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林非先生曾说:“从读书来说,希望被感动和启发;从写作来说,则希望感动和启发别人” (《思想者的心声》第123页)。这是一个老学者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
我好歹也算个与文字有缘的人,也读书,也为文,但如何读书,怎么为文,至今年将古稀,也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宗旨,没有成规,没有境界,甚至没有目标,总之是稀里糊涂地生活着。
但既然要读书,要作文,还是要有自己的一些套路与门道,否则,就无法在文学这一亩三分地里混下去。
我今天单谈一谈读书的一点感想。说句没有调查却想发言的话,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都渴望读书。我有一个收废品的朋友,是高中毕业生,虽然每天骑着三轮车到处转悠,但他却喜欢读书。我每次卖废品时,都送几本书给他,让他作为休息和消遣之需。他每次都过意不去,要放到废品里面称一下,说是给我钱,都被我拒绝了。我说:“这是送给你的书,不是废品。”至于爱好,人各有志,有的人喜欢哲学,有的人喜欢数学,还有的人喜欢厚黑学,像我这样的人,只能喜欢文学。
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是任谁也读不完的。据说苏东坡年少时曾写过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其父苏洵看见,觉得他小小年纪,有点狂妄自大,于是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一来,完成式变成了进行式,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了。清朝时,俺们山东出了个大才子叫李焕章,顺治年间,朝廷派他去江南担任乡试主考官,李焕章将有关江南的书籍带上,趁夜上路,于行船间,边翻边看,一目十行,尽收脑海,至晨曦时,已将所带书籍全部读完。这样的故事,肯定不会发生在今天了。所以现在的读书人,只能如吃饭一样,来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挑自己感兴趣的作者和其著作,或通读,或精读,或浏览,或翻阅。读着读着,读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原先你所敬佩的那个天才、伟大的作家,逐渐变得矮小了,普通了,这时你就可以为自己暗暗地叫一声好,鼓一下掌。这说明,你读书有了收获,提高了水平。
一般说来,当我们在选择阅读对象——作者和作品时,毋庸置疑,都或多或少会对对象有些许敬佩和喜欢。否则,我们不会挑拣到他(她),“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读书也是如此。通过阅读,我们对作者有了了解,对其作品有了理解。这种了解与理解是渐进的,逐步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作品不变,你在变,就像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大人不长了,但小孩却在长。“小孩”在成长中读书,在读书中成长,慢慢地,就变得会欣赏了,会总结了,会挑剔了,知道了作者写作的意图、语言的特色、逻辑的设计。这时你会发现,原来你所景仰的作者,变得不那么高大了;对他(她)五体投地的遣词造句的本领,也心领神会了;甚至他(她)所阐述的一些道理,你也知晓一二。这说明:你不是读书之前的你了,“胸有诗书气自华”,你借助所读的作品,将自己拔高了,进步了。作者在你的眼中,由大师而成老师,由老师而成朋友。这时假如余秋雨坐在你的对面,你也可以不称他为“大师”,而称他为“老师”,或者尊一声“先生”也就行了。
把作品或作者读“矮”殊非易事。正如爬山,你得付出智慧、勇气和体力,才能登上山巅,否则,作者是不会轻易让你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吧,待到把作者读“矮”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了。
(作者:孙贵颂)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