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天气渐渐清爽起来。蝉声不知何时已经隐去。墙角有细细的虫鸣声传来。落雨了,雨不徐不疾地敲击着屋顶、枝叶,时而沉闷、时而清脆。立秋了,第一场秋雨接着来了。荷叶满塘,荷花婷婷。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犹在,季节挪移着她不知疲倦的脚步,转眼又秋天了。中学课本里郁达夫 《故乡的秋》,仿佛刚刚读完,一放下三十多年的时光就倏忽而过了。作文课上写到母亲总是从鬓角的白发写起。这些白发早已如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由点到面、由少到多在我们头顶上茂盛起来。前年在东京的药妆店,有两个高中生在买生发水。两个人嬉笑着说学习累得发际线都靠后了。我忽然想最需要买生发水的应该是我。于是,毫不犹豫买了两瓶。回来也没用过几次。有些东西,你知道有也没多少用处,还是要有。有了即使不用,也觉得没缺失什么。我们买书买衣服买鞋子买化妆品,在各种消费中有购物的自由,我们看山看水看风景,有说走就走的勇气,有做自己的底气,就觉得欣慰而知足。看着父母渐渐变老,有些亲人忽然离去,感到人生的无奈和无常。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郑州的一场大雨,失去了那么多生命,南京的一个航班又带来疫情的传播。大家协力,共同抗洪;全民一心,共同抗疫。在宇宙洪荒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何其脆弱又何其强大,我们何其渺小又何其伟大。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顺其自然,合乎常理,包容自洽,做好自己。每个日子都珍贵,每个年龄都美好。无论十八岁还是八十岁,只要有美好的心态都能活出美丽的人生。山河已秋,人间不晚;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作者简介 赵萍,笔名赵小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潍坊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发布时间:2021-09-17立秋了,收割了的春玉米、春大豆赶到晒场的时候,地就矮了一截,天空显得开阔了,高远了。棉花地里白云朵朵,天空的云彩不再是灰白的那种,被袅袅的秋风撕成一小朵的棉花,又撕成如丝如缕的棉絮,洁白,散淡。真正的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秋风是个好东西。“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袅袅成细细的丝弦,牵引着木叶的风筝,走呀走天涯。“一枕秋风两处凉。雨声初歇漏声长。”“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秋风可枕可饮,它的凉它的爽叫人清醒,也叫人迷醉。最是晋人张翰快意,在洛阳城中见秋风起,忽忆及故乡美食,当即辞官东归。秋风真好,把人世的浮华、内心的浮躁都吹跑了。风不大,却是凉的,吹到人的骨缝里,吹到人的心尖上,整个人宛若浸在凉凉的清水里:立秋了。张承志视清洁的精神为生命存在的必需。清洁的人是敏感的,耳鼓偶然碰见了一句不洁的话,都要用清清凉凉的水洗洗耳朵;一阵清爽的秋风吹来,恨不得张开全身所有的毛孔。张承志写立秋从天而降的凉爽:“如同一个在四面戈壁沙漠中的扳道工,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低低的、女性的唤声一样。”高树的叶子就那么轻轻抖了一下,仿佛一座大房子开了几扇小小的木棂窗,秋风吹进来,凉爽温润悲悯一同进入了这个世界。我也很敏感,犹如澄澈的湖面,云朵的飘荡、飞鸟的啼鸣甚至空气的流动,都在我的心里映现着清晰的影子。欧阳修是敏感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在喧哗骚动的秋天,丝毫不漏地拾取着那一片流动的秋声,欧阳公的感觉与表述真的独一无二。我等再绘秋声,岂不东施效颦?我种的蔬菜是敏感的。它们被凉的秋气劈头一浇,打了一个激灵,精神抖擞地捧着它们的果实,齐刷刷地站立在澄碧如洗的天空下。可爱的姿势、生命的活力、缭绕的秋气以及轻飘着的绿叶的裙裾,我的蔬菜们看上去很像一群打扮整齐的孩童惊艳登场。茄长菜畦上,青椒生茄旁。粗胳膊粗腿的茄子和纤纤细腰的青椒本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妹,加一点油盐酱醋,就可烧成一道家常菜青椒茄子,茄子软嫩腴滑,青椒香辣爽鲜,吃上一千回都不厌倦。青椒和茄子,一个红得耀眼红得幸福满满,一个紫得发亮紫得贵气十足。菜园里的大红大紫,为努力创造和积累幸福的我们提供了乐于呼吸的芬芳空气。当年,我的父母栽了茄子,必定种青椒,好比麦田里套种玉米,成为种植的一种基本习惯。我开垦了这块菜地,种的茄子青椒最多。我蹲在茄子青椒中间,疏枝,打顶,有时故意把脸贴近宽的茄叶或长的辣椒,像一个流浪多年的孩子,乞求着这样的一场抚摩。我学业有成,离开农村,成了公家的人。妹妹这些年种了三亩大棚蔬菜,一个棚种西瓜,两个棚种扁豆,想拼命干几年,攒一笔钱给儿子娶媳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话真的不假。扁豆结得最多的酷暑八月,价格最低,三毛一斤。摘还是不摘,无须选择。进了棚的她带着套袖,脸上蒙了围巾,像阿拉伯妇女那样,在蒸笼一样的大棚里艰难地采摘,扁豆叶沙沙地响。中年以后,我在城郊的农村觅得一块菜地,栽培故乡的蔬菜,我想经由蔬菜的叶脉和果实的香气回到少年的时光,和父母一起种菜的时光,和远在故乡的妹妹构成一种精神上的偎依,在一锨土一瓢水中,体会妹妹稼穑的艰难。她用大棚栽培技术斩断了蔬果与节气的对应关系,用汗水兑换着或多或少的钞票。我种菜不为田园梦。我和城市生活背道而驰,我想让菜们的生长次序矫正我生活的路线和节奏。城市汽笛乱撞,我缓步而行,对待生活的每一秒和沿途的每一处风景决不潦草,这是我的生活,按部就班,度日如年。何谓度日如年?就是把一日过得像一年那样漫长而丰富,一天之内经历初春和盛夏,承领雨水和白露。我种了三种青椒:灯笼椒、羊角椒、朝天椒。这些青椒的名字从字形和语意都很像二十四节气,散发着一股亲切的土腥味儿。这样的名字是民间的、土生土长的,像蔬菜那样长了一茬又一茬,茂盛着农民对大地风物的怜惜之情。它们珍藏着我们的故乡和童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启蒙美学。灯笼椒果实呈圆柱状,多纵沟,顶端稍稍内陷,味极甜,像一个憨头憨脑的胖仔。羊角椒果实细长,形若羊角,皮薄肉厚,果尖明显,而且探出一个可爱的小钩,一进油锅,和茄子啦肉丝啦鸡蛋啦同炒,把茄子的鲜肉丝的香鸡蛋的嫩,还有我们的涎水,全给勾引出来了。朝天椒尤为可爱,果实小巧,圆锥状,看上去宛若许多小喷泉哗啦啦地往上直蹿,又像一个顽皮的小姑娘,梳着“朝天揪”,脸上的阳光伴着小辫子的晃动而跳跃,小姑娘走在通往幼儿园的路上,道路两边是青色的砖墙,砖墙上晾晒着黄色的玉米、红色的辣椒,她的前面,树一个劲儿地绿,天一个劲儿地蓝。立秋这天傍晚,我摘了一些线茄子、羊角椒和三个灯笼椒回家。路上遇见几个相熟的人,送了一些羊角椒。我说,自己种的,拿几个开开胃吧。熟人乐呵呵地接受是对我种菜的极大鼓励。晚上,一家人吃辣椒烧茄子,勤劳和敬重都在一盆香辣鲜香的菜里,忙坏了筷子和嘴巴,筷子擒了一块,嘴巴即刻凑上去,大咬大嚼,无意中践行了古老的咬秋习俗。灯笼椒则是送给女儿的。这种辣椒绿如翡翠,吃起来味甜若饴,女儿当水果吃,吃了一个,还有一个。朝天椒,我想让它们在植株上多待一些时间。待多久呢,待到白露还是寒露?这个嘛,以后慢慢地想,秋天要多漫长有多漫长。我就想让朝天椒面朝天空地晒着,从安静的翠绿晒出一片火红的秋色,晒出它十足的性感与辣味。菜园西面,是一个叫小近戈的村庄,晒场遍布村庄的角角落落。从立秋到霜降,柿子、辣椒、玉米、大豆,有什么晒什么,晒秋景象尤为绚烂迷人。我从菜园无数次地进入这个村庄,感觉自己走出了半生,看见晒秋时,仍是少年。立秋十天遍地黄。这成熟的黄在田野是一片大水,流到村庄的围墙门楼高树,泼溅成金色的浪花,一朵又一朵。如果说,青砖灰瓦描述的是村庄的古朴与宁静,那么,晾晒的玉米辣椒呈现的则是农业生活的明艳与欢快。那些勤劳的女人童心未泯,她们把地里的收成像婴孩摆弄玩具一样摆得到处都是。玉米皮并不拽去,而是“朝天揪”一样向上立着,再把四五个玉米棒子用“朝天揪”系牢,往柳树杨树槐树的枝桠上那么一挂,村庄登时亮堂起来。辣椒晒在屋檐下。大豆晒在场院里。有农家在门楼上晒了几个树墩,看上去有些像一脸沧桑的老人,温情地守护着一个村庄晒着的秋实。立秋,听上去真叫一个美,看上去就是一个壮阔。秋是暑去凉来,秋是禾谷成熟。秋这么一立,凉热立分,天道昭然。天道有序,唯有顺从。初生为春,熟为秋,熟为轻盈,为高远,因此秋天蔚为大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春风秋雨,风为奔放、为痴狂,雨为莹澈、为明净,因此澄空出秋素,闲云潭影日悠悠。立秋是夏天和秋天交接的地界,它用凉爽的秋气来了一场醍醐灌顶,又用高远的碧天撑开我们的胸怀。凉风吹来的时候,我摘了很多茄子。我想,五日后露珠晶莹变白,我的茄子辣椒将会长得又粗又长;第三个五日,碧树未摇落,寒蝉鸣我侧,我侧拥挤着许多热烈的声音,与凄切寒蝉全然不同,譬如圆茄圆椒的浑厚温存,譬如长茄长椒的细丝细嗓。这样的种植生活培育的是守候季节的耐心,以及静观自然万物的敏锐之心。(作者:刘学刚)
发布时间:2021-09-03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我跟随女儿作文阅读班的师生,一起游了白浪河。这是一次不平凡的心灵之旅,成长之旅。倜傥魁梧的杨老师是一个胆大心细之人,出行前,换上了旅游鞋,带足了雨具。他 1 米 83 的大个子,行走在同学中间,仿佛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十几个学生犹如一支小分队,冒雨穿行在白浪河幽静的小径,观察雨夜的如画美景。新妆迎客的白浪河,在细雨的浸润下,愈发显得生动迷人。向左是靠近岸边幽深的石头小路,向右有宽敞平坦的大道,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斜雨飞丝,撑伞如花。花伞在绿树丛影中朵朵轻移,在路灯的照耀下,犹如一幅诗意的油画。行走在白浪河岸边,一切事物变得朦胧模糊起来。我一直不喜欢白天的真实与刺眼夺目,五色令人目盲。雨夜的世界影影绰绰,传递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偶尔驻足,看那绵绵细雨,如同蚕丝;听雨点轻拍着万物,仿佛悄声私语。雨,不紧不慢,稀疏不一。岸边的松柏在地射灯的照耀下,更显清葱翠绿,生动可人。雨滴垂挂在似针的松叶上,如同挂满了粒粒珍珠,又宛若镶嵌了颗颗钻石。柳树好像刚刚出浴的美人,摇摆着婀娜多姿之身,不时向我们殷勤地招手。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雨夜,任由雨润湿了浮躁忙碌的心,俯首可拾的自然之趣,萦绕身边,复活了麻木迟钝的心。这个世界既不属于有钱人,也不属于有权人,它是有心人的世界。沿着翠柏掩映的白浪河岸,擎一把小雨伞,恍惚之间,仿佛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好像要遇到一位结着忧怨的丁香姑娘。我们没有遇到姑娘,却与一位纵情放歌的“酒仙”不期而遇。他迈着怎么也捋不成直线的脚步,脚底如踩了柔软的棉花,摇摇晃晃地行走在白浪河畔,嘴里不知嘟囔着什么“佛经咒语”,只见他一会儿驻足放声高歌,一会儿仰望夜空细雨,一会儿又面对河水悲声呜咽……春雨仿佛是他抽穗的惆怅,河水好像是他胀满的忧愁。小同学好奇直率地问:“老师,这个男人是不是传说里的酒仙李白?”杨老师和蔼地笑着反问大家:“哪位同学还记得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大家异口同声地吟咏千古绝唱。“桀骜不驯的诗人能‘与尔同销万古愁’,红尘凡人借雨而欢畅也属情理之中。你们说,对不对?”“老师,今夜,是我们在雨夜梦境里奇遇了豪迈洒脱的‘诗仙’吧!”“哈哈……你的想象力还真丰富!人有苦闷之时,面河白浪而歌,对雨淅沥而泣,也是一个很好的消烦解忧的途径……”师生们一边探讨着人生,一边继续雨中而行,“诗仙”仍在细雨中不断地抒情,很有淋漓尽致的味道。都市长大的孩子如温室的花朵,很少有体验生活的机会,杨老师不失时机地告诫同学们,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失败,都要处乱不惊,每临大事有静气,要学会坚强面对。孩子们在行走中领悟到了风雨兼程。自信的脚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站在白浪河的八角亭上,远观横跨河上的亚星桥,霓虹闪烁,如梦似幻,一会儿如流星雨自天而降,一会儿如瀑布一泻千里,一会儿又如星星点灯……变化无穷,美轮美奂。眼球被紧紧吸引,心灵被无声点燃。被雨点挑逗的河面,已被诱惑得不再波光粼粼,雨点敲起的一个个小水圈,分布不匀地散落在河面,如醉人的酒窝,一圈圈地蔓延、伸展。多久没有漫步亲吻白浪河?追溯十几年前,洁净的白浪河被污染成了一条有水也有黑色淤泥的河,如今,白浪河从头到脚都换了崭新的容颜,怎么看怎么像一位满目含情婉约妩媚的少女,身穿旗袍,凹凸玲珑,别有一番风韵。豆蔻年华和青涩脚印,已荡然无存。那河畔的金柳,依然是约会心爱少年的甜蜜见证。我们几个闺蜜,意气风发地站在白浪河桥上定格的照片依旧清晰可见。这条河,曾是成长之河。这条路,曾是倾吐心声之路。今夜,与女儿和她的同学们重游白浪河,禁不住感叹岁月无情,流逝如水。此时此刻,只想,化作一把雨伞,为女儿遮挡生命中的风风雨雨,让她稚嫩的小脸,永远布满快乐的阳光。雨夜游白浪河,是一种久违的人生乐趣。丢失了多年的浪漫情怀被重新找回,浩荡的白浪河水让心儿苏醒。与纯真结伴,与孩子们同乐,有时也会迷失自己,这种迷失是心灵的自然回归,也是一种成竹在胸的成长。(作者:傅彩霞)
发布时间:2021-07-16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在赶路。路,不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还有一条路,无形,有感,充满考验,又光怪陆离。它不同于常规,常启迪智慧。它开启了人生,也写下了无悔。这条路,在心中,是为心路。每一段心路历程,都在塑造人生的特性。我们的人生,由我们走过的路构成。路有多少价值,人生就有多少分量。或是碌碌无为,抑或光彩重生。路,即是人生。人生的学问,也是赶路的学问。人生的终点恒定。如同人的来路无别。从生到死有多远?生死没有差别,但是从生到死,我们每人都有各自的人生。人生,由路构成。有人一生,一刻不闲,频换赛道,有时志上青云,有时心坠北海,起伏不定,六神无主,只顾脚下加紧,却不抬头定向。人生正道是沧桑。人生的意境,不是过程中的朝令夕改,而是起点与终点的高度一致。一生做事百千件,立志又有万万千。繁花过后,不过一梦,梦醒时分,慨叹声声。有智慧的人,一生都在赶同一条路,而有的人却时时都在找风口,选择机遇。赶路的学问,有时不在聪明人手中,而在普通老农那里。庄稼不收年年种,此刻贱来明年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民相信一条:当下,即是未来。相信未来是今天的延续,相信今天是昨天的未来。农民相信勤劳,所谓的智者常论世间大势;农民一心耕种,丰年耕,饥年也耕;而那些学富五车者,自诩才高八斗,以为洞察一切玄妙,但到头来,不过自食其果,不过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砸坏了脚,便无法赶路。无法赶路,就阻碍了自己的人生。人生是赶路,赶路靠脚程。脚下的路,不是地上的印,而是心中的愿。守住初心,脚踏实地,辛勤耕耘,方得始终。为人民服务,这条路全心全意赶下去,是中国共产党构建的华夏复兴梦;命运共同体,这条路大爱无私赶下去,是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中国。自由无限,大道无疆。作为凡夫俗子,不叹脚下无光明大道,唯恐失去了那纯粹初心。(作者:马可)
发布时间:2021-07-16著名作家林非先生曾说:“从读书来说,希望被感动和启发;从写作来说,则希望感动和启发别人” (《思想者的心声》第123页)。这是一个老学者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我好歹也算个与文字有缘的人,也读书,也为文,但如何读书,怎么为文,至今年将古稀,也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宗旨,没有成规,没有境界,甚至没有目标,总之是稀里糊涂地生活着。但既然要读书,要作文,还是要有自己的一些套路与门道,否则,就无法在文学这一亩三分地里混下去。我今天单谈一谈读书的一点感想。说句没有调查却想发言的话,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都渴望读书。我有一个收废品的朋友,是高中毕业生,虽然每天骑着三轮车到处转悠,但他却喜欢读书。我每次卖废品时,都送几本书给他,让他作为休息和消遣之需。他每次都过意不去,要放到废品里面称一下,说是给我钱,都被我拒绝了。我说:“这是送给你的书,不是废品。”至于爱好,人各有志,有的人喜欢哲学,有的人喜欢数学,还有的人喜欢厚黑学,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喜欢文学。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是任谁也读不完的。据说苏东坡年少时曾写过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父苏洵看见,觉得他小小年纪,有点狂妄自大,于是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一来,完成式变成了进行式,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了。清朝时,俺们山东出了个大才子叫李焕章,顺治年间,朝廷派他去江南担任乡试主考官,李焕章将有关江南的书籍带上,趁夜上路,于行船间,边翻边看,一目十行,尽收脑海,至晨曦时,已将所带书籍全部读完。这样的故事,肯定不会发生在今天了。所以现在的读书人,只能如吃饭一样,来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挑自己感兴趣的作者和其著作,或通读,或精读,或浏览,或翻阅。读着读着,读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原先你所敬佩的那个天才、伟大的作家,逐渐变得矮小了,普通了,这时你就可以为自己暗暗地叫一声好,鼓一下掌。这说明,你读书有了收获,提高了水平。一般说来,当我们在选择阅读对象——作者和作品时,毋庸置疑,都或多或少会对对象有些许敬佩和喜欢。否则,我们不会挑拣到他(她),“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读书也是如此。通过阅读,我们对作者有了了解,对其作品有了理解。这种了解与理解是渐进的,逐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作品不变,你在变,就像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大人不长了,但小孩却在长。“小孩”在成长中读书,在读书中成长,慢慢地,就变得会欣赏了,会总结了,会挑剔了,知道了作者写作的意图、语言的特色、逻辑的设计。这时你会发现,原来你所景仰的作者,变得不那么高大了;对他(她)五体投地的遣词造句的本领,也心领神会了;甚至他(她)所阐述的一些道理,你也知晓一二。这说明:你不是读书之前的你了,“胸有诗书气自华”,你借助所读的作品,将自己拔高了,进步了。作者在你的眼中,由大师而成老师,由老师而成朋友。这时假如余秋雨坐在你的对面,你也可以不称他为“大师”,而称他为“老师”,或者尊一声“先生”也就行了。把作品或作者读“矮”殊非易事。正如爬山,你得付出智慧、勇气和体力,才能登上山巅,否则,作者是不会轻易让你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吧,待到把作者读“矮”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了。(作者:孙贵颂)
发布时间:2021-07-16“官不官的都不甚要紧,只要我们有实实在在的能力就算了,能在社会上作一点有益的事、大多数人有利的事(就)完了,不必然去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去设想,这就是为人的最大的事了……”。这些直白无私的大实话,是红军烈士曹星海于1927年10月27日(民国十六年十月初三)写给父亲的家信,这也是他舍身取义,英勇牺牲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字迹殷红的绝笔“红书”。 2021年6月4日下午,我驱车来到了安丘城南曹家楼村,见到了革命烈士曹星海的孙子曹吉地先生,他拿出了一个装着满满资料的牛皮纸袋子,里面有曹星海烈士生前照片、亲笔信、名片以及一些纪念性文章、书籍、题词等。曹先生一一摆给我看,指着信中最后一页这几句话,自豪地说:“你看看,那时我爷爷就很进步,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的确是思想境界高,先烈不为官利,而是为了大众做事,表现出一个红军战士参加革命的初心,着实令人敬佩。 笔者以档案人的视角,对这封纸质泛黄的书信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此信件写在一个大开本单面竖式笔记本内页上,左下角印有“中华书局制”字样,并配有花草纹饰,淡雅别致。右边装有两个金属订针,纸张因锈迹侵蚀已出现污损。通篇内容用深红色墨迹写就,历经九十多年没有褪色,个处稍有洇渍,每页约300字,原手书总共六页纸,现仅存五页,其中第一页遗失,第二页上半部已残缺。这封近乎血色的家书非同一般,那为什么曹星海烈士生前用红颜色笔迹书写?又是为了什么在信中说“因在武汉工作有功绩,而被院长派来广州大医院学习”?带着这些问号,结合他个人生平事迹和时代大背景,探赜索隐,进一步解读烈士书信中的红色精神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负笈求学 追求进步曹星海(1901-1928),名奎章,字星海。1901年生于安丘市兴安街道曹家楼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安丘名门望族曹氏后代,祖辈曹贞吉、曹申吉、曹锡田进士入仕,皆为清朝名臣廉吏,被誉为“诗词世家”。受其家风影响,幼年蒙学私塾,青年时期负笈求学,先是游学于京都、后在青州松林书院读书学习,不断追求人生进步。他曾在自己的一张肖像照背面跋曰:“星海安邱人也,于民国七年(1918)游学京都,翌年春(1919)摄影于此,后寄家而落他人之手,不在意间,于十二年(1923)春松林书院进生处捡得,观影而思曰,予非当年而予矣,刻奕毛以异合,故珍之。十二年夏四月吉日题。”当时(1914年)松林书院已扩建改名为山东省第十中学,教育总长蔡元培亲题“勤朴公勇”牌匾作为校训,但那时学生仍然习惯称“松林书院”。从曹星海自题小照可以看出,他在北京求学期间,受到“五四”学生运动影响,思想起了变化,后来就读于青州省立第十中学,开始接触进步书刊,萌生救国救民的人生志向,正如其自述“予非当年而予矣”。1923年秋,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文学专修科。期间深受校友、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影响,经常接触本校共产党员师生,与臧克家、李广田、庄龙甲、孙韵梨等同学好友一起,成立了“书报介绍社”,订购京沪出版的各种革命进步书刊,供师生阅读选购。先后参加了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年纪念会和纪念“五四”运动五周年活动,时常以诗文发声抒怀表达对军阀黑暗统治下的不满。1926年秋,南下武汉,与同学臧克家等投身革命,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分校。为了尽快适应军校艰苦生活,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政治军事理论,在实战演练中,克服自己身体虚弱导致的多种困难,一丝不苟,赢得了教官学员一致好评,被选拔为负责战场救护和随军医务工作的学生军官,并参加了苏联顾问指导的培训。讨逆作战 血书明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有很多教官和学员是秘密或公开的共产党员。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人与革命左派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曹星海立场坚定,在对敌斗争中有勇有谋,总能很好地完成革命任务。1927年5月5日,蒋介石策动两湖的反动军官叛变革命,国民政府军第五路前敌总指挥杨森受蒋密令由万县(现为万洲,由四川划归重庆)举兵东下。5月17日,驻守武昌的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所辖独立十四师师长夏斗寅,乘武汉主力部队入豫北伐之际,背叛武汉政府,由宜昌东下,切断长沙武汉之间的铁路,与杨森部相配合,乘虚进攻武汉。6月,武汉中央军事学校被张发奎解放,学校师生整编为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团内还有100多名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当时在军中享有盛名的叶剑英主动请缨担任了教导团团长。为讨伐夏、杨的叛变,叶挺和国民政府商定,将军校改为“中央独立师”开赴前线,曹星海随由教导团和学生军组成的中央独立师参加了讨伐战斗,这是他投笔从戎以来的第一次实战,在激战中他经受住了血与火的锻炼考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意志和信念。7月曹星海随叶剑英军团东征蒋介石受阻未果,继而南下,经3个月征战跋涉,于10月中旬到达广州。叶剑英根据党的指示和面临的复杂形势,对教导团进行了政治军事整顿训练,为广州起义做了充分准备。此时,曹星海对严峻的革命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抱定不惜牺牲的决心,在27日这天,毅然写下了这封用“血色”明志的家书,这时离广州起义仅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大战在即,随时都有牺牲,革命需要有不怕死的勇气,红笔写信意味着和家庭诀别,曹星海在这紧要关头,革命信念毫不动摇,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诚如信中所言,“下了决心在这样社会底下来生活……决心干下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的满腔热血。在这封遥寄家人的书信里,我们还看到了曹星海柔情的一面,经过大革命洗礼,他在部队上迅速成长为一名有政治素养、守纪律的红军战士,对待亲人不仅知恩达礼,还有很强的自律保密意识和责任感。他在信中说“因在武汉工作有功绩,而被院长派来广州大医院学习”用这些善意地隐语,慰藉父亲和家里亲人,充分体现了曹星海身处革命阵营中的成熟和机智。参加起义 英勇献身1927年12月11日,以教导团为主力,中国共产党组织策划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曹星海与朱道南、公今寿、谢拙民等共产党员冲在起义队伍前头,为教导团和工人赤卫队开辟前进道路。曹星海除了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还在激战中和战后担负起抢救伤员的重任,连续几天不能休息,以致曾一度昏倒在伤员身边。起义队伍一举将广州反动政府推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但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与顽固军阀联合反扑,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最终失败。教导团大部分官兵牺牲,为保存革命力量,教导团撤退花县,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叶镛任师长,随后开到海陆丰、和彭湃的农民军汇合。曹星海所在部为红军第四师四团二营。1928年1月3日,普宁县委率领第6团队,会合各区赤卫队、各乡尖串队共5000多人,攻打反动据点果垄。经激战,农军攻占果垄周围5个村庄,直逼果垄大寨。为了巩固和扩大胜利成果,2月3日和6日,普宁县第6团队和各区、乡赤卫队、尖串队,在彭湃、叶镛、徐向前带领的红四师的协助下,拔除了果垄、和尚寮两个反动民团据点。曹星海就是在攻打果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年仅27岁,遗体安葬在广州果垄。红色信物 世代相传2018年12月2日,曹星海烈士故居修缮完工及实物陈列纪念展在兴安街道曹家楼村举行。臧克家小女儿郑苏伊在致辞中说:“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父亲和曹星海等前辈家庭都不贫困,他们完全可以和别的同学一样,踏踏实实在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但他们却义无反顾,投身军校。黄埔军校本部当年曾有这样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所以说,我们的前辈投身军校,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们心中追求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啊!这封血红色的家书,连同陈列室展出的那件老旧手提皮箱,不就是一介书生曹星海,从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进步学生,逐渐成长为追求真理,为革命赴汤蹈火的战士,用年轻生命换取多数人幸福生活的实物见证啊!(作者:张志成)
发布时间:2021-07-162017 年 7 月,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纂的党史教科书《中共党史人物传·第 14 卷》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一共收了包括徐海东、陈少敏、黄爱、庞人铨、卓恺泽、杨石魂、黄学增、俞作豫、杨开慧、聂耳、祁天民、邹风平、刘型共 13 人的传记,其中名列第二位的陈少敏,是我党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和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陈少敏(1902-1977),原姓孙,名肇修,参加革命后,改名为陈少敏,曾化名老方。1902 年生于山东寿光县孙家集镇范于村。21 岁就入党的陈少敏,一生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陈少敏曾任中原局组织部长、鄂豫边区党委书记等职,长期与李先念一道在中原地区做党的领导工作和创建武装力量的工作,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陈少敏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纺织工会主席等职;在此时期,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在纺织工业史上的郝建秀工作法,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水平。这位新四军红五师的创始人和领导者,解放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解放后,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投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陈少敏的父亲孙万庆,参加过辛亥革命,曾在潍县组织革命军并任连长,革命军失败退出潍县后,孙万庆回家乡后一边租田耕种,创办了村里第一所学校范于小学,自己担任校长。宣传民主新思想。陈少敏从小随父读书,受其影响,幼年即在心里播下革命的火种。1923 年,陈少敏因家境困难,独自一人离家去了青岛一家日本人办的纱厂打工,并参加中共一大代表之一的邓恩铭组织的秘密工会。1927 年,陈少敏秘密参加了共青团。1928 年,在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斗争中大显身手的陈少敏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陈少敏在白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多年,在青岛、天津期间直接领导了多场工人斗争,革命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锤炼了坚强的革命意志。1935年冬,陈少敏奉命到冀鲁豫边组建红军师,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配合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苏区实施战略转移。1939 年 6 月,陈少敏在河南京山县的养马畈村,主持召开了在鄂豫抗日游击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养马畈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指示,成立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共同领导中原敌后的抗日战争。仅仅半年时间,这支游击队发展成近万人的部队。由此实现了边区党和武装力量的集中统一,奠定了中原敌后抗战胜利发展的大局。1941 年初,皖南事变后,陈少敏领导的鄂豫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陈少敏任副政治委员。他们领导的抗日部队,先后抗击了 15 万日军和 8 万伪军,上千次大小的战斗先后消灭日伪军近六万人,解放了 52 个县,在 38 个县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将鄂豫边区发展成为雄踞大江南北、横跨五省交界的大块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 20 年后,当年日本侵华军人访华团来新中国访问,其中有一名叫山本太郎的前日军联队长专门提出,要求拜访一下当年在鄂豫边区赫赫有名的双枪女将“陈大脚”———陈少敏。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陈少敏在党内外和群众中树立了很高威望。1937 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毛主席把护送徐特立回长沙去组织、发动湖南的抗日工作的重要任务交给陈少敏。陈少敏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闯过了道道艰险关隘,把徐老安全送到长沙。回到延安后,受到主席的赞扬,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并亲自送她回中央党校学习。陈少敏还全程领导和参与我军历史上有名的“中原大突围”。中原,历来都是兵家重地。从古至今的战争,逐鹿中原,就是兵家的至高之争。1946 年夏天,国共合作破裂后,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调集 20 多个师 30 万军队,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将中原解放军围困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方圆不足百里的一个狭小地带。准备 7 月 1 日发起总攻,一举围歼,企图消灭中原解放区部队,进而直取华北、华中和华东解放区。情况万分紧急。当时队伍里有两千多名地方干部和部分眷属,陈少敏提出:要想部队安全突围,必须“沿途化装,疏散不直接参加作战的干部,以减轻部队的压力”的这一关键性措施,为我党保存了一大批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干部。把不参战的部分干部就地化妆疏散,筹集粮草被服、医药器材等,陈少敏和李先念他们凭着丰富的经验和谋略,成功把女干部和部队家属送往华北解放区,把伤病员辗转经武汉、上海送到苏北解放区,通过军调处,搞到飞机,将解放军高级将领送回延安根据地。1946 年 7 月 17 日,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率北路突围左翼部队,在极其困苦和危险的情况下,突破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堵截,从河南神速进入陕南丹江流域,实现了胜利突围。不仅冲出了包围圈,保存了主力,开辟鄂豫陕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极大地援助了兄弟解放区的作战,为夺取全国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1946 年 12 月,毛主席接见胜利突围的三五九旅指战员时,赞誉他们为:“极大的支持了和正在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的长期作战继续起更大的作用”。陈少敏在抗战中功勋卓著,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45 年,中共七大会议在延安召开,选举的中央委员 44 人,候补中央委员 33 人,其中,女委员只有蔡畅、邓颖超、陈少敏三人。1949 年 6 月,陈少敏受党中央派遣,到青岛督办城市接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肩负要职,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7 年 12 月 14 日 15 时 41 分,陈少敏在北京医院因病辞世,享年 75岁。用传奇的一生,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1977 年 1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撰文评述陈少敏说:“她为恢复和建立豫鄂边敌后党的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展中原敌后游击斗争,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是我党长期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和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少有的女领导干部。”对这位中国女红军英雄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历史功绩做了的真实评价。(作者:朱建霞)
发布时间:2021-07-09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为实现梦想,有千千万万的人民在这条道路上奋力拼搏,有千千万万的人为之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同一个理想,同一种情怀,那就是“爱国”。“爱国”,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以诗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们应成为我们“爱国”的标杆,我们应遵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主张,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舍小利,成大义。顺境,要开拓进取,发挥潜能;逆境,要迎难而上,发奋图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先有国后有家,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与我们休戚相关。在国家有危难时,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去捍卫国家的尊严。古往今来,为了尊严,多少炎黄子孙奔走呼号,多少中华英杰前赴后继,写下一首首可歌可泣的不朽诗篇,展现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壮举。林则徐虎门销烟惩列强,邓世昌为国捐躯战敌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江竹筠身受酷刑不动摇。多少英雄,把人民的荣辱与祖国的荣辱连在一起,人民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都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拼搏奉献!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这样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我们的肩上背负着责任,所以,刻苦学习,勇于钻研,应是我们的磨练方法;脚踏实地,勤奋认真,应是我们的做人之本;放眼未来,面向世界,应是我们的理想所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怀有对祖国的热爱,更要在此刻笃定志向,为推动时代的进步,促进社会发展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让我们着眼未来,为祖国之崛起而努力,为祖国之辉煌而奋斗,为“中国梦”之实现而拼搏!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高举维护祖国尊严的大旗,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我们要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检验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跨世纪的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挺起胸,昂起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做一批充满斗志与昂扬的新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才能对得起党和祖国赋予我们的美好年华!才能扛得起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梁!才能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艰苦奋斗。我们要紧跟时代脚步,全面发展自己。我们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让我们共同背起行囊,不忘初心,扬帆在祖国复兴的征途上!指导老师点评:文章选材鲜明,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融为一体,赤子心与报国情点面结合,古今贯通,行文流畅,主题突出,展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赋予青年人更高的目标,作为接班人要勇于肩负重任,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作者:李爽 指导老师:赵静)
发布时间:2021-07-09萤萤之光,顺时所聚,可照旷野,亦可照亮中华。去年,疫情肆虐,白衣天使,星火驰援,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万众一心,共抗疫情。正因为他们的拳拳爱国心,灼灼护国志,祖国才会有如今这般安泰,每个人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一般渺小,但亿万萤火汇在一起,就可以聚成中华民族的璀璨星河,最终可以照亮我们的中华大地。爱国主义自古至今都融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不曾磨灭,不曾改变。古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有陈辉“应用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现有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以灼灼之心护国安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无法磨灭的,是延续千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时代,青年,国家是永恒的铁三角,是互推共进的浪涛。时代给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青年努力奋进,勇于担当。青年一代有责任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个人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才能有更广阔的舞台。爱国是促进祖国复兴的巨大动力。有的人立志“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将会成为祖国复兴的巨大动力;有的人坚守乡村几十年,为山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对祖国的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有的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为祖国争光,这种感动中国的力量能够号召更多人行动起来,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所以顺时之势,勇于创新,协作共赢,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每个人都变成能使祖国变得更好的样子,那祖国复兴便不再是空洞的奢望。每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每个人都不应当妄自菲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渺小的力量将会汇聚起来,发挥巨大的作用。顺时之势,应国所需。时代需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有担当的人,我们应当扬起理想信念的风帆,为中华圆梦,为国家增光添彩。后浪当奔涌,前浪仍需奋进。“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后浪积极奋进,中国的发展前景才会一片光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前浪应当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自我,活到老学到老,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祖国复兴做贡献。愿举国上下之人民,不断奋进,勇于担当,共圆中华梦。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我们每个人都要始终与祖国奋进,与时代同发展,敢于斗争,乐于奉献,以萤萤之光,共照中华大地,共促中国梦圆。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也应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负使命。时代赋予青年新的使命,要求青年不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没有道德约束的“巨婴”。不做放纵自我、逃避社会、自我放纵,以独处为借口逃避现实的“空巢青年”。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素质,顺时之势,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样才能不辱中华复兴的使命。每一位青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力量,每一位青年都当奋进,都当坚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衷共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将引领我们前进,厚德、博学、求实、创新将规范我们的行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会努力提升自己,勇担重任,不负光阴,不负自己的使命。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萤火之光,虽微弱渺小,但点点汇聚,也可成星河,照亮旷野,点亮中华。青年当顺时之势,不惧流言蜚语,萤萤之光,可照旷野,亦可照亮中华,愿举国人人都为中华复兴梦奋进,不惧困难,不惧雨雪风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共圆中华复兴梦!指导老师点评:作者由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引起全文,阐述时代、青年、国家的关系。文章整体行文流畅,慷慨激昂。以萤火之光,照亮中华,彰显着作者的浓浓爱国情怀。( 作者:李涵超 指导老师:王慧婷)
发布时间:2021-07-02兰春,是我爷爷的名字。兰夏与兰秋,则是我爷爷的两个弟弟——我二爷爷和三爷爷的名字。还有一位叫兰冬的四爷爷,据说不到两岁时,冻毙在一个大雪飘飘的冬日里。由此就从没有见过他。兰 秋 没有见过的,还有我的三爷爷牛兰秋。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公元1964年清明节前的一个下午,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给革命烈士扫墓。此时因年龄尚小,还不知扫墓的确切含义,只是隐约觉得,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儿。因为老师要求整个活动谁都不许随便说话,每一个同学都必须怀着对烈士的崇敬心情,一切行动服从“司仪”的指挥。老师说,看见你们脖子上系着的红领巾了吗?它每天鲜鲜艳艳地飘飞在你们胸前。知道吗?它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它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 几百人的队伍,抬着用松柏枝条扎制的花圈,来到了设在村前公墓林里的一座坟茔前。坟茔的南侧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花圈上不只有常青翠绿的松柏颜色,还有间隔的红色和白色:那是纸质的、人工所为的花朵“镶嵌”在上面。待师生们在石碑前一排一排站好后,先是向烈士敬献花圈,再是向烈士肃立默哀,然后是介绍烈士的革命事迹,最后是整修烈士坟茔。 介绍烈士事迹的,是我的父亲——后来的村党支部书记,一位时年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共产党员。自此,我知道了那石碑上雕刻着的是牛兰秋烈士,是安丘县人民政府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专为我三爷爷树立的。同时,我也知道了我家大门门框一边挂着的“烈属光荣”牌匾的真正含义。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颗种子开始悄然萌发,开始为有这样一位三爷爷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甚至还有长大后觉得难为情的一丝“沾沾自喜”与“炫耀”:怪不得全乡镇的所有学校,都要前来给我三爷爷扫墓呢。于是在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就时常指着自家门前的那块牌匾说:看见了没?我家是烈属呢。 我的三爷爷牺牲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年,牺牲时才刚满十九岁。这时我的家乡已于一年前成为了解放区,可是县城还没有解放,还盘踞着国民党反动派张天佐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时常出动袭扰解放区,由此刚刚翻身做了主人的农民兄弟,特别是农民积极分子代表——村干部和民兵,就时常会被他们偷袭杀害。其中给解放区造成破坏最重、也是威胁最大的是所谓的“还乡团”,因为他们不仅对当地情况熟,对所袭击的目标也是了如指掌,不少的农民积极分子就惨死在他们手里——报复的心理让他们疯狂:处死前用尽各种酷刑,什么火烤水淹,削鼻挖眼,无所不用其极。 这年的秋天,为了防止敌人下乡抢掠刚刚收上来的粮食,我三爷爷所在的县武装大队,悄悄隐蔽在县城以南的数十个乡村里。他们行踪不定,今天在这几个村,明天就转移到另外几个村,打了几次下乡抢粮袭扰之敌的埋伏,让敌人吃了不少苦头。于是敌人加大了对他们的侦查密度,以报被袭击之仇,以削去心头之患。 这一天,我三爷爷他们这近百十号人马,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包抄,特别是防止被敌人“一锅端”,分散宿营在三个超过十里之遥的村子里,然后又每三五人一组,分散住在可靠的老百姓家里。不料我三爷爷所宿营的这个村,敌人早已安插了一个“眼子”,待到天黑,这个暗探悄悄地出了村。 是夜,敌人将这个村子重重包围,先是将站岗的固定哨兵和流动哨兵除掉,然后分成多路摸进村里。在暗探的带领和准确指认下,逐一将住着武工队员的“堡垒户”团团围住,一场殊死战斗就此打响。随着清脆的子弹呼啸声划破夜空,手榴弹的爆炸声和呐喊声此起彼伏,室内的武工队员和室外的敌人,各自依托屏障向对方使展着身边的武器。 敌人两倍三倍于我,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敌人在室外机动性大,可以在院外、院墙和房顶上,可以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甚至可以用火烧——将草屋屋顶点燃,将木门和木窗棂堆上可燃物点燃。而武工队的战士们只能待在室内狭小空间里进行反击,使用的武器仅是“老套筒”和鸟枪,还有少得可怜的几颗手雷。直到闻听到枪炮声而在其他两个村宿营的战友赶来救援,敌人才仓惶地退出了战斗。 三爷爷的遗体是由爷爷背回本村掩埋的。他的遗体被发现时,是在其战斗的室内火炕炕洞里——那是赶来救援的战友,因恐敌人二次反扑包抄,匆匆揭去炕席、掀开火炕,来不及掩埋牺牲同志的遗体而放进去的。这一仗,宿营在这个村的近三十名武工队员,只活下了两个人,其他皆壮烈牺牲无一生还。由此,在安丘市的史志记载里,在山东省的英烈网页上,我三爷爷的一世英名,也已当之无愧地彪炳青史。兰 夏 我的三爷爷,是由二爷爷领进革命队伍的。 说起我的二爷爷牛兰夏,那可是个有故事的人。二爷爷出生于清末民初。当时因战乱频仍,原本的殷实之家便由此衰败下来。到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已是房有三间地无一垄,全靠给富有人家扛活为生。当时我爷爷和二爷爷已经结婚生子,连同老爷爷老奶奶以及老爷爷的两个光棍弟弟,全家十几口人都挤在这一处破草房里。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全家人痛不欲生的事:一天三老爷爷在村北捡拾粪便,见日本鬼子的飞机飞临上空,便用粪杈朝飞机比划了两下,这就引来了杀身之祸,鬼子的飞机随即扔下一颗炸弹,将三老爷爷残忍地炸死了。 面对家境的艰难和日本鬼子欠下的血债,二爷爷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就将自己偷偷地卖为劳工,欲到日本鬼子掠夺的大连港口做扛包装船的活儿。他怕全家人阻拦,直到临走的头一天晚上,才从衣兜里掏出了三十块大洋,对自己的父母说:爷啊娘啊,儿子不能在您面前尽孝了,让我大哥和三弟代我孝顺您吧,如果还有活着的那一天,我再回来看您吧。全家人知道此事已生米煮成熟饭,这一去定是凶多吉少,遂抱头大哭一场。这时,是上个世纪的公元1942年。 二爷爷到了大连后,吃的苦受的罪那可真是无法形容。日本鬼子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待,每天要干十五六个小时的活不说,果腹的东西却连猪狗都不如。说起来这些倒还在其次,要命的是那些日本监工,个个凶狠如狼,看谁干活稍有怠慢,便用皮鞭死命抽打。在这个码头上,货船与岸边之间搭着一块四十公分见宽的木板,这便成了劳工的鬼门关和阎王桥。一百多斤重的麻袋驮在背上,颤颤悠悠走上这块木板,劳工们个个都将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自己能不掉下去就已是万幸,可日本监工看谁走得慢了,放下货物返回时,为了杀一儆百,一皮鞭就将其抽入水中。有一个日本监工在不长的时间里,就用这种办法要了几个中国人的命。 日本鬼子的暴行,自然在中国人的心里种下了报复的种子,新仇旧恨更是郁结在二爷爷的心头,于是二爷爷和几位劳工便密谋除掉这个杀人最多的恶魔。经过数日观察策划,他们终于找到了下手的机会,趁一个晚上这名监工值班时,把其引诱到货垛后面勒死后绑上石头扔进了海里。在动手之前,他们知道这事干完后,日本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进行疯狂报复。所以他们早就预谋在得手之际,立刻各自逃跑。不准回老家,不许结伴行,跑得越远越好。 经过三个多月的颠沛流离,二爷爷跑到了吉林一个老乡那里暂时落下了脚。也算是自身历史演进的必然,二爷爷在这里找到了尚处于地下状态的共产党党组织,并且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到了日本鬼子投降的第二年,二爷爷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回到了山东老家。党给他的任务是利用自己熟悉家乡情况的优势,动员群众,组织武装,秘密发展党员和成立党组织。二爷爷回到老家后,先是先后将自己的哥哥嫂子和爱人,也即我的爷爷奶奶和二奶奶发展为党员,由此由点到面扩充开去,以发展更多的乡亲入党。那个时候入党可是将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事,说不定哪天就会丢了性命。随后,又将自己的弟弟也即我的三爷爷送到了县大队,参加了地方武装。 二爷爷当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诸城安丘高密三地的秘密交通工作,简称“诸安密”。因这三个地方的县城当时还未解放,所以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而且,每当有了重要情报需要传送,二爷爷都是亲自出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危险程度。为了完成任务,他将自己一个嫁入地主之家的远房姐姐处作为秘密交通点,每次传送情报时,为了保证情报的安全,他总是将情报交给这个远方姐姐保管,并嘱咐道:这可是比弟弟性命还要重要的东西,必须人在它在,不能有哪怕一丁点的闪失。有一次夜里为了传递一份情报,在路上遇到了敌人,他随即躺进了刚下过雨的路边水沟里,用杂草遮盖住自己的身体,直到三个小时后才得以安全脱身。就是由于这一次的长时间浸泡,二爷爷的元气大伤,患上了终身未愈的风湿疼痛。二爷爷的秘密运送情报工作,为了保密并未告诉家人。一次在一个集市上传送情报时,正巧被二奶奶撞见,二爷爷便将头扭到一边佯装不认识,以致二奶奶一度对其产生了很大的误会。 及至淮海战役时,家乡已经完全成为了解放区,二爷爷的秘密交通工作便告完成。于是,二爷爷就接受了新的任务,带领全县支前民工,前往战场运送粮食弹药。完成这次任务后,二爷爷又被抽调去做渡江战役的支前准备工作。南京解放后,组织想让他留在那里,可二爷爷还是感念家乡,坚决要求回到原籍。回到家乡后,上级先是安排他到县委担任领导职务,可他以自己领导与文化水平低为由坚辞不受,便又安排他去了基层,做了共产党执政后官庄乡的第一任乡长。兰 春 牛兰春是我的亲爷爷,二十世纪元年来到人世间,是1946年入党的老党员。 说到爷爷,就不能不说到我的奶奶。奶奶的党龄与我爷爷的一样长短,如果算到现在,都是整整的75年,比我的岁数还大了不少呢。爷爷被二爷爷介绍入党后,就担任了村里的贫协主任,而奶奶则担任了村妇救会主任。那个时候的党组织,因为还处在半公开状态,所以开展工作相当艰难。一边不分昼夜地忙着发动群众,巩固新生政权;一边到了该休息时也不能睡个安稳觉,用爷爷的话说是整宿整宿的“囫囵个子滚”,东躲西藏小心提防着还乡团。及到安丘全境解放时,爷爷又忙着组织村里的担架队,并带队去往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前线。而奶奶则负责筹措军粮,发动全村妇女做军鞋,以支援正在进行的解放战争。 这些往事,都是爷爷奶奶亲口告诉我的。而在从自己记事起的记忆里,大约是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这时新中国建立已经十年有余,抗美援朝战争也已结束,祖国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人们,已经处在了相对和平的环境里,我的爷爷奶奶,就开始在老家农村集体的苗圃里种树、养树和护树。一直到他们终老,就没再做过别的。这时的爷爷奶奶,已经分别辞去了贫协主任和妇救会主任,专心做着他们选择的“新”事情。因为两位老人属于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所以身上深深烙印着那个年代老一辈人的固有特质。在我的眼里,爷爷是个俭朴勤劳,性情倔犟刚强,为人厚道的实在之人。而奶奶的心地则是特别善良,怜悯之心在她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凡是向她讨要饭食或东西的人,她宁愿自己不吃不用,也要先接济给人家。所以周围四里八村的父老乡亲都非常敬重他们。 我的家乡是个有着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座落在诸城和安丘的界河——渠河的北岸,爷爷奶奶养护的这片苗圃林子就紧挨着岸边,长约三、四千米,宽约三、四百米,总面积近两平方公里。整个苗圃林子以杨树为主,柳树、刺槐等夹杂其间。而我看到最多的,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并非是在春夏秋三季里的这一片苍翠,而是在严寒的冬季来临时,能够伴随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一起开放的几棵生长极为茂盛的腊梅树。 这可是爷爷奶奶的钟爱之物,就生长在他们养护树林所住房屋的院子里。放下那些似乎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儿,每天的三顿饭后便是他们短暂的休息时间。每当此时,爷爷总是抽着他的旱烟袋,一边巴咂着嘴,一边抚摸着腊梅那苍劲的树干,观察着是否需要该给它们浇水施肥了。奶奶也就拿了专用剪枝刀,与爷爷一起,及时地将那些枯干的枝杈和各种虫卵清理下来,像是给待嫁的妙龄女子打理妆容。那份细心和耐心,就如同侍弄自己的孩子一般。每到数九寒天的时候,院子里总是格外地热闹,就见一拨一拨的人群,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那都是抵御不住腊梅花的暗香浮动和俊俏模样引诱,前来品评观赏的乡邻呢。望着爷爷奶奶那慈祥的面容,有时就会走神: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兵荒马乱的昔日时光里,出生入死,从容不迫;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安稳岁月里,也能安享幸福生活所给予的所有惬意与闲适。虽世事维艰,却并不影响他们活成快乐的人;即使再难再忙,也会向生活里寻找乐趣;萎缩和愁容,从来不属于他们。 如前所言,我的爷爷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爷爷的家乡也即我的老家,是为山东安丘景芝镇的一个乡村,在这有二百多户的一千多口人中,基本上没有其他姓氏,几乎全是本族本家。据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始祖伯成自江苏淮安迁驻现址,繁衍至今,到我这一辈已是二十二世。许是溯根求源的本性使然,我就时常在想,兰春,兰夏,兰秋,我的三位长辈的名字起的好雅呢。给他们起名字的这位先人,一定是位有学问的人,不知当时起名时,是否受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这首《感遇》诗的影响: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想那起名字的人一定是在祈愿:你们几位一母同胞兄弟啊,每一个都要如那秀美高洁的兰若,虽然躲不开风刀霜剑的一次次洗礼,可总是要旖旎着并散发出各自的芳香。 如今,我的三位爷爷均已作古,而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已是愈来愈加发达兴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已从建党之初的5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万人。而从建党肇始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启航的翻天覆地,今昔对比,这又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巨大变化啊。这一切一切,我想都足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兰春兰夏与兰秋,我的三位爷爷,还有我的两位奶奶,更有为了人民福祉而献出生命的无数先烈们,他们也一定会,含笑九泉! (作者:牛钟顺)
发布时间:2021-07-02视觉传达设计 《泰山皮影的几何化创新设计》作者 赵洪 指导老师 赵红玉视觉传达设计 《蓝色在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作者 赵以晴 指导老师 赵红玉视觉传达设计 《“农农日照情”—日照农民画文创设计》作者 安康 指导老师 孙亮亮环境设计 《坊茨小镇建筑遗迹再生设计—乐·坊酒店设计》 作者 孟祥虎、孙俞 指导老师 王发富视觉传达设计 《古韵西安》作者 张浩 指导老师 张毅视觉传达设计 《三神再现系列文创设计》作者 王钱 指导老师 张焕芳视觉传达设计 《扬州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作者 翟晶晶 指导老师 鞠涛视觉传达设计 《钟于扎染 布里生花》作者 王铭铭 指导老师 张磊环境设计 《潍坊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改造设计》作者 孙习坤 指导老师 王发富环境设计 《镜像·动态空间 - 鹅塘精酿改造设计》作者 孙凤祥 指导老师 孙艳红环境设计 《坊茨博物馆》作者 马诗祥 指导老师 王勇
发布时间:2021-06-26一年一度的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如期而至。在潍坊学院的日子,一路生动、鲜活、充满着闪光的体验,演绎着记忆里的点滴成长。这些都将成为同学们今后创作的营养源泉。2017 级美术学油画专业和国画专业的同学们用毕业作品向培育他们的母校和老师们致敬!作品题材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稚嫩中饱含了蓬勃的艺术激情、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油画 《甜品清单》 作者 王洁 指导老师 冉学梅油画 《生日宴上》 作者 王华 指导老师 张云峰油画 《2020·霾散日出》 作者 杨勇 指导老师 牟春风油画 《影》 作者 栾晓婧 指导老师 冉学梅油画 《三点的月台》 作者 李龙飞 指导老师 张大鹏油画 《夜 NO.7》 作者 张倩 指导老师 范俊生油画 《开会》 作者 崔文娟 指导老师 冉学梅国画 《山色千寻》 作者 王子涵 指导老师 林红军 国画 《启程》 作者 安俊俊 指导老师 迟星飞国画 《韵》 作者 宋雅洁 指导老师 赵江涛国画 《舞者》 作者 于雪儿 指导老师 张丽萍
发布时间:2021-06-18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