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度过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是我无比想念的四年。今年恰逢我毕业四周年,这份眷恋之情变得格外浓烈。总是不经意想起自己曾经无数的过往,那些青涩美好的记忆一如昨日般鲜明。走在霓虹繁华的都市夜晚,细细品砸这几年的生活变迁,才发现,是在潍院四年的历练成就了现在的我,又或者是,自己骨子里早已深深地刻上了潍院人的品质。
还记得,八年前,刚跨进大学校门的我,是个胆怯稚嫩的孩子。第一次离家千里,来到陌生的北方城市,经常吃不惯听不懂,偷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念父母的怀抱,身形日益消瘦。宿舍里有8朵金花,住在我对铺的“毕首长”———其实,她只是一个豪爽的威海姑娘———用诚挚温厚的笑容第一个迎接我的到来。作为公认的女汉子,她天生好胃口、吃嘛嘛香;能从宿管阿姨手里接过净水桶,单手扛回宿舍;当然,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慷慨的心。
直来直去的大嗓门,撞上我柔声细语的娇嗔,总少不了火花四溅的摩擦。那四年,有不满有委屈,却也感激她将敏感细腻的我逐渐打磨成自信大方的模样。直到多年后,在熟悉的上海,见到了和当年一样圆润的“首长”,深夜促膝长谈之际,我才将心中的这份深情吐露。
毕业前,她把自己私藏多年的“小金库”送给了我,嘱咐我将来要争取做个“财女”,好让姑娘们抱大腿。我感动地接了过来,打开一看,果不其然,里面分文不剩。
我虽然未能如愿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却也笔耕不辍,默默在媒体圈摸爬滚打好几年。作为一个本该在实验室里摆弄试剂的理科生,能走上这条路,多亏了时任校团委书记的周莹老师。七年前的春天,我还是那个除了热情和认真外一无所会的丫头。感谢周老师用信任为我打开梦想的大门,让我拥有了收获别样人生的可能!
在筹备院报专版《弘德湖畔》的日子里,我遇到过不少轻视、劝阻甚至是嘲讽,鲜有人愿意相信一个菜鸟可以挑起这副担子。可是,青春不就是创造梦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吗?我已经想不起有多少个不眠之夜,独自敲击着键盘,只是为了把稿子写得更好,把版面整合地更完美。
专版的顺利问世,当然是老师和伙伴们共同辛勤付出的结果;但对我而言,还是得益于自己的手不释卷。记得曾经给外语系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过自己的读书体会:阅读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不是卖弄学识的炫耀,也不是小资地摆玩腔调,而是浸入骨髓、如饮食睡眠般地伴我度日。我读人文、哲学、艺术,也读理工、经济、宗教;感觉书读得越多,自己知道的却越少。现如今,我已成为忙碌的职场人,但这个习惯仍未改变,地铁上、午茶时、临睡前……见缝插针地读一小会儿书,让自己前行的脚步更踏实有力。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走上媒体人这条路的,还是我在院报埋头写通讯的日子。第一次去采访,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提问,勉强聊了两三句,实在想不出自己还能说点啥,反而是被采访对象笑着跟我说没关系,安慰我慢慢来。围观群众中有个中文系的小帅哥,实在看不下去,好心当了一回临时记者,直播现场教学。
跑采访弄得一团糟,写通讯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幸运的是,我有写作“师傅”———所有被我校过稿的作者都是我的“师傅”。刚开始,我只是“听话”地去找错别字,后来则是“沉得住气”多校对几遍。可就在那几个月里,文章的雏形开始意外地随着时间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渐渐地,我开始知道了如何描写细节、划分角度以及立意铺陈。
后来的故事,我想你们应该都知道了:第一篇通讯顺利登报;第一次有师生记住我的名字;第一份因为写作获得的荣誉;第一批迷弟迷妹们,还有第一份来自某央媒的工作offer…求学的四年里,感谢潍院用包容、信任和智慧送我一匹梦想的“马”,让我在广袤的人生草原上纵情驰骋。而未来的我,仍将以梦为马,砥砺前行,不负所望!
(沈冠君,生物工程学院2008级校友)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