,皆在省科委立项,分别获3万和2万的研究经费。这是师专第一次获得的纵向科研经费。 1995年12月23日,生物系胡经強主持的“草履虫观察板设计和应用研究”,通过了省教委组织的鉴定,结论是“是显微观察实验仪器中的一项发明,系国内首创。” 1995年12月24日,顾永健主持的“计算机中文文稿语音较对系统”通过了省科委组织的鉴定,结论是“其功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一项省内空白。”该项目当年立项,当年鉴定,是师专第一个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 1996年3月27日,化工技术研究所的“提高木糖结晶效率新工艺”技术成果,获国家专利,转让给禹城县木糖厂,转让费1.5万元。并经省教委批准与该厂成立了“山东省木糖研究所”,闯出了一条厂校联合搞科技开发的新路。 1996年12月,王林同主持的“稀土荧光新材料”研究和张炤灴主特的“无公害农药”研究,都通过立项,分别获研究经费1.5万元和1.2万元。王卿文的“体与环上的矩阵方程”研究,通过立项,获立项费1万元。这是师专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的自然基金项目。 1997年1月,化工技术研究所的“利用木糖废渣生产草酸”项目在省教委立项,获取研究经费4万元。 1997年3月,“酸法纸浆联产氧化法草酸”项目,与昌乐东方化工厂联合中试,获4万元研究经费。 1997年7月,成立生物技术研究所。 1998年5月,化工技术研究所的“无污染资源化清洁造纸新工艺”在昌乐东方化工厂中试成功,造出了洁白的纸浆,废水排放达到了国家环保标准。 1999年1月,化工技术研究所的“利用木糖废渣生产草酸”项目通过了省科委鉴定,结论是:该项技术在木糖废渣的综合利用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水平在该技术领域内居国内领先水平。 1999年1月,王林同主持的“稀土有机高分子荧光新材料”通过了市科委主持的鉴定,结论是:利用稀土有机—无机混合荧光粉和有机光敏剂生产荧光膜居国内首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上是我在师专分管科技开发工作实录的部分内容,句句是实,件件是真。现应院报之约,借潍坊学院65年华诞之时,公诸于众。算是对过去的一点记忆。这项工作虽算不上轰轰烈烈,但在当时的专科学校中应是多姿多彩的。不过,与现在的潍坊学院相比,便是小巫见大巫了。 发展蓝图已绘就,巧借东风好扬帆。 潍坊学院已走过了65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合校16年来,学校的发展有目共睹,天地可鉴。教学、科研、基本建设、学生管理等各个领域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变化着、进步着。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心里高兴、愉快、舒畅。祝学校不断迈出新步伐,走出新路子,再创辉煌,永攀高峰。
发布时间:2016-10-08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