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读书比作吃饭, 虽不是什么伟大的发明创造,但觉得它很贴切、准确。人不能不吃饭,也不能不读书。不吃饭肯定营养不良乃至饿昏饿死,不读书便没有知识,人就会无知愚蠢,贫穷落后。一些人读不起书或没有条件读书,那不是本人的错,而是制度或环境造成的。吃饭是一种物质的满足,而读书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二者不可偏废。然而吃饭得有个量的限制,不能太多或太饱。现代饮食理论要求,人只要七八成饱就可以了,太多了容易加重身体负担。读书也非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对于掌握知识、写作是有好处,但读得太多太滥,也会消化不良,大脑像捣糨糊一般,弄得不好,就像强盗遇到了流氓,来一番 PK。前些年,不就有位著名作家闹了个著名的笑话么。他在睡梦中偶得佳句:“江湖夜雨十年灯”,兴奋之余,担心与古人暗合,还认真查了资料,没发现有哪位古人写过如此妙语,于是便坦然地称这是自己创作的“上联”,而且还不无遗憾地说没有对出“下联”。此言一出,立刻引来板砖无数。原来早在九百多年前,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就对出来了:“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大概就是读书多了,思维混乱,没有捋清自作与他写甚至诗词平仄关系的缘故。我这样说并非反对别人多读书,而是说读书时要有消化吸收的过程,读的书太多了,肚子都快撑爆了,思考的时间、余地可能就少了。所以不如读个八九成,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中国的饮食,向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一说,虽不尽然,但大体不差。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口味又不相同,俗称“挑食”。读书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史地生,有人偏好数理化,有人钟情哲学,还有人竟然对逻辑欣赏有加。小儿三四岁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本英国人编的《儿童百科全书》,他爱不释手,整天翻来覆去地看个没够。有一天,我见他在看关于宗教方面的内容,就说:“这部分可以不看”,不想他却回答:“要看的,要看的。”令我大为惊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小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是包罗万象。所以读书重在培养兴趣,引导每一个人读自己喜欢的书。在读书的选择上,宁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要贪多嚼不烂。世界上真正好吃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味道大同小异,非苦即甜,非辣即酸,或者就像东北人的乱炖,王守义的十三香,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却不知是什么味道。所以你在吃了许多食物之后,最后觉得好吃的也就那几种。读书也是。真正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就像美女一样缺乏。即使有些号称“大师”“文豪”的人物,也有冒牌货。一个读书人在读了许多书之后,也会发现,真正值得自己喜欢、可以伴之一生、受用无穷的书,不过几本。有人说读书人不妨学学蜜蜂。你看蜜蜂采蜜时,都是只用指尖去蘸,而不是用整只手去抓,它怕吃得太多。而所获得的,却全是精华。吃饭可以获得“品味”,读书可以提升“品位”。我发现,这两个词经常有人用搅了。也或许,二者真有几分纠缠不清的联系。那么,就让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读书吧。(作者:孙贵颂)
发布时间:2021-06-11发扬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屏除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紧跟时代步伐,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种场合提到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谆谆话语,令人警心不忘。回忆在建国初期,我国现代文学曾经出现过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朝气蓬勃的时期。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开展土地革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斗地主,分田地,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当此时,具有进步思想的文学艺术家,以炽热的情感与真实的笔触,反映时代巨变,社会进步,写出了《创业史》《山乡巨变》《红旗谱》《三里湾》《青春之歌》《李自成》等一系列现实主义优秀之作,被学界称之为“红色经典”。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声音,也铸造了一个时代的文学辉煌。但是在几十年之后的某些作家的笔下,似乎变了另一种味道:一种“告别革命”的味道。似乎斗地主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是残忍的,是不人道的,是悖于“人性”的———这种异调别弹,导致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变异,背离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导向。有的人片面理解法国作家雨果的如下这句话:“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以此作为解构革命的借口。实际上这是对雨果原意的曲解。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自然不是社会主义文学所当遵循的法则。地主是封建社会历史的产物,地主的艺术形象,也是历史的产物。今天的读者不会要求作家再去塑造五十年代文艺作品中那样的地主形象。但是,人们也不会同意将曾经存在过的“阶级斗争”虚无化,从而达到否定革命的目的。既然描写历史,就应当尊重历史,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原则。举例来说,有一部叫做《软埋》的小说,曾经在一时的风光下评获“路遥文学奖”,引起了社会广泛质疑。这部作品,把建国初期在土地革命中受到镇压与改造的地主,加以“人性”美化,虚构他们及其子女在土改之后曲折的命运历程,将凄婉的悲剧场景、与世沉浮的心灵创伤,以深挚的同情之笔,写成了一部“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美学的丰富性”(“路遥文学奖”《软埋》颁奖词)的“优秀作品”。小说甫一出版并获奖,便在社会引发强烈争议。这种借用“人道主义”博爱的外衣,对过去时的革命斗争对象———地主阶级后代子女的“心灵创伤”,重新从“记忆”中使它浮出人间,加以温情地抚摸,蓄意地包裹,这样的“穿透力”,这样的“美学的丰富性”,明显有悖于时代精神。文学作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人生,营造什么样的艺术境界,都是由作家的思想决定的。辨识文艺作品的优劣与是非,离不开对艺术造诣与思想倾向两者的鉴视。艺术为“形”,思想为“质”。“形”与“质”比较,“质”更为重要。这道理,可以用“罂粟花”来做比拟:艳丽的罂粟花,它那美观的结构与形态,不亚于兰、梅,但是,其“形”虽艳丽,其“质”则有毒,因为它是制造毒品鸦片的原料。它能娱人眼目,亦能迷惑人心,害人体魄!对于类似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将它大加吹捧,予以奖赏,肆力推销吗?当然不可以!这样的作品,既歪曲党的历史,又与时代精神相悖,与爱国主义背道而驰,是不能以“百花齐放”为由任情宣扬与推销的。受到读者的批评抵制,理所当然。屈原是人所共知的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学家,他在《离骚》中对那些形艳实恶如“罂粟”者流,给予无情的抨击!并且与其划清界限,坚贞自持,决不与其同流共伍!他说:“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即“臭”字,恶垢之意。据姜亮夫《屈原赋今译》注释。)在芳洁与恶垢混杂的时候,作家需要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操守,决不能改变初心,受其污染。这就是屈原的崇高之处,是屈原的伟大的人品与文品流传至今千古不朽的原因。有人说,作家的才气决定作品水平的高低,这似乎不错,但我更认为,作家的思想才是决定作品高下境界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今中外,从未有过一个既无人道主义、又无家国情怀的作家,能够写出为人民所喜爱从而传世不朽的伟大作品来的。有人反对文学作品与政治挂钩,似乎一涉及到政治,就是犯了文学的大忌。其实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解!“政治”是什么?无论古代还是当今世界,每一个人,无不生活在政治社会的环境之中,作家的思想,怎么可能脱离社会而“绝尘独立”呢?如果坚持要说:不,我写的是“人性”,是给全人类看的,不是为什么“政治”什么“阶级”而写的。此论,看似高雅得深不可及,实则只不过是一种说辞罢了。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这种说辞的实质,都是虚伪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对于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阶级性十分重视,恩格斯在 1859 年写给斐.拉萨尔的一封关于谈《济金根》的信中,他认为《济金根》的“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它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恩格斯对这部作品评价甚高,认为“值得另眼看待”“经得住批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第 26-27 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 年版)由此可见,文艺作品不仅不可能完全与政治划清界限,而且作品的政治思想性的“红”与“黑”,是衡量与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方面。回避与讳言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不是缺乏文学常识,便是别有用心。试看,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包括获得“诺奖”“茅奖”的作品,有与政治思想无关的吗?没有!不与“这样”的政治思想有关,便与“那样”的政治思想有关。作者无论使用何等高明的笔法与色彩,也无论构撰如何委婉曲折、移魂夺魄的故事,作品内在的颜色———红、黄、蓝、白、黑,总是逃不过读者审视的目光,从而留下人们不同的思考与历史的评判。行文至此,屈原的声音又在耳边重复响起:“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弘扬爱国主义,学习屈原精神,任重道远。即便风雨跋涉,翻山越岭,也要奋勇向前!( 作者:穆陶)
发布时间:2021-06-11文友小聚。没聊文学,没扯读书,话题跑题到了银幕,聚焦到了管虎导演的《八佰》和《金刚川》。反映抗战八百壮士守卫上海四行仓库的《八佰》,创下了30亿的票房,坐上了2020年度国产电影的头把交椅,还是爱国题材最吸睛。柔和的灯光下,半杯红酒下肚,文友眉飞色舞,飞沫似箭。幸亏不是疫情期!你一眼,我一语,不时妙言连珠。独我不曾开口。聊电影,惭愧得很,我找不到话题。近三年没进过影院,可能小有夸张,终年没给影院作过贡献,却是板上钉钉。“老梅不开心吧?”我又没丢钱包,不曾失恋,哪会不开心?你们在给我补电影课,又不收我的“毛毛(mǎo$mǎo)”,作揖敬酒还来不及呢!“管虎是不是导演过冯小刚主演的《老炮》?在电视上看过,看得没头没尾。管虎是香港人吧?”我不能老沉默,沉默久了,并不代表我是罗丹的“思想者”,相反成了装深沉,故作清高。“管虎祖籍是临沂呢,老梅故意考我们吧?”看看,近乎电影盲的我,开口就破绽千出。日本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是由芥川的《罗生门》和《竹林中》两个短篇合成编剧的(我刚看过芥川小说集,却不知有这电影《罗生门》);久石让给《菊次郎的夏天》配乐《雨》很是销魂,尤其在深夜听来,更有穿透力;巩俐在《夺冠》中饰演的郎平,比不上《周渔的火车》里的周渔清纯……文友们谈论的这些,在我不啻听神话,听天书。尽管,当下的学问门类千万,再不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年代,可对隶属于文化大门类,属文学分支的电影,如此荒疏隔膜,实在不该!跟儿子谈及此事。儿说,也不必去影院,家里的壁挂式电视,就是影院啊。他拿来优盘,帮我下载了《教父》《肖申克的救赎》《魂断蓝桥》《罗马假日》《西线无战事》《辛德勒的名单》《甘地》等几部经典影片。我又建议他帮我下了《悲惨世界》《复活》《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等几部世界名著改编的片子。其中的《悲惨世界》《复活》,几乎是舞台剧,场景颇少,自然缺乏精彩。写梵高的影片,最好的一部却是动漫。自己下载,老碰上收费片。干脆去免费剧目里查找。都说免费的没好片,《驴得水》《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我不是药神》《无双》《烈日灼心》《血战钢锯岭》《一步之遥》《昼颜》《深夜食堂》《阿尔法与狼归来》这些片子,都很亮眼。过去看片,是看热闹,一喜一笑了之。如今看片是补脑,热闹里同时悟道。比如叙事的主副线索摆布,开头结尾的技巧,还有插曲歌词,都给人些许感悟。刚刚看完的日本伦理片《昼颜》,讲述家庭离异的纱和女士,在小镇,跟中学老师北野先生邂逅爱欲重萌,北野先生在跟原配乃里子签署离婚协议后,被原配报复而亡,自责的纱和女士欲卧轨自杀。出轨破坏他人家庭,必遭上苍报应,这故事就落进了佛教的报应套路。编剧并没让故事如此落俗,而是让已经卧轨的女主纱和,倾听到腹中胎儿跟北野先生相同的心跳后,从自杀的绝望里走了出来……我曾感慨,小时候,手头拮据,买不起书读;如今,想看什么就买什么,却读过即忘,记忆力已非当年。家里电视机现代化,只要付费,想看的电影基本能找到,可看过即忘,有时看完全片,竟忘了片名,何况片中的主人翁姓啥名谁,不是一般的尴尬!打开电视前,先备好纸笔。记下片名,再记下导演、主人翁名姓,大致的故事梗概,偶尔也记下主人翁口中的经典台词。情结错综复杂的,尤其悬疑片,就上网搜查一番,把情节基本理顺下来,才不枉耗费一两个小时。这都是无奈之举,是记忆衰退的结果,当然,更是年龄惹的祸!( 作者:王乐成)
发布时间:2021-06-04“衣不如新,人不如旧。”那意思是说,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旧的好。那么,书,又当如何呢?常人于书,大多是喜欢新的,一则新书有新的内容,二则新书有更新鲜而浓郁的书香,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求新的心理;但对于一些藏书之人,特别是书虫、书呆、书痴之类的人,似乎是更喜欢旧书,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书的内容,而是取决于旧书的那种特有的“旧情味”。唐典宋椠,自不待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但价值连城,非常人所及。故尔,我们所说的,一般是指寻常人对于旧书的态度。对于旧书,情有独钟者,大有人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的作者,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就曾经说:“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像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她认为,别人读过的书,或许会更有阅读价值,更适合自己。买书是如此,读书也是如此。于是,海莲·汉芙又说:“我着实喜爱被前人翻读过无数回的旧书。上次,《哈兹里特散文选》寄达时,一翻开就看到扉页上写着‘我厌恶读新书’,我不禁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前任书主肃然高呼:‘同志!’”海莲·汉芙不仅自己喜欢旧书,而且对于同样喜欢旧书的未曾谋面者,有“同志”之感,真可谓,于旧书“一往情深”了。在她的心中,旧书之“旧”,旧在有了前人的手泽,旧在有了前人的温度。董桥,喜读书,喜收藏,但董桥藏书,“不喜新书,爱旧书”。他在《访书小录》一文中这样评价新旧书:“新书,太白太干净太嫩,像初生的婴儿,叫人担心是不是养得起,是不是经得起风霜;新书也没有几十年前旧版书的那种书卷气;封面和书脊的题字总是那么古朴,加上不经机器切过的毛边,尤其拙得可人。”可见,董桥喜欢旧书,爱的是旧书的那种积年的书卷气,旧书的那种古朴,和稚拙。喜欢旧书的侧重点,可能会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皆是,因了旧书中的“旧情味”所在。确然如此,旧书“旧情味”多多。胡洪侠说:“书籍,永远有它内容之外的魅力。我们翻阅旧书,扉页上常常谈起旧时的故事,封面封底紧抱着往日的情怀。”旧书,会让我们回到一段旧日的时光,了解一个人与一本书的故事,引发一段旧日的情怀。一本旧书,封面或者扉页上,常常会书写着买书人的名字,或者题写着一段话,或者钤有一枚印章。这一切,都会让人生发联想: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买这本书?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有着怎样的性情和爱好?这种联想,会让人沉陷,让人追怀,单是这样的阅读过程,就给人一种极大的美感。或许,你在翻阅一本旧书的时候,还会发现书中的某处印渍,或者某个地方夹着的一枚树叶,叶片虽已干枯,却仿佛清新如旧。这时,你的联想,就会深入到细节深处,你也许会禁不住端着书,迟迟地想着,想着……想出一份至深的感动。又或许,你在阅读中,恰好看到先前作者勾出的某句话,此话,又恰好契合了你的心情,那么,你就有了海莲·汉芙的同样的感受:“我喜欢扉页上的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的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纵使读一本自己的旧书,也好。重读一本自己的旧书,就是一次对自己的回顾,对自己早年的自我访问。可以借此,计算一下自己走过的生命路程……( 作者:路来森)
发布时间:2021-06-04蔷薇的谢幕,必须有一场雨为它送行。不是春的冷雨纷纷,不是夏的淋漓尽致,只能是芒种时节,只能是午夜时分,像麦芒一样滋生着的尖锐、细腻、明亮的雨,听起来如同叶子对花的细碎掌声。路灯下,这些从天而降的水,明亮清澈。这些由红变粉的花,泪眼朦胧。蔷薇和雨,今夜是才子和佳人,是郎才和女貌,是琴和瑟,是笔和砚,是宣纸上的嫣红,是诗笺上的落花。姓蔷名薇的植物,像笔画一样繁琐的枝叶,衬托着朴素的花。它把自己盛开成一面墙,茂盛为一颗树,星星一样众多的花蕾,兄弟姐妹般簇拥在一起。红如霞,白如玉,黄似锦缎,淡紫如烟,在墙角在苗圃在水边,生活得刚强而又卑微,甚至看不到蝴蝶的飞舞。它的花语在五月已经沉默,在盛夏的花季,会不会有人记得,一朵蔷薇曾经开过,开得刚强而卑微。蔷薇的血涂染着五月,它那些细嫩的刺,是它呼吸空气的器官,把秀美的鼻子异化为针刺的形状。它的内心是多么地渴望氧气和水分,路过时,可以听到那些花朵像鱼儿一般吐出气泡,在空气中荡漾成涟漪。比不上荷,甚至不如临水而居的一株草,它干渴柔弱,所以它的身子要依附于篱笆,依附于土墙,一手攀附着,一手捂住胸口剧烈地咳嗽。但是,它绝不会倒下,在风里它的容颜毫不散乱,用与生俱来的花的眼神,诱惑着春天。同时,用眼波中最后一滴水,浣洗着自己的脸庞和衣衫。麦子变黄的时候,它依然青翠鲜绿着,延伸开自己的躯体和臂弯,为季节留下自己存在的意义。阳光慢慢把它的青春退去,浓浓的红,变为淡淡的粉,凄凄惨惨的白。一个月份就是花的一生,它用一生去等待一场雨的到来,这是悄悄滋生的夜雨,是它前世来生的郎君。在夜深人静的雨夜,它把一生的欢颜,一生的恩爱,一生的泪水,化作雨打风吹去。不管谁是谁的红颜,谁是谁的祸水,谁是谁的美人,蔷薇的江山和版图,就是一朵花开的面积和周围。一场雨,收走了我所有的蔷薇。花和雨,就是黑夜里的流水和妩媚,它们是千年修炼的红狐,是百年成精的花魁。千万条雨的臂膀,抚爱着千万朵盛开的花蕾,它们天籁般的呼吸,都沾染着湿漉漉的香味。那些白天尘埃里树立的刺,在水中像是会游泳的鳍,会刺绣的针,把欢爱和生命用花的语言,说给前朝的雨听。这是何年的蔷薇,何年的雨,一场为葬花而生的雨,让一朵花从青丝等到了白头,从嫩绿等到了枯萎。只为,这一夜,把花开放到极致,把嫣红焚烧为灰白,才看得清,一朵蔷薇的底色。五月花落,任意截取一段,在路边,在墙外,在堂前,它都可以活下去,活得像名字一样刚强而卑微。因为,它的身体里,饱含了一生的水份。(作者:张劲松)
发布时间:2021-06-04泱泱华夏,巍巍中华。再回首,中华民族之崛起历历在目,中华儿女奋斗的身姿浮现在眼前。一幕幕动人的身影,一腔腔爱国的情怀,带动着我们浑身的血液无尽沸腾。我们生于如此之盛世,就该怀有一颗继往开来的赤心,怀报国心,立强国志。忆往昔,爱国志士为国示忠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保家卫国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宁死不屈的忠心;“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坚守正义的赤心。有那么一群青年,他们热血满腔,用热血捍卫民族的尊严,用生命书写了五四精神的内涵。曾记否,梁启超奋笔写下“少年强则国强”的一腔热血?曾记否,谭嗣同用嘶哑的声音发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怒吼?如猛虎一般的青年,诠释了“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意义。看今朝,英雄前辈助国立顶峰。“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国产航母下水、大飞机首飞……中国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而这跨越离不开前辈们的刻苦钻研。“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旭华隐姓埋名,战斗在核潜艇领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天眼”之父南仁东,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他主持设计的FAST项目举世瞩目,用22年的时间铸就了中国的辉煌。庚子年初,疫情肆意蔓延,城市沉重地呼吸着,戴着的蓝色口罩像是抓住了最后的稻草,疫情像是一场倾盆大雨,打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而这时候,从耄耋院士到“九零后”“零零后”,勇敢的白衣战士逆行而上,集结于疫情暴风眼。逆行女孩甘如意,辗转300公里,骑行三天三夜,只为赶到武汉抗疫;90后党员刘彤彤,接到通知后,退掉返乡车票,放弃与家人团聚,主动投入到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青年护士陈颖,为了抗疫推迟了婚期……何为青年的担当与责任?十七年前全世界守护他们,现在他们身着白衣,披上战袍,这就是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不惧,本是青春模样;不退,彰显青年担当。不论是青年志愿者还是青年突击队,都拼尽全力诠释青春的意义,尽显青春底色!展未来,无数青年强国立潮头。少年的肩应该担得起莺飞草长和清风明月,中华复兴吾辈义不容辞。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我们应该坚定理想信念,磨砺青春底色,担当有为青年。国家五岳向上,大江滚滚向东,民族蒸蒸日上,吾辈青年生于斯,长于斯,应怀有爱国之真情,转化为报国之大志。以此,吾辈与国同行,用我们的青春与热血写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华美篇章!指导老师赵静点评:本文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将往昔爱国志士表忠心,今朝英雄前辈成脊梁,未来吾辈青年扛起报国旗进行了鲜明阐释,文采斐然,浑然天成。(作者:刘 娟)
发布时间:2021-06-04说起读书,很多人脑海中会翻腾起一个说不出的问题———读书有用吗?答案多是二选一:有用或是无用。先说无用:美国学者桑德尔来中国演讲时,他用一个故事开头:下雪了,你认为卖铲雪的铁锹能不能涨价?据说在场的学生80%以上都认为可以涨价,他就讲不下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猛说,人文教育要让学生成为ー个好人。三观不正,读书越多越可怕。人之初,性本杂,能够超越自己脱胎换骨,只凭读几本书是没有用的,必须经历过剥皮抽筋、洗脑换血之痛,否则,自己的短板总会在不经意间展露无遗。再说有用:寒门弟子改变自己阶层最公平的途径就是上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去年福建黄亦陈同学以687分的成绩在福建省“夺魁”,荣登文科状元,收到养正中学的奖励30万,村里奖30万,安海商会奖10万,泉州市政府奖励30万,恒安集团奖30万,北大招生办更是亲自去她家里进行招生,承诺北大的专业由她选,此外还奖励5万元。这样一来,黄亦陈同学收到的奖励就破百万了,面对这样的奖励,还有谁还敢说读书无用?而我觉得读书有用与否这个话题,应该还有第三种答案:那就是读书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你打发时间的一种选项。选择不同,结果往往大相径庭。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岁月就会在你的身上刻下什么样的痕迹,回馈给你什么样的人生。那么,读过书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呢?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一种修行,选择读什么样的书,读到什么深度,等于选择了修行的层次。坚持读书,你会受书中思想的影响,潜移默化,你的谈吐、胸襟、气度便显现在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间多了些文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这个层面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貌与气质。它让人懂得审视反省自己,学会内窥心灵,从而使人格得到升华,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脚步达不到的地方,读书可以。通过读书,获得你从未有过的经历,获悉从不了解的地理人文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拓宽了人的视野,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你读多少书,就能体验到多少人的体验,获得多少种人生阅历。不要试图从一本书中了解世界,书中能有一个观点、一句话触动了你,这本书就有存在的价值,就值得去读。读书容易换脑难,有的人尽管读过很多书,但思想固化,很难打破心中的藩篱,读书越多越顽固,渐渐步入极端的也不在少数。读书与修行应该同步进行,最叫人可笑的是一面自我标榜读书的清雅高洁,一面用世俗的标准去定义别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不仅是读书与行走的关系,更多的表达出学以致用的实践性。“尽信书不如无书”,读过不是目的,读过,因此懂得并践行之,才是王道。读书,读很多书,没啥了不起。如果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人格进一步健全,修养更加深厚,懂得以平等心待人,让生命充满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持久快乐,你才算是真正的读书受益者。( 作者:铃兰)
发布时间:2021-05-28潍坊最著名的大街是东风街,东风大街上最著名的桥是亚星桥,亚星桥西矗立着一棵不寻常的古槐,它浑身裹着红布,树冠似飘着的绿色云朵,酷暑里望一眼就心生清凉。有多少树比它高,比它粗,比它老,但没它显赫。“人前显贵,人后受罪。”人是这样,树也同理。谁知道古槐承受了多少汽车的尾气,空心的树干里灌进了多少嘈杂的声音,来来往往的车辆震动着它的根部,东西穿街的狂风蹂躏着它的枝叶。四面压力八方挑衅,想站稳脚,唯有向下向远扎根。根基打牢,愈挫愈勇,它从内心生出触摸天空的豪气,绿叶密织,虬枝穿梭,为路人撑着一把巨伞,日夜不息。它是不负众望的擎天树。它长在一个幽深的院落二三百年,1993年东风街拓宽,由20多米拓宽到50米,这棵古槐被划在了路中红线之内。红线之内的建筑全部拆除,只要一声令下,现代的伐树工具眨眼间就能把它肢解,它连呻吟的声音都来不及发出。有识之士联名上书保古槐,一棵见证潍坊沧桑的古槐终于得到大赦,留在了新建的柏油路上,圈起了铁围栏当它的警卫。这是一棵幸运的树,遇到了人文关怀,它诉说着潍坊的文明底蕴。当年一些保树的老先生已驾鹤西去,但留下的文化情怀却写满了古槐的枝枝叶叶。据资料知它生长在文庙,受过祭拜孔子的香火,听过明伦堂的儒家课。它见过巍峨排场的牌坊,目睹了“日寇”如何在潍县横行,听过新华电影院的电影插曲,见证了潍坊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它无数次迎接朝阳升起,无数次目送夕阳落山。它守护着的土地,演绎着可歌可泣的历史。对面新华书店飘来的书香,熏陶了它更厚的文化底蕴。每片绿叶是它生的文,每朵黄花是它开的诗,风吹哗哗响是它谱的歌。它把大地的消息告诉蓝天,它把太阳的光热送给大地,它是天地的忠诚信使。取日月的精华结出宝葫芦般透明的绿果,供人们吃(国槐的种子煮熟是美食)。历经坎坷它活成经典传奇,因缘巧合它成了潍坊名片。车轮滚滚,行人匆匆,唯有古槐像位沉静的哲人。疲惫时望一眼古槐,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急着走路忘了方向。(作者:杨传良)
发布时间:2021-05-28初夏,丹河岸边的菖蒲花,开了。一种“盛放”,齐刷刷的,欢喜得异常。我喜欢菖蒲,喜欢它的挺秀,叶叶挺秀,花花挺秀。叶片,修长、挺拔、翠绿,一片片,直指晴空。它似乎是想用碧绿的剑叶,划破晴空的蓝,在蓝绿交融中,于天地间,刻意闪烁出一番耀人的亮色。叶片,簇拥却不纠缠,一束束,挺然而立,倏然拥抱,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乍见之下,欢喜成一团。那叶片,怎的那样的绿啊?翠莹莹、滑溜溜,一碧如洗,是一种澈然的绿,是一种彻底的绿,是一种盎然的绿。这样的绿,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无限生机。绿的釉色,在流转;绿的涟漪,在浮漾;贴近它,你仿佛就能闻到一种绿色的馨香。花色,亦是繁多。黄色的、紫色的、红色的,色色俱佳。黄色的,居多。是一种嫩薄的黄,嫩如金脂,黄如金箔,黄粉洒然,娇娇然,仿佛经不住清风一吹。紫色的呢?辍于叶片之顶端,翘翘然,宛如一只只栖息于枝头的紫蝴蝶,或者紫蜻蜓,翅翼栩栩,仿佛随时都会霍然飞起,点水于绿波之间。红色的,红如火,也只能这样形容了———是一簇簇的火焰,燃烧在绿波之上。大片的菖蒲,绵延生长,那花色,真正是绚烂一片。菖蒲,是入得诗的。写菖蒲的诗,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宋·释惠明的《咏菖蒲》一诗,诗曰:“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一首简短的七言绝句,可真真是把菖蒲的性情、品格,描写、形容尽了。生于泥水,却有荷之性情———出淤泥而不染;水滋万物,也同样滋养着水边的菖蒲,因之,水滋之下的菖蒲,就生长得格外茂盛。不仅茂盛,而且,每日清晨,片片叶片上,还挂满了水珠,亮晶晶的水珠。那是“泪珠”吗?非也,非也,那是多情之“珠”,是感恩之“珠”,是一株株菖蒲,对水的回报。“性便泉石爱清孤”,此一句,最是写意。孤石与菖蒲,乃“绝配”也。丹河岸边,亦多石,一种白色的花岗石。一块块,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着。许多菖蒲,就生长在石块边,甚至于,生长于石块的缝隙间。坚石卧踞,菖蒲亭亭,再加上石之白映衬蒲之绿,身边的菖蒲,就显得格外挺拔、清秀,而又孤绝。真的是,一派清孤,一派清孤。菖蒲,更是入得画的。古人把兰、菊、水仙和菖蒲,并称为“花草四雅”。甚至于,从唐宋开始,古代文人就开始“植蒲”,把菖蒲制作成盆景,置之案头,以供观赏。观赏之余,则写之,画之。古代画家,郑板桥、金冬心、苦瓜和尚、八大山人等,都曾画过菖蒲;至于现代画家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更是常常以菖蒲作为绘画题材。八大山人,写有一首题画诗,题曰《题竹石孤鸟》:“朝来署切清,疏雨过檐楹。经竹倚斜出,山禽一两声。闲情聊自适,幽事与谁评?几上玲珑石,青蒲细细生。”意境大好,有一份田园闲适之意趣,但毕竟还是“幽事”无人与之诉说,内心之孤独,昭昭然。好在,有玲珑石上,生出的青青细蒲———它在默默地倾听,在静静地倾听。这几株青蒲,即如八大笔下的孤鸟,笔下的坚石,笔下独自芬芳的花朵,成为八大山人的知音。此时,蒲香在哪儿?蒲香在心中,蒲香氤氲在文化的长河中。此时,一株株菖蒲,就不仅具有了形之美,色之美,更具有了一种寄情之美,还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高度。(作者:路来森)
发布时间:2021-05-28土路,也是村子对外交流唯一的一条主干路。当时的农村货车还少,不少农用机特别是三轮车载货的同时也会载人,特别是在农村“赶集”时,村民们会为了赶早占位摆摊卖货,一大早出发,天还没亮,便招呼一家人把摆货的物件装车,娃娃们在睡意朦胧中帮着大人们忙碌着。忙完后,轰隆隆的声音便响彻村头巷尾,与星辰为伴奔向集市。由于农村的路面坑坑洼洼,布满沙土,功率有限的农用机颠簸的前行,搅动起的尘土漫天飞扬,缓慢地速度不但不能减轻颠簸带来的痛苦,而且漫天的灰尘也有了可乘之机,让人“灰头土脸”。不但如此,感受着土路颠簸的同时,寒风也呼啸着钻进衣缝,让人们直打寒颤,鼻涕直流,那滋味,简直令人“回味无穷”。雨天后,赶集可更难啦,虽然没有轮胎带起的尘土飞扬,但是看着坑坑洼洼的道路变成了“千岛湖”一阵犯愁,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起早贪黑去赶集,手忙脚乱地将货物装上车便急忙出发,果不其然,没出发多久便深陷泥潭,任凭怎么踩油门,农车也只能发出无助的嘶吼,于是除了司机全部下车,淌着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水去推车,疲累又泄气的时候,大家相互打气;“找块砖把车轮垫一下,再把泥坑垫平一点”“一二三,推!”“来,加把劲,还差一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出了泥坑,可前面还有更大的泥坑在等着呢。直到如今,想起这一段经历还一阵后怕。终于到了目的地,往往漆黑的天际已经泛出一片鱼肚白,而人们往往被这段路程折磨的疲惫不堪,似乎躺下便能陷入了沉睡的状态,但当暖阳慢慢挤出云层洒在大家身上,大家又不由笑起来,原来每个人鞋子上粘满了脏兮兮的泥巴,更有甚者,泥浆水被溅了一身。多年以后,我从外地求学回来,像木头一般地站在那里不动,楞着两只眼睛发痴地看着面前的景象,不由得惊叹:这还是我印象中去赶集的场景吗?坑坑洼洼的路面不知所踪,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柏油路串通南北、直达乡镇;冒着黑烟的柴油三轮也不再出没,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农用车;商贩收钱时检查钞票真伪的场景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移动支付,二维码收付款放心你我他。虽然有商贩到村内大宗采购,但是每到赶集日子,运载农产品去赶集的车辆还是直奔集市,只不过没有了寒风与泥坑的困扰;虽然有超市方便人们购物,但是每到赶集日子,赶集的人们还是愿意在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的集市讨价还价,似乎在这里更有几分烟火气息;虽然现金支付在交易时也时常使用,但赶集的时候,各个小摊前也摆上了支付宝、微信二维码,赶集的长辈也感慨二维码支付的便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实并不是单纯地参考居民收入增长数据,更多是看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赶集时老百姓的笑容,似乎是对这几年党和国家工作最满意的答卷。(作者:赵 越)
发布时间:2021-05-28“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如果真正想要了解他们,只需要用心去看。”《奇迹男孩》这部影片改编自全球畅销小说《奇迹》,讲述了一名天生脸部畸形的10岁的男孩奥吉,平生第一次到学校上学。在学校,他不寻常的外表让他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并总是受到嘲笑和排斥。幸运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奥吉的父母、姐姐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在他们的支持与关爱下,奥吉凭借自身的聪敏与善良,影响并激励了身边许多的人,收获友谊、尊重与爱,成长为大家心目中的不可思议的“奇迹”。这部影片与美国其他充满力量的取材宏大的科技片不同,它以有些离奇又相对小众的一个具有生理缺陷的小男孩为切入点,以主人公奥吉开始离开家庭的庇护,进入学校学习为线索展开叙述,同时又穿插了姐姐维娅等人的成长烦恼。创作者分别以“奥吉、杰克·威尔、维娅、米兰达”这四个孩子的名字为小标题,将影片分为了几部分。这四个孩子的共通点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成长的烦恼。他们的烦恼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自身或身边的人都会遇到的烦恼。影片围绕这四个孩子,将奥吉创作的“奇迹”,即积极影响身边的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大家的烦恼和顾虑,都或多或少地因为奥吉而一一化解。温暖的色调,轻快的音乐,线条简单却又逼真的手绘……这部影片的所有组成元素都极具治愈性,如同《小王子》一样,像是一部童话。《小王子》简单中却又带着晦涩,因为复杂的隐喻,更像是一部写给大人看的童话。而《奇迹男孩》一片中描写了大量的烦恼,但创作者却用独特的手笔将悲伤化解的很淡很淡,让观众在烦恼中看到希望,剧情在纠结中走向明朗。不需要流泪,同样能收获感动和治愈,不一定要经历多大的苦难,同样可以走向和解和释怀,这或许就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最后,一个离不开的主题就是“善良”,而与人为善,用善良对待苦难是这部影片治愈色彩的另一个展现。正如影片中所讲述的那样,“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作者:任伟)
发布时间:2021-05-21土地于我,有的是捻熟,有的是亲切,在一段时间里,还几乎是生活的全部。一句“面朝黄土背朝天”,道尽的不只是农人、更是人类跟土地的关系。因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够挺起腰杆,直直站立在脚下的土地上。也只有人类能够时不时俯下身子,去仔细端详脚下的土地,去临时改变一下土地的节奏,让它开出各色各样的花,结出各色各样的果。我们,都是土地的子孙。我曾经是个农人,我怀念那些日子。常常在安静下来时,一闭眼,就会看到我的那些土地,那些庄稼,还有那些它们结出的累累果实。很久以前,我曾与家人一起承包过半个干涸已久的小池塘。当时池塘边是村里人倾倒垃圾的场所,塘底因此被填埋得很小了。有一年春天,我们在里面种了一片土豆。起垄地膜覆盖的双行,两垄间的沟就显得宽了一点。在土豆苗刚刚出土的时候,看到裸露着的沟内的土壤,觉得甚是可惜。于是在县城买了最好的茄子种子,育苗后栽植入沟里。茄子幼苗生长缓慢,而土豆此时正是旺长期。很快,那些可怜的瘦巴巴的茄苗就被胖胖的土豆秧给掩埋了。我只好时不时地去“打压”土豆秧,“解救”弱者。土豆收获后,垄上的土正好放下来培在茄株上。这时就惊喜地发现,每棵瘦瘦的茄株上都已经即将收获第一个茄子———它叫门茄。我实在小瞧了这些“填空”的小东西。门茄摘去后,它们一发而不可收拾。对茄,四门斗,八面风,满天星……茄子滚雪球一样越结越多,那一棵棵小苗也同时疯长至齐胸高,俨然一片密密的小树林了。于是,那一年,我被迫学会了使用杆秤。从麦收完一直到霜降,我蹲遍了附近村子里的每一个集市,只为卖我的那些茄子。我将更多的心思花在大田里。当时大姜在乡村里开始不再套种在蒜地里而改为春种。因为没有了以往蒜苗的遮荫,强烈光照使得大姜的幼苗总是生长得蜷缩不伸展,让人看起来颇不舒服。于是试行冬日封地前起好垄,在垄背一侧播种一行小麦。我是当年村子里第一个推行起垄种姜的人,不是跟别人学的,纯属自己的异想天开。当然,是土地教给我的。大姜播种在小麦返青期,互不影响。出苗正是小麦扬花时。我清晰地记得小麦的花儿,一粒粒吊挂在清晨的麦穗上。我闻过阳光下麦花的清香,我看过无数次小麦的落花随浇地的水流飘荡远去。多么美妙的时光。小麦收割时只割麦穗,秸秆留下来给幼苗遮荫。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快乐地看着这个自己创造出的“花样”被一些邻人模仿和学用。在沙化严重的边角地块里种上山药,目睹了山药那细绳一样的蔓神奇的生长速度,和它仿佛长了眼睛一般准确地找寻、攀爬竹架的本领。那些从不被注意的米白的小山药花散发的香味,毫不逊色于兰桂之香。它常常让我流连在山药架中,忘却了劳累。更可爱的是,偶尔山药架上会藏有一个鸟窝。几乎没有见到过是什么鸟,只看到过那细草织起的窝和里面的小小的蛋。从此便有意避开那里,怕惊了它们,心里却因此常怀了一份窃喜。田地的角落里,还种植过少有人认识的何首乌。这种有些神秘的植物与山药一样,花儿开得微小而隐蔽。可它结出的果子———准确地说是它的种子———却是那样有趣,恰似一个个黑褐色的土豆。褐色皮里的果肉是更黑的黑色。它们一个个沉甸甸地挂在细细的藤蔓上,隐藏在细碎的叶子间。这不同凡响的颜色让它有一种诡异的美丽。传说倒骑毛驴的张国老便是吃了它的块根成仙的。只是这样的神奇效果到我这里没有体现出一丝一毫,我从来没敢食用过。还在地里种过一片真正的花,橙黄色的百合花。那是我从舅舅家里那棵大百合的叶腋间摘取的小芽珠培植出来的。芽珠种下后要荣枯三次后才会开花。我不记得经过了几年的芽珠和地下鳞茎的共同繁衍,才栽植出那一小片百合。它们年年给我奉献着美丽的色彩,还提供了许多可用来食用的大如小碗的鳞茎。直至现在,我老家的院子里,还到处是它们生生不息的身影。还有一片豌豆花,就开在我那片不到盛果期就给粮食作物腾了地方的苹果树间。满地白色和浅紫的玲珑的花儿,在纤细弯曲的须丝的陪伴下,甜甜地笑着。胖胖的豌豆秧,稚嫩光滑的叶,都像孩童一般的纯净与新鲜。鲜嫩的豌豆荚没有时间采摘。最后收获了百十多斤干豌豆。年底的时候,全都分给了亲朋好友,得到家中老人一句“不过日子”的评价。老人哪里会理解,我的收获,岂止是那些分享了的豌豆粒呢。不过,老人说的也许有道理。我真的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农人。这不仅是指我如今离却了家乡的土地,更多的是我身上缺少父辈祖辈们对于土地的那份敬畏和热爱。我还发现,摸爬滚打在泥土里那么多年,苦过累过哭过笑过,留给我的,好像并没有多少有关收成的记忆。也许,我从骨子里,就没有把它当成生存的根本。更多的时候,我把土地,当成了我的花圃,当成了一棵“芦苇”的思索,当成了,我一生的力量之源和记忆。( 作者:腊 月)
发布时间:2021-05-21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