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弹指一挥间,仿佛我依然还生活在我的母校———潍坊学院。 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每时每刻我依然思念我的母校。今年是潍坊学院建校65周年,您从一个不平凡走向了另一个不平凡,培养了一批批国家的栋梁,在此,我要祝福您,我的母校,祝福您更加繁荣昌盛。 曾记得我们在校的时候,我们的校园是如此的小,学生也只有几千人。再看今日,我们的校园有如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几万学子生活在树木成荫、小桥流水之中,弘德湖成为学子们畅想祖国美好未来的圣地,每天早上一批批大学生站在湖边高声朗诵,像是在向祖国宣誓:我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祝福您,我的母校,我会永远爱您! 潍坊高专电气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1994级 李志强潍坊市信访局接访一科科长
发布时间:2016-10-08忆往昔,厚德博学,鸢飞云集育英才;看今朝,求是创新,更续辉煌誉九州;展未来,与时俱进,母校荣光举世望。母校的一草一木,仍然记忆犹新;师生的欢声笑语,依旧历历在目。青青的校园,伴我成长;浓浓的学风,催我奋进。在这里,编织起人生的七彩之梦,我们的青春由此扬帆起航! 六十五载风雨兼程,造就精英无数;六十五年沧桑岁月,培育桃李万千。母校65华诞之际,衷心祝福母校:再谱华章,永铸辉煌! 昌潍师专生物系生物教育专业 1990级 张立成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纪委常委
发布时间:2016-10-08秋风送爽,景色宜人,我们迎来了学院65周年的生日,在这令人振奋的喜庆日子里,回顾走过的历程,思潮泉涌。岁月如歌,我们从1989年入校学习,毕业后工作,至今已近三十年。今日,我作为潍坊学院的一员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看看当年的毕业照,瞧瞧毕业十五年后的聚会照,青春的容颜渐行渐退,但不变的是一颗挚爱母校的眷眷之心。祝愿不断壮大成熟的潍坊学院成为代代莘莘学子心头永久不息的指路明灯。———潍坊华侨幼师 1989级 史玉华潍坊学院弘德书院学业指导办公室主任
发布时间:2016-10-08在学校度过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是我无比想念的四年。今年恰逢我毕业四周年,这份眷恋之情变得格外浓烈。总是不经意想起自己曾经无数的过往,那些青涩美好的记忆一如昨日般鲜明。走在霓虹繁华的都市夜晚,细细品砸这几年的生活变迁,才发现,是在潍院四年的历练成就了现在的我,又或者是,自己骨子里早已深深地刻上了潍院人的品质。 还记得,八年前,刚跨进大学校门的我,是个胆怯稚嫩的孩子。第一次离家千里,来到陌生的北方城市,经常吃不惯听不懂,偷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念父母的怀抱,身形日益消瘦。宿舍里有8朵金花,住在我对铺的“毕首长”———其实,她只是一个豪爽的威海姑娘———用诚挚温厚的笑容第一个迎接我的到来。作为公认的女汉子,她天生好胃口、吃嘛嘛香;能从宿管阿姨手里接过净水桶,单手扛回宿舍;当然,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慷慨的心。 直来直去的大嗓门,撞上我柔声细语的娇嗔,总少不了火花四溅的摩擦。那四年,有不满有委屈,却也感激她将敏感细腻的我逐渐打磨成自信大方的模样。直到多年后,在熟悉的上海,见到了和当年一样圆润的“首长”,深夜促膝长谈之际,我才将心中的这份深情吐露。 毕业前,她把自己私藏多年的“小金库”送给了我,嘱咐我将来要争取做个“财女”,好让姑娘们抱大腿。我感动地接了过来,打开一看,果不其然,里面分文不剩。 我虽然未能如愿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却也笔耕不辍,默默在媒体圈摸爬滚打好几年。作为一个本该在实验室里摆弄试剂的理科生,能走上这条路,多亏了时任校团委书记的周莹老师。七年前的春天,我还是那个除了热情和认真外一无所会的丫头。感谢周老师用信任为我打开梦想的大门,让我拥有了收获别样人生的可能! 在筹备院报专版《弘德湖畔》的日子里,我遇到过不少轻视、劝阻甚至是嘲讽,鲜有人愿意相信一个菜鸟可以挑起这副担子。可是,青春不就是创造梦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吗?我已经想不起有多少个不眠之夜,独自敲击着键盘,只是为了把稿子写得更好,把版面整合地更完美。 专版的顺利问世,当然是老师和伙伴们共同辛勤付出的结果;但对我而言,还是得益于自己的手不释卷。记得曾经给外语系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过自己的读书体会:阅读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不是卖弄学识的炫耀,也不是小资地摆玩腔调,而是浸入骨髓、如饮食睡眠般地伴我度日。我读人文、哲学、艺术,也读理工、经济、宗教;感觉书读得越多,自己知道的却越少。现如今,我已成为忙碌的职场人,但这个习惯仍未改变,地铁上、午茶时、临睡前……见缝插针地读一小会儿书,让自己前行的脚步更踏实有力。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走上媒体人这条路的,还是我在院报埋头写通讯的日子。第一次去采访,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提问,勉强聊了两三句,实在想不出自己还能说点啥,反而是被采访对象笑着跟我说没关系,安慰我慢慢来。围观群众中有个中文系的小帅哥,实在看不下去,好心当了一回临时记者,直播现场教学。 跑采访弄得一团糟,写通讯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幸运的是,我有写作“师傅”———所有被我校过稿的作者都是我的“师傅”。刚开始,我只是“听话”地去找错别字,后来则是“沉得住气”多校对几遍。可就在那几个月里,文章的雏形开始意外地随着时间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渐渐地,我开始知道了如何描写细节、划分角度以及立意铺陈。 后来的故事,我想你们应该都知道了:第一篇通讯顺利登报;第一次有师生记住我的名字;第一份因为写作获得的荣誉;第一批迷弟迷妹们,还有第一份来自某央媒的工作offer…求学的四年里,感谢潍院用包容、信任和智慧送我一匹梦想的“马”,让我在广袤的人生草原上纵情驰骋。而未来的我,仍将以梦为马,砥砺前行,不负所望! (沈冠君,生物工程学院2008级校友)
发布时间:2016-10-08听过王老师的约稿留言,我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编造各种拒绝的理由。不是没什么可说的,是真的没什么可说的。本科毕业六年,硕士毕业三年,在一所普通的学校做着一名普通的老师,我不知道能跟母校汇报些什么! 2006年,当母校建校55周年庆典的时候,我刚来到这座城市一个月。听着主席台上无比自豪地介绍着一位位功成名就、载誉归来的校友,我心里暗暗发誓:建校100周年的时候,我也要坐到那里。直到今天每次看到那句“今天我以母校为自豪,明天母校因我而骄傲”的标语我都非常受激励。 从潍坊到济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找不到归属感,心心念念毕业后回潍坊。跟研究生舍友们聊天,总是一口一个“我们潍坊,我们潍坊……”每每都被诸城的舍友揶揄:“好像本尊才是正宗的潍坊人吧!” 最青春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那里叫我怎能忘怀! 最近给大一的孩子们上课,不自觉地就会聊到自己的大学时光。我会回味般地告诉他们,最馋嘴一餐的卷饼和绿豆糕,最喜欢踩着落日余晖散步在弘德湖畔,最怀念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去图书馆抢座占位复习考研的日子,最难忘逃课采访,借电脑通宵写稿的时光……当我跟我的学生说“大学里应该做的十件事”时我也在不停地检视自己:我都做到了吗?说起来我并不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但我一直在探索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能做什么。这也是母校教给我的。她没有按着一个模子雕刻我,而是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来发掘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我很感激在我尝试不同的自我时母校和老师所给予我的不厌其烦的宽容和毫无保留的支持。虽然我因为兴趣索然,在本专业上没有取得可人的成绩,但凭借大学期间学生记者的经历和发表的数篇稿件,已完全足够找一份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养活自己。甚至当我硕士毕业,招聘单位给我发出面试邀约时看中的也不是我的学历而是我曾经的学生记者身份。说起来既悲哀又欣慰。 母校给予了我知识和智慧,窗明几净的图书馆留有我孜孜不倦的身影,油墨飘香的藏书架烙刻下无限渴求的眼神。母校赠与了我真挚的师生情同学谊,这些同喜同悲、互相关爱、彼此照应的情真意切是我此生不可再得的财富。母校赐予了我腾飞的羽翎和翅膀,让我更加有力量和信心冲向更高的天际! 回顾大学时光我从不认为自己留有什么遗憾,因为我已经做到了彼时最好的自己。 如果说有什么亏欠,我只觉得愧对母校,毕业许久却还未做出让她骄傲的成绩。但我从未放弃过自己。入学时的誓言一直清晰地刻印在心头。我知道我在努力着。 (宋文婷,经济管理学院2006级校友)
发布时间:2016-10-08此刻坐在崂山的一家小咖啡馆里,这已是月内第三次来青岛。 自从当了记者,出差成了家常便饭,潍坊也经常去,每次酒店离学校近时,都会去溜一圈,走走曾经走过的路。 在潍坊学院的几年,在很多人看来我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大概写的稿子要比背的单词多,跑院报办公室要比跑专业课老师办公室勤。 不过回头看,正是这几年的锻炼,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是的,现在带实习生,经常嘱咐他们的一句话是,当记者的第一要务是文字功底要硬,这是底子,也是门面,而练好基本功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多写。 如今回望,正是院报给了我这个平台,让我能多采、多写,还能多发,锻炼了交流的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和使用新闻语言的能力,这是课本上根本学不来的。 更重要的是,学校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采访对象对稿件的认可,让我在未正式入行前,就体会到了做记者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也是我日后坚持考取新闻专业研究生,并进入媒体工作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经济新闻报道领域要学的更多,跑企业,看项目,浏览行业期刊,学财经专业课,工作的同时,依旧是不断的学习过程,忙碌而充实。 有很多人问我,当记者累吗,我说不累,当然不累,因为没有哪种工作会像记者一样,天天面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去不一样的城市,学习不一样的知识,生活有这么多新鲜,怎么会累。 对于想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弟学妹,我想说的是,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兴趣都是你选择的第一出发点,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目标,那在学校的日子,找到兴趣和目标比学习任何知识都重要。 在学院和院报的日子,我找到了一生的挚爱,并在此后的日子一直为此拼搏,为实现梦想奋斗,而真的没有什么,比有梦的日子更令人心动。(张冠超,外国语学院2006级校友)
发布时间:2016-10-08半年前翻阅日历,突然惊喜地发现:今年我的生日(阴历九月十六)恰好与学校的校庆日重合为同一天!阴阳和合,生辰交叠,而如此相印、相交、相融汇在一起的生命轨迹,又何止庆生这闪亮而短暂的一天……一去已是二十三年———1993年的金秋时节,当我带着几许激动、几许遗憾、几许期冀,怯生生地步入母校大门的时候,十八岁的我不曾想到,自己会与她从此有着最密不可分的关联;也许她只是别人眸中一道过眼的风景,却已然是我生命里悠然久远的安住家园。 那时候母校还是昌潍师专,校园面积约略有些小;那时候运动场也有些简陋,我们需要在那条还没有铺上柏油硬化的土路上出早操;那时候公交车很少,记得从汽车站乘1路车还要走过两个路口才能抵达学校……但这些,丝毫都不影响我和我的同学们对于母校的深情挚爱;回忆起来,每个即使平凡和细碎的日子都是那样熠熠闪光,那些埋头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也如此令人回味无限。 回忆的纪念册上,记载着师长们的师德风范、记录着校园里一幅幅满载青春活力的画面、定格下时光流年里端坐的书生少年。我读的是生物系,从此后,在亲爱的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启对生命奥秘的孜孜探索,对未来理想的继续追寻。都说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我们书海徜徉,在最美的时光里不只是欣赏美景,更丰富自身、成长自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真诚、珍惜,让我们从懵懂的中学时代醒来,以“洪荒之力”推进我们大踏步走向未来;母校如母亲,以母亲般博大的胸怀、温柔的情怀,接纳、包容着我们的缺点,春风化雨,传递关怀和温暖。 有良师引路,更有同学为伴。同桌的他、上铺的你,青葱学子、懵懂少年……多少青春的故事在这里倾情上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母校见证着我们青春的爱与痛、纯真的情怀与淡淡哀愁。时光不语,寒来暑往,在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拥有了生命中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参加学科竞赛成功的喜悦,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欢欣,第一次拿奖学金的雀跃;也有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懊悔沮丧,第一次失恋的悲恸心伤,甚至,还有第一次醉酒的窘迫与酣畅……那个时候我们生物专业是两年制专科,而物理、化学系的学生则要在学校里上满三年。开始时,特别得意于自己两年便可以毕业,而毕业时,又如此羡慕三年制的同学们还可以在母校里多待一年。毕业那天,我们都流泪了,路漫漫、梦阑珊,呓语轻声唤,今宵别梦寒……同学们转眼间就各奔西东了,而我有幸毕业留校,从此可以和自己的老师一样,在这所校园默默耕耘,用生命的热情去传递热情,以感恩的心去感恩回报、建设母校。新世纪之初母校合校升本,珠联璧合、实力跃升,越发风华正茂。在“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与“和衷共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潍院精神引领下,学校由小到大,我也渐渐经由青春而到了中年。岁月流转,我不是母校的过客,看着她一天天更加美好,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如此充盈斑斓。 六十五载岁月芳华,桃李芬芳,薪火传承。又是一个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校庆的脚步悄然临近,于母校,那是真情涌动的无尽祝福与挚爱深情交汇的光辉礼赞!于我,光阴的故事幻化作歌声悠扬,是那首我很喜欢的《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看时光飞逝我祈祷明天每个小小梦想,能够慢慢地实现我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幸运我要说声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周 莹)
发布时间:2016-10-08师题有寄 作于母校65周年校庆之际 蚕丝冰捻玉如身,烛火自燃秋复春。 青李无妨传桂子,小桃真个具香魂。 园中相悦凭天老,蹊下不群入梦深。 一剪情怀何所寄,赏心花对素心人。 鹧鸪天·师路回眸 作于母校65周年校庆之际 也笑情怀枉自痴,当年执意为人师。窗前笔下无非分,暑往寒来有月知。 春已去,梦应迟。小楼幽记总相思。皎洁乡里书不倦,一阕初心未泯时。
发布时间:2016-10-08“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潍坊学院即将迎来她的六十五周年华诞。抚今追昔,每一个潍院人都深深感受到,母校以博大的胸怀和丰厚的底蕴,践行了“以文化人、以文化社会”的大学使命。大学,有精神方能成气象。潍院人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艰苦奋斗,和衷共济,追求卓越”的潍院精神,充分体现了母校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她是我们潍院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正是这一体现着大学文化精髓与灵魂的大学精神,赋予了学子们敢于攀登高山之巅的智慧和勇气,从而领略科学美和人文美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妙景观;是这种大学精神,铸就了我们“仁以为己任”的崇高品质和“顶天立地”的治学精神,以高尚的人格情操、宽阔的知识视野和灵动的创造思维去熏陶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渴求知识的学子们;更是这种大学精神,赋予了母校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发挥着“引领科学、引领思想、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大学引领功能。回顾艰辛的创业历程,总结六十五年的办学经验,展望学校的美好愿景,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潍坊学院六十五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和衷共济”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追求卓越”的历史! 六十五年薪火传承,六十五载教泽绵长。六十五年来,每一个潍院人始终牢记“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不断提升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学问修养。其中,有立足讲台、甘做红烛春蚕、桃李满园的教学名师;有筚路蓝缕、勇攀高峰、在某个领域享有盛誉的学科带头人;更有一大批治学严谨、朝气蓬勃、在学术上有无限潜力的青年学者才俊。“以德为师”的做人之道,使我们的学生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以学为师”的治学之道,使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学习和创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思维,使学子们做到了“君子不器”,成为既精于科技、又精于人文的“文理汇通”的全面发展人才。这种“以德为师”和“以学为师”的为师之道,成就了学子们笃信好学,博文约礼的价值追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建校以来,母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毕业生15万人,他们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成为社会各界的英才骨干,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为母校赢得了荣誉。现任鑫源金店董事长,我校物电学院八二级优秀校友曲金民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在事业取得丰硕成绩的同时,不忘感恩母校,把母校的人才培养时刻放在心上。他为母校捐资数百万元,设立了“晒福未来之星奖学金”,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学习力、沟通力、变通力及人格魅力”,努力使学生成为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活动已经举办了五届,在学校和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好地推动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正是这样一批批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的优秀学子,为母校增添了无穷的生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潍院走向社会的学子们,多年后,或许会忘记很多知识点,但却总不会忘记母校赋予他们的做人之道和治学之道。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力量永远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当今高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唯有自觉坚守和传承大学精神,大学方能开风尚之先,追求新的进步,追求高尚,追求卓越。“我是潍坊学院毕业的,我在潍坊学院工作”,这一潍院人的自豪必将成就潍院人与母校的“量子叠加态”,而两者的“量子相干叠加”成全了潍院精神的生生不息! 为山者,始于一窥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我们坚信,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弘扬凝心聚力的潍院精神,担起引领未来的大学使命,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踏石留印的实干,同心共
发布时间:2016-10-08华正锋,我校2007级校友,工业设计专业。2011年6月,在参加完毕业典礼之后,他和几位同学一起拖着行李箱踏上了南下去上海的列车。 和所有初来乍到的“上漂”族们一样,这个繁华的都市迎接他们的是最实际的“住”和“行”。下了火车,一行人先去办了张公交卡,然后就是顶着烈日,找中介挨个看房。然后他们五六个男生就在不到九十平米的屋里落了脚。到上海半年之后,华正锋拿到国内一家顶尖设计公司的offer。这半年里,他投过无数简历,拿过一个月两千块钱的工资,最穷的时候连着睡了3个月的地铺,饿了就在家煮点青菜挂面,更别提同事朋友间的聚会应酬了,他根本就不敢去。 当华正锋坐在公司里挂有“设计师”铭牌的工位上,心中满是美好的职业憧憬。入职初期,他设计的作品不但没有得到想象中的肯定,反而却变成伤痕累累的残次品;他耗尽心力再赌上加班时间做出来的设计图,别人却可以轻松完成准时下班……不愿意让苦尽甘来的幸福就这么轻易地湮没在对比之中,现实给他的选择除了淘汰就只有面对。痛定思痛,华正锋在短暂的心态调整之后,就又一头扎入了“苦行僧”的行列。 这一苦,就是一年。 一年里,华正锋平均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坚持不断地观摩前辈的技巧和思路,暗自加倍练习,周末便去各种设计展、座谈会,向业界一流的大师请教、学习。在设计前沿浸润了两年多之后,华正锋毅然决定重回潍坊。2014年8月,他和四位同行一起成为了潍坊鼎意工业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公司现在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已经吸引了不少在校生去实习。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目标已经达成,现在华正锋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下半年的任务。创业近2年,除了过年过节,他坚持每天工作14个小时,有时甚至更多。遇到困难,他常常会去学校操场跑步,发泄掉内心的坏情绪。他说当他置身于学弟学妹们之间,仿佛又看到了大学时代的自己,找到了最初的梦想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沈冠君)
发布时间:2016-10-08王国栋,男,1979年6月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校经济管理学院98级国际贸易专业优秀毕业生,现任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潍坊中心支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1998年,背负着父母的殷切期盼,王国栋收拾行囊,来到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原潍坊高专经济系),主修国际贸易专业,三年清苦的在校学习和生活,是他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关键时期。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成绩,给授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余时间他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校期间他参加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舞蹈协会等社团活动,还担任经济系(经管学院前身)学生会主席,带领大家开展自律管理和生动活泼的各项文艺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和认可。 2001年他通过了专升本考试,到济南大学继续本科阶段的学习。2003年,带着恩师的谆谆教诲,他踏上了新的征程,通过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统一招聘考试和面试,进入潍坊人民保险公司,从一名基层员工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2008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潍坊筹建,他审时度势、看准行业发展的前景,加入到健康保险产业快速发展的大潮中。经过几年努力打拼,他的付出得到公司上下的高度认可, 2015年王国栋被委任为潍坊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主持公司全面工作。一年来,他带领人保健康潍坊公司全体员工,积极探索完善潍坊市医疗保障体系的新方法、新思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去年下半年,潍坊市开展补充工伤保险的试点工作,潍坊人保健康成为唯一试点的保险公司,独家参与城镇职工补充工伤体系建设,提高了工伤职工的保障水平,制定并完善了一套适合潍坊市发展实际的补充工伤保险保障体系,得到政府及参保职工的认可。 王总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情感,经常回母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现担任经管学院客座教授。王总说道:“从踏入潍坊学院的那一刻起,潍坊学院就留下了我的身影,这身影不会模糊,不会朦胧,烙印在潍坊学院的一草一木上,休戚与共。值此校庆之际,衷心寄语所有师弟师妹,珍惜在校时光充实自己,做好自己航船的主人!祝福母校励精图治,再创新的辉煌!”(姜如梦)
发布时间:2016-10-08离开母校已经有17个年头了,但记忆中,母校宛若一首悠长的歌,不断激荡我的内心深处,不断给我以力量,让我在人生的实践场上,不断探索和前行。 母校宛若一首悠长的歌,歌曲里,有我的青春岁月。 1997年的夏天,刚过20岁的我,背着简单的行囊,踏入昌潍师专的校门,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母校也成为了我青春岁月的落脚点。 那时的母校,还在位于胜利东街的昌潍师专的老校园。我所在的政法系和中文系同在一座教学楼,一楼是大阶梯教室,二楼是中文系,我们在三楼。或许是每天经过二楼,受到了中文系强大文化的浸润,大学期间,我的写作兴趣空前高涨,学习之余,便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从诗歌,到散文,到杂文,到小说,都做了一些尝试。校报编辑部、团委杂志社、市内各个报社电台等,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值得庆幸的是,对于我的兴趣爱好,不仅得到了校报编辑部、各个报社的编辑老师们的支持,而且我的辅导员马春海老师、学生处的马禄远处长等,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于是,在几经努力下,自己的文字也逐渐见诸于校报、晚报、日报、电视报等各种报端。 大学三年,除了写作兴趣的激发外,母校更多给予了我实践探究的能力。作为班长和学生会干部,我和小伙伴们利用周末,深入企业做“减员是否可以增效”的社会调查,一起创办《创造》刊物……正是这些实践锻炼,为我们的今后人生提供了敢于创新与实践的模板。 母校宛若一首悠长的歌,歌曲里,还有我的奋斗征程。 带着在大学期间发表的近十万字的铅印文字,大学毕业后,我如愿进入潍坊日报社工作,成了潍坊晚报的一名记者。工作后,大学生活所带给我的写作经验和实践精神,很快让我在同龄的记者中崭露头角,不仅第二年就获得了报社十佳记者,而且5年多的时间,接连拿了近20个省级以上的新闻奖项。2005年底,带着母校期间创刊办报的体验,我独立创办了潍坊晚报《教育周刊》和潍坊日报的《潍坊教育》,服务潍坊教育改革与发展,也为报社开拓出了一条新的创收之路。 后来,离开潍坊日报社,进入大众报业集团,并回潍坊创业,也就有了经济导报潍坊记者站、《潍坊教育》杂志社、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等机构的创办,这些机构都是从无到有。 母校宛若一首悠长的歌,歌曲里,有我的丰满理想。 2016年,恰逢母校65周年校庆,我的奋斗旅程,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这一年,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成为山东省唯一可以提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资质的省管社会组织。与此同时,我们投资研发的亲子共成长公共服务平台APP———中国移动家长学校,正式上线,引起了业内强烈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我们研究院的核心价值观开始形成,并进行了有效提炼。伴随着愿景追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建立,我们的理想变得越来越丰满,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有了更大的动力之源,同时也因为与母校精神的同行,我也坚信现实将同样丰满! 在母校65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简单的成长经历和浅薄的文字,都是对母校最诚挚的祝愿,因为在我的心底,母校始终都是一首悠长的歌: 无论相隔多近或多远我们仿佛从未走远无论离开多少年好像我们一直在您身边假山 红墙 文史楼那里刻画着我们的青春笑脸老师 辅导员 学生处长还在引领我们指点江山时光雕刻下的母校从昌潍师专到潍坊学院同一首歌在我们心底里吟唱同一段情在我们心灵处蔓延……(王清林)作者系昌潍师专政法系1997级校友,现任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家长和教师合作委员会副理事长,潍坊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发布时间:2016-10-08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