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放假回家,傍晚时分,暑气消散,带着爱人孩子,到田间散散步,走走看看。刚收割过的麦田,金色的半高麦秆一望无垠,丰满的色彩漫漫铺陈到天边,被一圈高矮不齐的绿树与天际隔开。一棵高高的树突兀地立在那里,似不合群的哲人在思考。夕阳被漫天的云霞掩盖,收敛了它过分炙热奔放的温度,如交权后的教父一般渐渐隐退,晚霞幻化成如龙似虎的形态,抬眼望去,从未觉得和天空如此相近,近在咫尺,似抬手就能触到。傍晚的田野很安静,远处有人在抽水浇田,传来抽水机突突的声音,偶尔有农人交谈的乡音。周边,是野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一切都是如此熟悉,这熟悉的场景让人安心。紫金色的暮光中,不由得让人想起教父临终前那句话:生活如此美好。生活如此美好,故乡如此美好,田野如此美好,然而我的心情却在美好之外,还有一些沉甸甸的东西。这一片故乡的原野,多么像我们的母亲,我们生于她,长于她,也和很多文人墨客一样,歌颂她,可是我们却最终远离了她,去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讨生活。我们奔向自己的生活,留下我们的父母,守望麦田,守望故乡。当我在欣赏和感慨的时候,孩子在满地里撒欢追野鸡,爱人在田埂上挖野菜,不时也抬起头来看一眼夕阳。野鸡自然是追不到的,野菜却很快就挖了不小一袋。“这能吃吗?”我一边也跟着挖了几棵野菜,一边疑惑地问。挖的是马齿苋,我小时候挖过,用来喂猪。“当然。”爱人冲我笑笑,见我要把拔出的野菜的根掐掉,她连忙制止了我说:“马齿苋可以杀菌消炎、降血压,尤其是马齿苋的菜根,润肠排便、健脾健胃,对你的三高有好处。”我赶紧闭上了嘴,没说这是给猪吃的,心里的感慨不由得加深了几分。我在城市里得的病,却要回到故乡的田野找药材。回到家,爱人又是浸泡又是冲洗,焯水后拌制,很快一盘新鲜的还带着田间气息的凉拌马齿苋就端上了桌。我心里存在疑虑,试探地连菜带根尝了一口,吃到嘴里是黏糊糊的口感:“这也不好吃呀!”我脱口而出。爱人不太高兴,一边吃一边正色道:“马齿苋的作用有利水消肿、杀菌消炎、降血压。要论好吃,它当然比不上海鲜烤肉小龙虾,它的主要作用又不是‘好吃’!”“说的是说的是,听妻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连连称是,又赶紧吃了几口,爱人这才转嗔为喜。除去拍马屁的成分,爱人的话确实也让我茅塞顿开。不同的食物、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命运,有的食物让人爽口,有的食物治病,有的人在故乡守望,有的人去建设城市。正如教父所说: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命运。而更重要的,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吃一些“不好吃”的食物,比如野菜、菜根;做一些“不好玩”的事情,比如运动、读书,并渐渐地喜欢上这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运动、读书自不必多言,名人对野菜、菜根的喜爱,古已有之。我们都读过鲁迅的《三味书屋》,里面老师的名字是寿怀鉴,寿老先生之孙在回忆中写道:“祖父对‘三味书屋’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明朝明神宗万历年间,《菜根谭》的作者、著名思想家洪应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他见农民的生活贫苦,买菜的人们还把菜根去掉,就专门花钱去买农民的菜根,时间长了,当地的人都称洪应明为“傻菜根”。一日,友人于孔兼到家中拜访洪应明。洪应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相待,相较普通的咸菜,腌制后的菜根别有一番滋味,于孔兼品尝后,拍桌叫好。于孔兼问其中的道理,洪应明说道:“菜根味道苦涩,普通人稍尝试,就丢掉了。我觉得很可惜,所以,就将这些菜根腌制成了咸菜。我腌制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我先将菜根用盐腌制,发酵一年后,去除菜根的苦涩,逼出菜根的香气。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盐,在太阳下晾晒三日,让菜根更有嚼劲。最后,佐以花椒等香料,再腌制七日,才端上饭桌。”于孔兼不禁感概道:“性定菜根香。”菜根本是弃物,而菜根之香,只有心性澹泊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应明这样淡泊之人,才能将菜根这丢弃之物,制作的如此美味。他的《菜根谭》最后以菜根命名,也正是缘于这一特殊的经历。取意: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而《菜根谭》文中更是有云:“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以肥甘丧也。”“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鲁迅先生嚼着菜根,弃医从文,拯救国人;思想家洪应明嚼着菜根,写下巨著,警醒后人;而我也将嚼着故乡的菜根,去向更广阔的天地,向云端,向未来。(作者:郭明)
发布时间:2024-04-07我是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位酋长女人,我与草木为友,日月为伴。在这里,我想将我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故事一一道来。我从小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丛林密布,山川环绕,我曾聆听过树木的心跳,也触摸过大山的脉搏,我曾蹲在清澈见底的河边观看鱼儿嬉戏,也站在希楞柱前遥望南归的大雁。到了寒冬时节,这里便会成为雪的世界,大自然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着,万物都在雪下积蓄着来年生长的力量。作为鄂温克族的一员,我们居无定所,随季节迁徙定居,祖祖辈辈都以自然为家。我们以羽毛制衣,在篝火下跳舞,并将最美好的祝愿寄寓给萨满。我和我的家人与朋友们一起过着温馨但谈不上美满的生活。和谐的生活中也许会出现某些令人烦恼的小插曲,但是这些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并没有令我感到沮丧,反而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世人总是用“与世隔绝”形容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只是因为畏怯于外面世界的黑暗而贪恋山林的庇佑,我们绝不是被封闭于山林中的原始牧民,我们会向外界采购生活必备品,也会走出山林去学习汉族知识。我们虽偏居一隅,却也会受到外界变化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有人提议让我们走出森林,融入现代的生活。我们内部对此意见不一,有人喜欢接触新事物,积极响应接纳新生活;有人则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寄托于自然,坚守自然到老。我的生命是自然赋予的,我熟悉并且喜欢这里鲜活的一切。相反,山下的世界让我感受不到生命的温度。所以,我和安草儿最后选择留了下来,守候着我们乌木楞的火种。而我的女儿达吉亚娜带着许多人走出了森林,我也没有阻止。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我由衷地祝福他们在森林之外拥有自己的新生活。我这一生经历了许多场风雪,脸上的皱纹便是我与它们作伴的见证。但我从来不为自己的衰老而苦恼,我始终认为这是自然的馈赠。我曾默默地叩问神明,我这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但我始终没有等到一个答案,又或许答案早已在我心中。我经历了许多生死离别,也认清了每一段生命都不过是沧海中的一粟。我送别过长辈,也告别过晚辈,我太明白“宿命”一词的分量。我们从大自然中来,在大自然中生长,最终也必将或早或晚地将生命归还于大自然。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我的家乡,请你一定不要惊扰这里的生灵,因为这也是它们的领地。你一定要坐在额尔古纳河畔看看落日的余晖,等一场夜晚的篝火,听一段关于生命的旋律。我这一生在获得,也在失去。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的归宿……(作者:宋雨璇)
发布时间:2024-04-07前两天和父亲通电话,父亲不经意间提到老屋墙东的桃树,父亲说要找人把那些杂树修理一下。毕竟那树挨着树,看着有些杂乱无章。挂掉电话,我仿佛看到了那满枝的,一片压着一片的桃花。粉红色的花瓣由中间慢慢地向外淡去,围着细细的花蕊,一片挨着一片,紧紧地拥簇在一起。自打祖父母去世后,老屋里变得没了人气儿。不大的两间屋子总是空荡荡的,就连野猫也受不了这份冷清,不愿意在这里落窝。年前去了趟老屋,院子里有两三棵野草顺着水泥地的裂缝长到半米高,原来搭得坑坑洼洼的石台子上积满了融化的雪水。满屋子沉寂寂的,只有那矮东墙外的桃树还有点儿生命的气息。尽管还在腊冬,那枝条上却裹着小小的花骨朵,好像只要天气稍一回暖,它就要绽放到世人眼前。墙东的桃树到底有多大年纪,我已记不清了。但自打我记事起它好像就是这般模样。老桃树不高,足够年幼的我上下攀爬。它比一般杨树清瘦得多,只有一层干瘪的树皮覆盖在树干上。一道道裂纹,成了蚂蚁采蜜的通道。老桃树虽然看着清瘦,但它总是留着一股劲儿,直到三四月份才展示它的力量。气温一旦上升,老桃树便能精确地捕捉到这细微的变化。一夜之间,满树的花骨朵就像是得到了某种指令一般,热热闹闹地赶在天亮绽满枝头。整棵老桃树也变得精神抖擞起来。每到这时,我便呼朋引伴,爬上这棵老桃树摘上几朵桃花放到嘴里吮吸。桃花的花蜜是淡淡的甜味,不算浓烈却恰如其分地对上了春天的记忆。桃花的花期算不上很长,一场晚春的雨就能掠去这满树的春色。落在树下的花瓣虽混在潮湿的泥土里,倒也没有林黛玉葬花那般凄凉。树上留下的只有刚刚抽枝的嫩芽和细细的花蕊。不过几个月的光阴,那嫩芽就长得有小孩的手指一般大小,不过这叶子是细长的。墨绿的颜色倒是衬得夏天清爽了些。原来细细的花蕊摇身一变,成了羞涩的小姑娘,藏在这些叶子下面。农人自家种的桃树结出的果子通常不如集市上卖的大,尝起来也有些酸涩。只有那些顽皮的孩子会爬到树上摘上一些,兜在怀里,仿佛是难得的宝贝。待他们忍着牙酸吃完后,将那小小的桃核仔细地收起来,再寻个阳光好的地方埋进去,日日浇水只盼着来年能长出属于自己的小桃树。然而种的时节不对,种子也有些随便,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不过还好,孩子们玩性大,却也不会为此太过忧心。而且他们的快乐早就连同那种子一起种了下去,虽没有小桃树,但他们的快乐也不会减少。每当读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都会内心酸涩,时常感动。我想,幼时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已经变成了治愈鲁迅先生苦难的良药了。而这棵墙东的老桃树也成了我的“百草园”。人越长大,繁琐的事越会挤满我们的生活,而“百草园”也就变成了我们可以稍作休息的港口了。(作者:崔晶晶)
发布时间:2024-04-07鸢都之春 鸢都处处绿飞红,海浪山岚暖漫行。百五东风斜碧柳,民安物阜政廉风。海岱之秀梅映南山渤海浪,鸢飞海角近天头。绿肥红瘦易安雨,一叶一枝郑燮愁。领地太公卅百岁,划州大禹五千秋。岳渎四海镇国宝,华夏文明源远流。(作者:逸农)
发布时间:2024-04-07“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伊始留下了这句话。近两百年过去,科技与信息充斥了现代生活,速度、效率与利益编织成无形的巨网,我企图在这巨网中喘息。因缘际会,我在书摊上得到一本名为《文化苦旅》的书。无课之时,我便趁着难得的空暇翻看,终是赶上了这场熠熠生辉的旅程。《文化苦旅》并不是趣味横生的小说,而是我初看便觉得枯燥无味的散文集。好在我没有急于丢弃,待我深入细看,一个空旷盛大的文化世界向我敞开大门。“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一直苦苦期盼的自身健全?”这是余秋雨先生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精神被现实束缚,身体被规则裹挟,他毅然选择了出走。借用外地讲学的机会,他踏上华夏的热土,去往圣贤的所处。在一个个旅舍里,先生记录了每一寸他走过的土地,每一段他经历的故事。由此,《文化苦旅》渐渐成集。在这本书里,一场桃源般的邂逅不期而至,我终得以洗去世俗尘埃。先生用他清新隽永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文化美景,既有神州之地,亦有世界大观。那些上个世纪的散文穿透了光阴,其影响依然不可磨灭。我将周身的时空回溯到纯真的年代,与先生一同远行。从荒漠戈壁到江南水乡,从内陆腹地到西部边陲,从中华大地到大洋彼岸,徜徉于每一段奇妙之旅。他将自己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尽数浓缩于笔下,我轻轻翻过的每一页,都是一段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展开与落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读《文化苦旅》才真正了解了《赤壁赋》中的这段话。我们无法永存于世,却可观天地万象。人类以智慧释然自我的渺小,坦然接受世界的浩渺。即使“渺沧海之一粟”,亦可“物与我皆无尽也”。《文化苦旅》却如细雨蒙蒙,无声无息地润泽了我近乎干涸的精神之地。三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在灯光下伏案书写,三十多年后,我作为晚辈在灯光下仔细拜读。蜗居宿舍一隅,却可在先生的文字中游历山河大川,感受文化润济。它们随着血脉的传递,历经沧海桑田,风霜雨雪,依然存在于民族的魂灵深处,沉淀出千古的从容。“时间和文字在一个老庭院里厮磨,这就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先生以此作序结,回答了文化传承的秘密。五千年厚重的文化,丰盈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只名家的诗词歌赋,还有先人的追寻与自省。在长久的时间里,那些遗留之物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间,促使他们去探索人生的真谛。中国人的文化苦旅绵延不绝,穿越瞬息与永恒,越过山川与江河,在血脉里延续,在灵魂里流转,生生不息。(作者:王琰 )
发布时间:2024-03-29花事儿这是个“沾花惹草”的季节。早起,不闻深巷是否卖杏花,不为探看连翘承袭报春花的嫁衣,为之为,那声声雀唤,那勾心的鸠鸣。刚出巷子,就跟缕缕清香撞了满怀。闭目细嗅,是杏花的淡淡甜香?是连翘的脉脉清芬?还是丁香的甜腻?说不清,辩不明。再嗅,花香断续,若有似无。联想起早春拍雪景时,东西小街北侧,那几条南北短巷里的丛丛翠竹,成排的花树。步进北巷口,绕过青青竹丛,闪出一树芳华,一树婀娜———粉的花瓣,金的花蕊,嫣红的花托,分明是一树杏色斗芳菲。尤其惹眼的,粉墙内,探出一枝粉白,骨朵簇簇,花瓣朵朵,宛若顽皮的孩子跳上墙头,嬉戏打闹着。“吱吱”,一声白头翁的惊叫。透过串串杏花,望见了一红一白两株玉兰。白在右,红在左。白的莹白似雪,红的花骨朵宛若灵巧的鸟嘴儿,又像羞答答的娇娘。这高高的玉兰树,一位朗声爽笑,一位娇羞怯怯,怎么也不像把守在院门两旁的门神,倒像拱手门前的金童玉女,惹人爱恋。没几步,房前篱侧,又是几株粉面含羞的杏花。还有金灿灿的连翘,恰似淘气的顽童,嬉闹于篱墙上。那几株低眉伫立、默不作声的是桃树。桃花开,杏花落。这桃兄,就把这热闹让给了泼辣辣的杏花姐了。沿龙泉路路肩北行,忽然踏进了花的“河流”,那是怎样的一条河?微风里,淡紫色的波浪,簇拥着,翻卷着,洋溢着清新与淡淡的芳香。有白衣女子蹲于花丛,自拍,互拍,“没想到,眼前竟有花的海。”喃喃自语里,满是惊喜,满是沉醉。这无边的花河,是二月兰的集合。忽然记起一段《二月兰》的歌词:万千花海中,识得一株芬芳普通却忧伤,惹人驻足观赏人事浮沉中,汇入紫色海洋平凡却盛放,天然蕙质善良循着花河而行,阵阵花香袭来,那甜腻,那浓郁,显然不是二月兰的韵致。一抬头,哦,桐花开了。八株桐树,簇拥着中间两株婀娜花蕾。羞羞涩涩里,浅吟低唱出芬芳之音,萦绕低回,香雾漫漫……想起该打电话问询嵩山的桃花花期,外地的摄友相约,周末来拍摄桃花连翘呢。鸟事儿粘花惹草本已羞涩,再迷恋花骨朵般的人儿,就有点可笑了吧?当转出巷口,已来到车水马龙的文化路。街旁小摊上,多是拿刚出炉的火烧、蒸包打发肚子的上班族和上学族。“快吃,快吃,要不晚点了。”这是焦躁的家长,敲打油腻的桌面,催促着桌前贪玩的孩子。技校院内,一阵轻音乐把我拉到办公楼前。新绿的柳丝下,伫立着艳红裙装的迎宾。那玉立亭亭的身姿,那花骨朵般娇羞的容颜,仿佛你面对的是高铁上、飞机上那些训练有素的乘姐、空姐。要不是跟上班来的文友孙老师偶遇,是不会匆匆离开的。当然,想想去年听孙老师夫妇侃写抗战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精英命运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孤陋寡闻的我,心里怯,只想逃。这会儿,我在偷窥她的学生,心思不会被她看破吧?赶紧逃吧。也就是在技校北篱笆墙外,我曾偶遇过在车后备箱养了三只乌鹛鸟儿的小帅哥。也是在这条一侧高大的悬铃木,一侧是高耸雪松的树荫路上,初聆了乌鹛这别名百舌子的婉转歌喉。这次却没能如愿。唯有技校院内那嫩嫩的绿柳,点化了我内心的落寞。“呀呀,呀呀”,刚过了竹木掩映的洗浴中心,就有急促的灰喜鹊鸣叫入耳。这是观察哨的报警声。循声望去,银杏林里,大约二三十只灰喜鹊,腾空飞起,盘旋,盘旋,又落在了高出银杏林的梧桐树上。我知道,这灰喜鹊常常一惊一乍,稍有动静,就会报警连连,缺少花喜鹊绅士般的大度。这也正是让我时时厌恶的。可这次的鹊飞,起起落落,非同往常。有啥惊动了鹊群呢?我正寻思呢,一只专门捕食小鸟的宽翼小鹰子,贴着树梢疾飞而来,立时又惊起了灰喜鹊的叫声,还腾飞起五六只斑鸠,扑拉拉飞进了南边的楼群。在城区,我是首次看到捕食小鸟的鹰。它本该生活在山林间的。这次进城,可能是路过,也许是来走亲访友,但它不经意地路过,却给城区的鸟雀造成了不小的地震。我特别关注这片紧贴楼群的银杏林,不为这儿的灰喜鹊、斑鸠、白头翁、山雀等普通居民,主要想观察驻守于此的那对乌鹛鸟儿的生活习性。据我观察,乌鹛虽多,却有着严格的辖区意识。这跟狮子、老虎的霸权意识有点近似。比如洗浴城西这片银杏林子,就生活着一对乌鹛。它们把巢筑在东首的高槐树上。西南角,是片十数棵高大、枝丫浓密的雪松,也有一对乌鹛为邻。平时,两家偶有交集,但不长时间就会分开。每逢路过洗浴城,都会听到这对乌鹛的演唱,或看到那迅疾的黑衣闪电。这次,也许被灰喜鹊惊恐的叫声遮盖了,没听到乌鹛的魅唱,不免有些失落。这片银杏林的深处,有几棵高大的梧桐和白蜡树。灰喜鹊就落足于此。树下,那朵朵如白莲的鸟粪,就是明证。“啾啾啾”,当我穿林而入,终于听到乌鹛的尖叫声。它发现我了,赶忙驻足。它左瞅右瞧,仍不放心我,哧溜,飞进了更深处。它的另一半呢?不会被小鹰子捉走了吧!虎狼猛禽,处在动物世界生物链的上端。弱肉强食,这是生物界的自然秩序,谁也无法改变。就像纪录片动物世界上演的老虎捕食小鹿的画面,让人揪心,却又爱莫能助。想着,走着,就到了惠中园小区西北角的袖珍公园。柳丝轻摆,鸟鸣声脆。有小不点鸟儿,拽着柳丝打滴溜。细瞅,不是玩耍,在啄食那嫩嫩的柳芽。小脑袋,短喙,头顶咖啡色,翅膀染了嫩柳绿,一刻不停地蹦跳,细长的尾巴一翘一翘,叫声绵细,身子娇小,该是柳莺,还是某种山雀?(作者:王乐成)
发布时间:2024-03-29寒冰刚强与春风打个照面就哭成了流水被一群鸭子调戏大地来不及发号施令追随者们一个个纷纷缴械投降最先叛逃的是迎春顶着金灿灿的笑容向春风摇摆献媚桃花见状也羞红了脸庞樱花也被俘获成群结队的给春风伴舞 这一切发生的猝不及防柔嫩的小草如先锋部队举着绿旗一路攻城掠地占领城市和乡村占领旷野与坟墓一支柳笛被春风当成了唢呐吹啊吹那些向尘土跪拜的汉子还有那些坚硬的尘土都被春风吹得生生不息 (作者:梦阳)
发布时间:2024-03-29瑶台聚八仙·敬悼郭永怀赤子归来,华表矗,环宇敬慕良才。破纾声障,奇异摄动驱霾。敢忘卢沟狮忿吼?当倾睿智锦重裁。众拾柴:力学大厦,核武云阶。 超高声析马赫,解电磁流体,气动徘徊;两弹巡天,核航反潜弭灾……大师携手规划,眺满目青山屹栋材!汉白玉,鉴兴国钜业,不老永怀。注:大师句,郭永怀与钱学森等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确定高校力学培养目标。东风第一枝·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大漠晨风,京华落照,追寻笑靥匆履。旷原点种红蘑,酒泉卫星牵翥。腾空火箭,白雪怔,羌笛催舞……恰楼兰枯柳新发,华表瑞鸽争骛。 抟睿智,古根海姆;邀广宇,箭携弹拊。美军拱贺新星,新星望乡情笃。拘囚五载,奈巨擘,归思钢铸。贝多芬馈赠《英雄》,大气磅礴云路。注:钱学森自幼酷爱美术,书法,音乐,尤喜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贺新郎·两弹元勋邓稼先博士无眠夜,此无踪,爱妻独语,友询亲惑……挪亚沧波空相觑,健履氘核深解。攫《命运》,匆匆行色。未仰大国僧面冷,傲天荒怒卷楼兰雪。“596”,壮怀阔。 后生拥簇群峰涉:导方程,穷追中子,卡削精铁。排险只身迎辐射,吊井黄沙新月……惜秒秒,惊天红烨!朵朵巨蘑狂霸瘪,眷海天霞蔚银鸥掣。扶病榻,皱丰靥。注:攫《命运》贝多芬e小调第五交响曲,洋溢英雄情结。“59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作者:王永安)
发布时间:2024-03-29鸟鸣悠扬唤醒了沉睡的山村迎春花那莹亮的黄布满了石头墙我在花墙下看到了巍巍青山簇簇花开逶迤的小道指向天边指向远方山前早春的桃花开了星星点点如春天的旋律迎着旷野的风弹奏起一支支春之曲春山在望春花在开春风万里一江春水都是勃勃生机满目春意我在春光里找寻肆意流转的诗意(作者:赵小涵 )
发布时间:2024-03-29春风吹过大地,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的春天,我最钟情的便是那一树树盛开的玉兰。小区里的绿化做得好,有假山池塘,水系游廊,各种花草树木此时已经萌发了绿意,处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在这些众多的花草树木当中,绿化设计者明显有所偏爱,路两边多以玉兰树为主,而且品种好,属于早开的那种。古人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实梨花开得并不早。一夜春风吹来后,小区真正开得最早的,是这些仙气飘飘的玉兰花。每年初春季节,桃花杏花还在含苞,玉兰花却早已经绽放,白的、黄的、紫的、红的玉兰花纷纷绽放,硕大的花瓣为小区增添了浓烈的春意。初春的早晨,阳光洒在刚刚苏醒的大地上。我漫步在小区,偶然抬头,便看见远处一树树的玉兰花在晨光中摇曳生姿,仿佛是春的精灵,为大地带来无尽的生机和活力。我佩服玉兰花的坚强。从秋冬开始,玉兰花已经在为第二年的绽放,开始积蓄巨大的能量。随着残雪的逐渐消融,玉兰树上那些毛茸茸的花苞仿佛一夜之间长大,让在春寒料峭中的人们,如我,忽然抬头,就会与花朵撞个满怀。开在时令最前面的这些玉兰花,让人格外爱怜,路过的人会忍不住驻足,欣赏一番。玉兰树的花,虽然不算妖娆,却显现出一份高贵和典雅、健康和明朗。她的花瓣开得大而敦厚,紫玉兰最为艳丽,靠近花蒂的部分微微发红,花瓣色彩从深到浅、由浓到淡,初绽的花朵像极了古典的旗袍,穿在春天这名身材修长的女子身上。完全盛放时的玉兰,花瓣则向四处伸展,如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舞女围成一圈,一起摆动着秀美的裙摆。经过一个冬天的沉寂,肥厚的花瓣勃勃生机,散发着浓郁的芬芳,带来一股浓浓的春天气息。我最喜欢的是白玉兰,它的花瓣洁白如玉,花瓣之间紧凑而和谐,仿佛是一个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每一朵花都像是一个小型的舞台,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在上演一出出美丽的舞蹈。我常常驻足观赏,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梦境之中。无论是白玉兰,还是紫玉兰,虽然它们开得各有特点,看起来却都是那么的靓丽好看。玉兰花的外形有点像莲花,但比莲花要小得多,也修长一些。莲花是生长在低矮的水塘里,而这圣洁的玉兰花却盛开在半空中,更容易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阵微风吹来,树上绽放的玉兰花随风摇曳。我正痴痴望着宛若天仙一般的朵朵花开,忽然,一片花瓣随风飘落下来,恰巧掉落在我的肩头,又滑落脚边,吓了我一跳,随又惊喜,难不成是兰花知我心意?我轻轻拾起花瓣端详着,这春天的精灵,和人的生命何其相似,最美好的时光一样短暂而珍贵。看着手里的花瓣,我不禁想起了我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我曾经历过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曾享受过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而如今,看到这些玉兰花,我想起了那些陪伴我走过困难和挫折的人和事,那些给我鼓励和支持的人,那些与我共享欢乐和泪水的人。他们就像这些玉兰花一样,默默地为我开放,让我在困难的时候感受到温暖和力量。我小心翼翼地把花瓣放到绿化带中,以免行人不注意踩踏。放下花瓣,我仰起头,眯着眼睛,深深吸一口带着花香的清新空气,心底里泛起一种美好。看着这些花朵在阳光和阴影中摇曳生姿,我感到无比地欣慰和感激。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各种经历,以及亲人和朋友陪伴,我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和丰富。玉兰树的每一次开放都像是一个勇敢的故事,展现着生命的力量和韧性。经历春天的寒风、夏天的酷热、秋天的萧瑟、冬天的严寒,学会在春风中微笑、夏雨中成长、秋叶中丰盈、冬雪中沉思。而我也在其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力量,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坚强和乐观。像一棵玉兰树一样,在各种环境下坚韧地生长吧,人生的酸甜苦辣不正是玉兰树的四季吗?此时此刻,我想我已经与玉兰达成了深深的默契。它们在这个季节里如期而至,给我带来了生命的奇迹和美丽的景象。而我也在这份美好中找到了自我,学会了理解和珍视生活。我会记住这些时刻,记住这些陪伴我走过风雨的花朵,记住那些给我力量和支持的人。(作者:张希良)
发布时间:2024-03-29一本好书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从内容到它传达的意义,甚至当时读书的场景和内心的震颤,多年后依然会历历在目。时隔多年,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读余华老师的《活着》时的场景。那时的自己处于毕业季,在完成毕业论文和寻找合适工作的压力下,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当时的自己只是对《活着》略有了解,尤其是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内心的迷茫让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这篇小说,久久无法平复的内心让我充满了与挫折抗争的勇气与决心,让我深深感触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小说名为《活着》,但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场又一场的死亡。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青年时期因为祖辈的积累过得顺风顺水,后期命运仿佛在跟他开玩笑,赌光家产,父亲去世,母亲病重,自己被抓壮丁,只留下妻子苦苦支撑着家庭。解放后回家过了两年平静的日子,却又在时代的裹挟下再生波澜,儿子离世,妻子生病,好不容易给女儿找到好夫婿,女儿却难产离世,女婿也遇难而亡。好在还有孙儿与他相伴,可是,老天似乎就是和他过不去,孙儿也因为吃豆窒息。当最后一个亲人离世时,我就在想还有什么可以支撑福贵活下去呢?最后他在屠宰场遇见了流泪的老牛,正如垂垂老矣的自己,福贵买下它。就这样,老了的福贵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在黄昏下伴着蝉鸣,缓缓讲出他的故事。《活着》这本书看似是福贵苦难的一生,实际上却是不断与苦难抗争的过程,他没有被苦难打败,也没有战胜苦难,而是最终与苦难和解了。试想我们周围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与自己和解啊,学生时代与成绩优异的同学比成绩,走出象牙塔后与家财万贯的富豪比财富,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开始便卷起来。福贵经历这样坎坷的一生却仍能与苦难和解,那我们又何尝不可呢?活着不仅仅是在世界上存在,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我们无法预知突如其来的坎坷,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正是有生的意义。即使前方路途荆棘密布但人间尚有烟火,只要有勇气在这世间,便自然会体会到活着的意义。孤独无依的拾荒老人每天早出晚归地为生活努力着,身患疾病的人们奔波在各大知名医院尽力地医治病体,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克服身体上的缺陷充满勇气地站在赛场上……我们无法想象他们为了活着所战胜的困难,他们要付出超出常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自由地活着。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活着的过程是充满勇气与毅力的。人生不过数十载,却是百味杂陈,酸甜苦辣。可以说短暂得很,但又是令人感到漫长的。我们也许一生都是平庸地度过的,活着本无意义,但是我们自己赋予活着的意义,给予生命的精彩,成就灿烂的人生。人生难得圆满,再崎岖的路我们也可以一步一步地走出来,充满勇气地活着可以让我们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与挫折,泰然处之,那就是活着的意义。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因为我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李祥敏)
发布时间:2024-03-22一说读书,有人立刻会想到“红袖添香夜读书”,觉得这是最理想的时间和空间。过去的读书人,对于书籍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读书之前,要净了手,焚了香,然后才坐到书案前,来个开卷有益。此时,有丫鬟或夫人在一旁服侍,添茶水,挑灯花,茶香与人香异曲同工,助书生一臂之力。这样的妙境,能读好书么?我怀疑。书生正值青春期,有佳丽相陪,美妙固然美妙,但一边读书,一边还要拒绝香艳温柔的吸引,不能有非分之想。读书的心思,要分担一大半用于抵制欲望。因为添香的同时恐怕也添点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便是《红楼梦》中的情种贾宝玉。且看第七十三回:那宝玉害怕贾政第二天考他,只得放弃睡眠时间,抓紧温习用功。“自己读书不致紧要,却带累着一房丫鬟们皆不能睡。”袭人、麝月、晴雯等几个受宠的在旁剪烛斟茶,那些下等的小丫头也得困眼朦胧地陪着。那宝哥哥还未读上几句,就有麝月斟了热茶来润舌,宝玉接茶吃时发现,那麝月只穿着短袄,解了裙子,于是顿生爱怜,叮嘱道:“夜静了,冷,到底穿一件大衣裳才是。”惹得麝月笑指着书道:“你暂且把我们忘了,把心且略对着他些罢。”所以过去富家子弟考取功名,极少有一举中的者,而是要反反复复地考上若干年,直到有了“定力”,读书时不走神了,才能埋头用功。说这些话的意思是,读书其实不需要太好的环境。只要是喜欢的书,在哪里都能读进去,在哪里读都一样。想想小的时候,读书时那叫什么环境!白天在草垛旁、水沟边、树荫下,脸上的汗道道像蚯蚓爬过,手上的小人书破得没了四角,不照样读得忘记吃饭?晚上兄弟姐妹几个人挤在一起,伴着一盏如豆的油灯,不照样读得睡意逃遁?宋代的大学者欧阳修读书,以“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为最佳读书处。我见贤思齐,引为知己。只是与时俱进,“马上”改为“车上”。我觉得,最佳的读书地方就是车上。当然不能是春运或黄金周期间的火车和汽车,站没地方站,坐没地方坐,乘那种车叫花钱买罪受,生存环境都恶劣,甭提读书了。我所愿望的是能给屁股找个地方的火车或汽车。然后一手握书,一手持茶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喜欢的书,那真是一种享受。我有好多书,就是这么读完的。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发表时,我正在江苏盐城出差,在地摊上买到一本《十月》,登有这部长篇。午后上了汽车,直到傍晚抵达上海,我几乎没有抬起头来。因为曾经有与那场战争擦肩而过的惊心动魄,因为曾经有过夫妻分居两地的苦不堪言,读这部小说,触“书”生情,感同身受,读得热泪盈眶。在车上读书,效率几乎高出一倍,在家两三天读不完一本书,坐车一天就轻松搞定。再说枕上。我是一个靠读书入梦的典型。睡觉时不读上几页书,非但睡不着,而且进入睡眠状态慢且差。唯有以书作为“引子”,才能尽快睡着。所以枕旁常年放着《夜航船》《菜根潭》《读者》《随笔》什么的,只要将身体打点成“一”字,便随手抽出一本侧身而读,直到眼皮打架,然后进入梦乡。情知这是一种不良嗜好,但习惯成自然,改也难。至于厕上,虽说不雅,但在我看来,如厕时不看点东西,简直是虚度了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如一次厕,又何止一寸光阴!坐在马桶上,必需有一本书或刊物拿在手上,就像瘾君子此时必定要抽烟一样。其实在法国,人家还提倡在如厕时读点东西。他们的卫生纸上有些都印着字,或是一段名言警句,或是一篇超短的小说,使人一边“方便”一边读书,两不耽误。当然了,在有条件的时候,有一间书房,有一排书架,书架上放了满满当当的书,再有一张很大的书桌,书桌既可以写文章又可以练书法描丹青,再配一个好看又实用的台灯,谁又会拒绝呢?说来说去,读书其实不需太讲究,随便找个旮旯就能读书。只是要读好书。(作者:孙贵颂)
发布时间:2024-03-152025-05-12
2025-05-09
2025-05-07
2025-05-01
2025-05-01
2025-04-30
2025-04-29
2025-04-29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