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她长脚啊,向北一路袅娜而来;春雨,她娇羞啊,披着夜衣悄然走来;春雨,她不喜张扬啊,浅吟低唱,播洒一路的柔软……雨,柔软了春的眼神。漫长的冬日,朔风呼啸,雪舞冰刀,漫漫凛冽里,这冬几近是炼狱。面对冬日粗犷的蛮横,春,躲在远处,像低眉顺眼的小女子。春雨来了,碎步细语,款款而来,醒了大地山川,醒了江河湖泊。春日醒来,一扫惧风惧霾的胆怯,从畏惧、迷茫渐变为温情、柔软,春的眼神所至,一切都醉了。雨,柔软了河的颜面。水是娇柔的女子,哪经受得了冬日的肆虐蹂躏。面对寒风的威逼胁迫,河水匆忙收起裙裾,挽起琴弦,织起银白的纱幔,躲藏起来,行走踉跄,留下忍气吞声的阵阵呜咽。春雨来了,尽管蹑手蹑脚,可如丝如线的雨点,不啻铜槌鼓点,敲醒了迷蒙的河水。河水抖擞起精神,脱去银色的铠甲,展露出清亮的颜面,重续琴弦,轻歌曼舞,一路向前。雨,柔软了柳的发丝。柳是河溪的依恋,是河溪佳配的舞伴。当朔风扫来,弱弱的柳枝丢了仪态,失了风度,落魄成丧了魂灵的钢丝铁杆,连相伴相邻的河溪,也为失魂的柳丝痛心掩面。春雨来了,柔声细语地安抚,温情脉脉地嘘寒问暖,柳丝醒来,阻隔的脉络疏通了,僵硬的骨骼活络了,抻抻腰肢,活动筋骨,对着明镜般的河水做一个鬼脸,又是一场劲舞上演。雨,柔软了弯弯山路。路,是连接村落和农田的血管,血流畅通,营养充盈,庄稼丰收,牛羊成群,瓜果满园,富足和欣慰才洋溢上农人的笑脸。当冰雪封地,道路不再宽容通达,站在门口的农人,唯有望田兴叹。雨来了,僵硬的土地开始松软,山路拥塞的冰雪逐渐消融,山路上,又响起了运肥牛车的吱扭声,田野里,响起了犁田农机的突突声,更回荡起农人歌咏春雨春风的山歌声。雨,柔软了翩跹舞姿。舞蹈,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乡村的街巷村口,健身操的舞曲也时时把夜色驱散。那是丰收后的喜悦,那是富裕后的休闲。然而,一场冰雪过后,棉衣将身段臃肿,北风把腰肢吹僵,曾经的舞地成了冰雪驰骋的疆场。雨来了,缠绵的雨水,浅吟低唱着,引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脱掉臃肿的女人们,重回村头文化广场,那赞美柳暗花明的乐曲,那袅娜如水的舞姿,诱惑了人们的眸子,欢快了乍醒的村落,驱散了冬日的萧索。哦,这是春耕春播前的序曲,这是打工经商离村前的热身,这是即将踏上致富征程的话别,这是送给远行亲人暖暖的叮咛。春雨,以其宽广的包容,厚重的温情,洗净了蓝天,苏醒了大地,柔软了山岭与河溪。春雨,微风里妩媚着,播洒着,播洒着生机,播洒着希冀,播洒间,身后已涨满了蓬勃的绿意……(作者:王乐成)
发布时间:2024-04-28姥姥家有一方很宽敞的庭院,因为这里生长着一棵巨大的枣树,我就把这个院子叫做枣院。舅舅一家在外地,枣院平日里只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来回走动。春夏交接之时,姥姥便在墙边垒上一排黄瓜架子,等翠绿的藤蔓缠着架子爬上红墙,结满黄澄澄的小花,我就会来到这里。一踏进院子,就能看到一片绿意盎然。黄瓜的藤蔓和叶子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整个院墙,还点缀着几朵黄花,零星的蜜蜂穿梭其间,时隐时现。若有和风将它拂起,安宁的藤叶就会翻滚成层层的绿色波浪。院子西边砖瓦上暗绿的苔藓从地下一直蔓延到墙根。如果夜里下了雨,第二日清早起来水汽正足,还能瞧见许多在上面缓慢爬行的蜗牛。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会偷偷地掰下一根枣树枝,蹲到墙角去刮在苔藓上爬行的蜗牛,幸灾乐祸地咯咯笑。有时被姥爷瞧见了,他就撇起眉毛,两臂交叉背在身后,说:“半大的人了,还成天挑蜗牛玩。”俨然一副替蜗牛报仇的架势。我假装认错,但只要瞄到姥爷不在就我行我素,因此挨了不少说教。七八月中午的太阳像刚从火炉里出来,阳光晒在人的皮肤上是一片火辣辣的热。除了枣树底下还算阴凉,整个小院儿几乎变成了蒸笼,这时却会有一波接一波我叫不上名字的客人来串门。有催着姥姥晚上去自己家唠家常的,也有来找姥爷打牌的。姥姥让我去对面的小卖部买烟酒水果来招待客人,我就赖在枣树的树荫下不肯挪动半分。人们陆续散去,小院又清静起来。姥爷和邻居大爷约好一起在小院里自制的球台上打乒乓球,姥姥就去别人家做客。巨大的树冠将大部分的阳光遮挡在外,也会有几缕侥幸逃脱的太阳光落在地上,变成斑驳的光影。我悠然地在树下乘凉,困了就用蒲扇遮住眼睛,在一旁的躺椅上打盹,耳边全都是风穿过叶片的沙沙声和乒乓球敲击在板子上的嗒嗒声。夏天多雨,每逢下雨我就打着雨伞在小院里徘徊漫步。雨珠汇集在雨伞上再连成线,沿着伞骨落在长满青苔的砖块上,落在砖块缝隙间的泥土里,或是逃脱了伞面的遮盖,淋湿我的衣角、鞋子。我能感受到雨滴渗入衣服,触碰到肌肤泛起凉意,不会感到难受,只有难得的清爽。雨大了,我就和姥姥拿出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放到屋檐下接雨。姥姥去厨房里忙活晚饭,我无聊就拿个马扎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看着雨水灌满容器,敲击在锅碗瓢盆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若是再仰仰头,还能看到筑在檐子与墙壁之间的燕窝。归巢的燕子从窝里探出头来轻声啼鸣,两只毛茸茸的燕子幼崽也争着从巢穴的缝隙中钻出来,再被成年的燕子用鸟喙拨回去。我看得脖颈酸疼,就把视线重新转到院子中。枣树静立在蒙蒙细雨中,青绿的叶子上也淌着雨,都是晶亮的,微微地抖动着。雨水聚集在凹陷的砖块上形成好几个水坑,滴落在洼面上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纹。淅淅沥沥的雨声一直萦绕在耳边,清凉的雨气混在空气中被吸入肺腑,整个人的灵魂都会被洗涤得清澈明亮。在夏天的枣院里,我可以看着枣树枝繁叶茂,在树荫下乘凉嬉戏,可以吹着傍晚的微风,缓缓度过闷热的仲夏。直到枣树结出还发涩的果子,直到第一缕凉爽的秋风拂动它的叶子,我就会向小院道别。年轮添了一圈又一圈,我总会赴约,与它重逢在热烈的七八月。枣院默默守候着那里四方的天空,等待夏天的孩子归来。(作者:王琰)
发布时间:2024-04-28我相信大地养育了河流河流养育了田野田野养育了粮食与村庄村庄养育了勤劳的人它们是劳动之诗分行与排列都是文字最美的组合我相信在大地上劳作的人用汗水耕种,感恩回报用智慧创造幸福,追梦未来它们是劳动之诗平平仄仄都是最好的表达我还相信蚂蚁搬运食物雌鸟孵化幼鸟雄鹰搏击长空它们是劳动之诗……森林,山川,海洋,天空阳光,空气,星辰是回荡在我心中的劳动之诗它们用温暖拥抱大地让低处的生长有了向上的力量 我已拥抱了春天花香,鸟语一只上路的蚂蚁那些低处的生长它们如我的人之初一样慌恐中对世界充满好奇浞河的水与五十年前一样清亮,明净,与世无争也许用不了多久蝉鸣响起戏水的声音会此起彼伏我已拥抱了春天我的在大地上疯跑的春天仅用一根细细的线就把那些眺望的目光拽向了天空与远方(作者:黄旭升)
发布时间:2024-04-28我家门前有条河。自退休后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带着娘亲回到这里,回到这个渠河北岸曾经生我养我的村庄,直到老人家辛丑仲秋驾鹤西去。料峭春风新曦微露中,伫立在这个祖辈留下来的农家小院里,我首先嗅到了一种花的香气。香气是从我与娘亲睡眠的东炕房屋窗前溢出。一种黄黄的、小小的、一点也不起眼、不华丽的花。我对花开并不敏感,可对这种花,却是别样。它是迎春花。是早已远行的父亲当年种下的。《迎春花》,作为小说读它时,还在小学的三四年级。此时“文革”已经发生,已不记得是从哪个同学那儿,弄来了这本没头没尾破烂不堪的书,但却记得父亲在耳边叨叨:这是毒草,别中了毒。那时不知道它的学名叫小说,一律称为“故事书”。不认为这是艺术的真实,而认为这是生活的真实。觉得都是有名有姓,都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一个地方的。而且还不时地想,等长大了去找寻这些人,去见见这些人。其中女主人公的名字,还用作了小妹的乳名。一晃数十年过去了,现在倒认为父亲的话是对的。我的确是中了这本书的毒,而且中毒很深。因为从《迎春花》开始,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陆续弄到了《苦菜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日》《红岩》《三家巷》《西游记》《红旗谱》《创业史》《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对“故事书”的嗅觉也由此变得格外灵敏。当然,大部分都是偷偷摸摸地借,偷偷摸摸地读,偷偷摸摸地还。这些书,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少年时期。还有就是,长大后要当一名作家的愿望也就此发轫。少时梦想当作家,及壮始知当亦难。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从潍坊医学院调往滨州医学院,又从滨医调往潍坊学院后,在繁忙工作之余,被当地影响最大的一家报纸聘为专栏作者,为每周一期的阅读专栏写稿,由此才算是正式与“文学”沾上了边,年少时心里种下的那颗种子也藉此开始明生暗长。这段时间里,我写下了近二百篇书评文稿和散文,作为主编之一或独立完成出版了数本文集,由此成为了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和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有人说小时候盼长大,长大后盼退休。的确是的。在拥有四十余年工龄后,终于迎来了退休后的闲适时光。在陪伴娘亲的日子里依然坚持笔耕,见缝插针写下了二十余万字,并大都发表于全国各文学报刊和权威网络媒体。于是再出本书的愿望就一直萦绕于脑海里,怎么也挥之不去。这一愿望逐渐长成了一棵树,这棵树眼见其枝杈横斜,一副以供他人特别是后来人摧折抑或攀援的样子。而他们两位的这些话语,也同样给了我能够“固执己见”的支撑和鼓励——毕淑敏女士说,所有的商品和文字相比,都是速朽的。对于现世,人们注重物质。对于久远,人们更注重精神。它不仅仅是富裕的精力有所附丽,主要是精神有了种舒展自如的安置和发挥,感受到人生的美好真谛。一个人的魅力,往往在他退休后看得更清楚。属于职务的光环被岁月褪去,属于个人的精神光芒焕发出来。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是苦闷,对有的人是新生。梁晓声先生说,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孤独和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深以为然,深以为然啊。还有他们,还有这些诗意的文字:钟顺先生,这诗歌穿越无垠的时间和空间,仿佛是对您心灵和文字的贴切呈现——热爱时间,思念母亲,静悄悄地做人,像早晨一样清白。著名作家暨文艺评论家李一鸣先生送上的深情祝福;《云影泽畔》是一部文质兼美的散文集,传达的是人类向善、向美的终极追求。其中的文字多是淡淡的叙述,却充盈着丰沛的诗意和饱满的情愫,流动着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生存感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先生给予的鞭策鼓励;一个称职的作家,总会在作品中袒露出自己的灵魂。一部优秀的作品,总会鉴照出作家本真的自我。牛钟顺先生和他的文集《云影泽畔》,就是这样的作家和作品。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先生送上的褒奖赞许;孙犁先生说过,彩云流散了,留在记忆里仍是彩云;莺歌远去了,留在耳边还是莺歌。我从《云影泽畔》的眼瞳深处,看到的是一些别处所没有的东西。即使在萧条的枝头上,也能听到花开的声音。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侯健飞先生给予的教诲希冀。深动我心,深动我心啊。他们热情洋溢的话语,他们对一位文学逐梦人的错爱和厚爱,像久旱的甘霖,滋润着一个文学逐梦人亟待滋润的心田;像鼓荡的春风,涨满着一个文学逐梦人前行路上亟待涨满的风帆。从而亦使一本小书的诗意本真与卓越追求有了归依和寄托,使其得以具有足可熠熠生辉的元素而格外壮阔、丰富和灵动起来。现在的我,已在渐渐走向暮年,走向终老。可迎春花,依然是年年开放,依然是开得鲜艳,依然是冯德英先生在“书”中所描述的样子而没有丁点儿改变,依然在迎接着每一个春天的到来。于是,这个村庄尤其是拥有一树树一株株花开的这个小院,对我来说就是海桑《你自己来吧》诗中的云影泽畔吧:你的青春你的梦想这两片花翅膀呀已经没有春天了,头发都白了去找个镶着云影的泽畔,你坐下来梳理你清水中的一生吧再问问那树梢的月亮到底是谁家的女儿漂漂亮亮,选定在哪个日子出嫁……(作者:牛钟顺)
发布时间:2024-04-28“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段经典名句,是著名作家柳青在长篇小说《创业史》里说的。几十年来,被奉为圭臬,用来作为教育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好教材。然而如果结合人生的经历来审视,未必是那么一回事。这是因为,人生是一段漫长曲折、复杂多变的历程。就像一条河流,所流过的地方,有高山,有峡谷;有时平坦如镜,有时险峻似刀;一会儿温柔像绵羊,一会儿咆哮若虎狼。而人生则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每一步都要努力奋斗,外加小心谨慎。刚看到一则消息:英国女子贾丝明·帕里斯成为“世界上最艰难的马拉松”———巴克利马拉松的首位女性完赛者。巴克利马拉松总距离长达161公里,时间限定为60小时,选手需在起伏很大的山路上往复5圈,每圈实际距离32公里,累计爬升超过18000米,相当于在60小时内攀登2次珠穆朗玛峰。自1986年创办以来,34年间,仅有15人完赛。今年的巴克利马拉松参赛者共有40人,有5人完成比赛,是历年最多的一次。贾丝明·帕里斯是唯一一名女性,也是比赛举办以来第一个跑完全程的女性。她回忆起自己的比赛过程时说,在这60小时内,她只在第五圈开始前小睡了三分钟,睡眠不足导致在比赛中时常出现幻觉。“我在比赛中常看到动物,狮子、大狗、趴着的猪等,直到我走近才发现它们是树。”在整整两天半的时间里,一个人只睡觉三分钟,其余时间全在跑步与攀登,这需要多么大的能量与毅力!在整个过程中,贾丝明·帕里斯与时间、空间展开搏斗和较量,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不是在争分,而是在夺秒!看她最后的完成时间:59小时58分21秒。如果差1分39秒,贾丝明·帕里斯便功亏一篑。她的每一步,都步步关键,步步紧要。刘亮程曾在《永远欠一顿饭》的文章里谈到一件事。有一天下午,他忙到天黑,又饥又累回到宿舍,胡乱地啃了几口干馕便躺下了,原想休息一会儿出去好好吃顿饭。谁知一躺下便睡了过去,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就这样给自己省了一顿饭钱。“也许就因为这顿饭没吃饱,多少年后的一次劫难逃生中,我差半步没有摆脱厄运。正因为这顿没吃饱的饭,以后多少年我心虚、腿软、步履艰难,因而失去许多机遇,许多好运气,让别人抢了先。”听着像寓言故事,有点虚张声势,有点夸大其词,其实有一定道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明少吃饭不行。一个人营养不良,走路突然晕厥,浑身冒汗,肯定不是因为少吃了一顿饭,而是长期营养跟不上所致。所以人在有条件的时候,不能亏待自己,如果不注意营养结构的搭配,时间一长,身体里不是铁元素不足,就是锌元素缺乏,就会出现这毛病那不适,疾病不请自来。人生也是如此。每一步、每一天、每一次,都要认真对待,用心应对,思前想后,踏踏实实。况且,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有不同的关注与追求。不要幻想天上掉馅饼,不要指望投机取巧。正如下棋,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假如粗心大意,一招不慎,有可能招致满盘皆输。当然了,柳青所说的关键时刻,在人生的长河中还是会遇到的。贾丝明·帕里斯在比赛之后也说:“最后几分钟很关键,也非常激烈。我在冲刺上坡,每一个细胞都在尖叫。”但即便是这样的时刻,也得有前面打下的坚实基础作支撑。只有“一寸光阴不可轻”,才能“慎终如始无败事”。(作者:孙贵颂)
发布时间:2024-04-21沈国涛刚接了信,就忙不迭往镇上赶。不一会儿,沈晓翠就远远地看见他探出车窗,还吆喝着让她去空地上。等他停好车,边打开后备箱边说:“天气这么好,咱放放风筝再回家。”沈晓翠本来已经筋疲力尽,但父亲兴致勃勃,就不想搅乱他的心情。等到沈国涛取出风筝,她还是跟了过去。刚才只顾着眺望远处,她没注意到身旁的空地上都是放风筝的人。沈晓翠从父亲手中接过风筝,迎着风向空中奋力一抛,它就飘在了空中。她正要洋洋得意,结果风筝没飞多远就落了。周围的孩子都过来笑话她,沈晓翠就将风筝推给她父亲,要他一雪前耻。沈国涛倒是很熟练,他抓住线就像是握住了风,牵扯了几下就让风筝高高飞起。风筝像被牢牢钉在了天上,怎样都不落下。孩子们瞧见了,就全都围在他身边,央求他教授经验。沈晓翠看着哄闹的孩子和天上浮动的风筝,今天是一个很好的风筝天,这里的空气弥漫着闲适和安逸,她好像不经意间也得到了一些抚慰。突然,一个小女孩的哭声打破了这片安静。沈晓翠不自觉看过去,原来是手中的风筝七零八落。沈国涛走过去,主动帮她修风筝。沈国涛是个风筝手艺人,经他的手制作的风筝数也数不清,更遑论修理风筝了。与那女孩的父母约定好时间,他便与沈晓翠回了家。沈晓翠的母亲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等着女儿回家。饭桌上,父母并未问女儿突然回家的原因,只是不断往她碗里添菜。她也掩埋起自己的苦楚,不想让父母担心。饭后无事,沈晓翠跟着父亲一同修理风筝。沈国涛手上的动作麻利娴熟,但他的腰不似从前,久坐会酸痛。沈晓翠就帮着他劈竹条,烤定型。她幼时常常旁观父亲做风筝,还会打打下手。虽说少不了耳濡目染,但亲自上手是第一次。风筝骨架的各种计量以毫米计,她烤得不是过弯就是过直,总是不达标。但沈晓翠心里总是有股子傲气,她就和这竹条较上了劲。沈国涛看见她较劲的样子,对她说:“虽然不知道你为什么回家,但是看到你这么不服输,我感觉你一定只是回来休息休息。”沈晓翠听到了没有说话,就在风筝前坐了一夜,也烤了一夜。或许风筝的颤动就是生命的回荡,有时会跌落散架,但也可以重塑翅膀,飞上天空。她想着,天也渐渐亮了。第二天一早,沈国涛在屋里忙活着早饭,刚掀开锅盖,翻滚的水蒸气就四溢而出,在泛冷的窗户上凝成一片水雾。隔着这片朦胧,他听见外面的女儿在叫喊:“爸,快出来,快出来!”沈晓翠一路小跑着过来,脚下的步伐伴着飞溅的泥水,发丝和掠过的风一同穿拂。她跑得有些急切,差点跌倒在板石上,但她手中修好的风筝就顺着风的方向,高高飘扬在空中。几日后,是春风荡漾的好天气。父母陪伴沈晓翠来到车站,她又踏上了去城市的火车。家乡的土地随着火车启动的轰鸣向后飞速地逝去。未来依旧不得而知,但沈晓翠心里充满希望,再次动身前往远方。遥远的晴空还飘着好几只风筝,在大风里摇曳飞扬,又是一个好的风筝天。她也总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作者:王琰)
发布时间:2024-04-21人生而残缺,当人拥有爱的能力,一切残缺都将圆满。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是一部充满思考与智慧的散文集。在这本书中,史铁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病中的痛苦、生活的琐碎以及人生的真谛娓娓道来,用双手创造出一个爱的世界。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在“透析”后所写,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将“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诠释得淋漓尽致。病中的他,没有选择消沉,而是选择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受其文字之美的吸引。史铁生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文采,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动。他的文字像是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田,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与宁静。同时,他的文字又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谈到了许多关于人生的话题。他谈到了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等等,每一个话题都能引发人的共鸣。他对于生死的看法尤为独特,他认为生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他说我们原是从那无中来,自然要到那无中去,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结束,两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完整循环。他谈到了自己的病痛、家庭、朋友等等,这些真实的经历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能够看到他坐在病床上,用笔记录着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光洒在他的身上,给予他爱人的能力。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写作有了更多的启发。史铁生的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力量和智慧。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失去爱。人生这场苦旅,我们被迫启程,而后只能于各自的长路上踽踽独行。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道路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在路上成长。时代变迁,时间更迭,我们虽不知前路如何,不知结局怎样,但还是努力前行。即使身体残缺,即使深陷泥潭,我们的灵魂都是一样地完整坚韧,高贵神秘。史铁生的人生或许跌宕,他也一度失意迷茫,所以他做了一回莽夫,埋怨世界,埋怨母亲,憎恨这个不公的世界。声嘶力竭之后的他,静静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坐着坐着便理解了这个世界,从那个莽夫变成了一个失意的文人,而后拿起他的笔,重新写下这个与他和解的世界。他让迷途的人大胆去走夜路,让自卑的人在爱的路上迎接解放,让空洞的人向内建立生命。他教人镇定得燃烧,平稳的浩荡,他教自己别让肉身蒙蔽了灵魂。当他端坐在桌前,途中潸然泪下也好,微笑也罢,我想无非就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作者:胡宗彩)
发布时间:2024-04-21青春与春天,总那么相像。春天,青春。两个词里都有一个“春”字,青春的年纪里,我们拥有的不正是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些许青涩么?站在青春的尾巴,站在毕业的前夕,我无比珍惜2024的春天,因为在不远的未来,在下一个春天,我们已经为了各自的梦想各奔东西。但是,我想,没有人会忘记青春校园时光里那些难忘的回忆。校园里的花一夜之间迫不及待地绽开之后,我再也忍不住提起笔写春天。那些白的、粉的、黄的,熙熙攘攘连成一片。不经意间,就会有淡淡的香味儿钻进鼻翼。春天的气息是清新而芬芳的。微风吹过,带着新叶的香气和花朵的芬芳,让人心情愉悦。走在春天的道路上,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草地从枯黄中苏醒,绿意渐浓;树木开始长叶,嫩绿的枝条在风中摇曳。这一切都在告诉我,生命在春天里重新启航。青春,又是一年春天,只是对于包括我在内的毕业季学子而言,这迎来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对于数月之后就要正式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在这个美丽而又变幻莫测的季节里,我们怀揣梦想与憧憬,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看着周围的一切都在焕发生机,我也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就像春天里播种的农民,期待着秋天的丰收,我也在这个春天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渴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收获自己的成果。我知道,前方的路或许并不平坦,但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诫我们,春天是一个需要做足准备,蓄势积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都在努力生长,竞相展示自己的生命力。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毕业季的学子们也要时常告诫自己不可在此时懈怠,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在这个春天为离开校园踏足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当然,岂能事事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春天也并非总是阳光明媚。有时候,会有阴雨绵绵的日子,甚至还会有倒春苦寒。就像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让人感到沮丧失落。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春天里的风雨过后,总会有绚丽的彩虹。我们或许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喜欢上了校园这片曾经抱怨了无数次的土地,却还是在最后的这一刻不得不离开。时间真的只是一个纸做的招牌,无声无息地被轻易冲破,当耳边被毕业之类的词语所纷扰的时候就应该懂得,其实它已经离你不远了。伴着和煦的阳光看遍了四年的风景,回忆那些风中很美很甜的语言,被雨水洗刷后变得更有色彩的故事,不禁莞尔一笑,嘴角微微上扬,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行走在青春的深处,默默地邂逅着那一片灯火阑珊。大学四年就像是一部十分有意义但是却没有写完的小说,在我们兴高采烈地写出开端和高潮之后,草草地写完了结局。当时过境迁,青春不再的时候,或许会在深秋某一个傍晚的瞬间回想起过往的五味杂陈。对着大学的这本书一读再读,发现真的是一本太仓促的,来不及撰写结尾的书。面对身边的朋友一个又一个地离开,心情五味杂陈。到了最后离别的终点,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临走时的相互拥抱和告别,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相信着有过去还有未来,过去已经抛在了我们的脚下,可是未来呢?未来的某天,我们也许会坐在酒桌前推杯换盏,老师课堂精彩讲义的留念,大家共同开始交流谱写的明天,一处处精彩的片段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还原。也许在许多年后,我们还能回想起曾经一起走过的校园,还能想起当夕阳落下后我们曾经沉醉过的浪漫相恋,还能记得当时逃避课堂的顽皮岁月。时光就像是一架机器,把走过的年华稀释,整理,留下来的是对青春洗礼的痛快诉说和无限释怀。春天这两个字,原本只是用来区分季节,正因为有了草的发芽、花的盛开才变得美丽。而世界,也是因为有了年轻的生命,有了青春,才有了希望。春天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和勇气。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要相信,在这个春天里,我们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精彩。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我们的篇章吧!(作者:隋宜笑)
发布时间:2024-04-21四月,才是真正的春的诗篇。告别了三月的春寒料峭,四月是温煦、轻柔的。介于万物拔节新绿与人间芳菲尽时,四月拥有的是最灿烂、最令人艳羡的芳泽。四月的天是什么样的?如果说三月的天空是蔚蓝的海,漂浮着的云朵是海鸟掉落的羽翼,那么四月的天便是无尽的旷野,栽种着簇簇洁白柔软的野生棉,肆意生长在天地间。四月的天空,望一眼,你便想飞上云端,一头栽进松软的棉絮中,做一个满是阳光雨露的梦。也许是温度正好,所有生灵都欢腾着,你能听到飞鸟振动翅膀的风声,捕捉到一只座头鲸跃出水面而后落下击起的厚重水幕,触摸大地古老而又年轻的生命律动。是的,四月的入眠总是伴着万籁轻音。四月的花是怎样的呢?再多的形容词都无法尽述其姿。一进校园,道路两旁的树再也不似秋冬那般寥落,当然也不再像初春时那样娇嫩。树树花开,装点着大地,也装点着天空。它们的阵阵芳馨,氤氲着来来往往的人儿,随着风又窜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当然,我最爱的是樱花东路,一条前往食堂的小路,两旁的风景更是别样。你可以看到一旁栽种的迎春花,几片柠檬黄的花瓣,安稳地生长在细枝条上,就如发簪上的雕饰的黄金那般精巧。是的,在春天来临之际,在枯槁的枝条上,它们不惧未知,不畏寒意,勇敢地生长、绽放。它们的生命力是真正自内而外的,前阵的阴绵小雨都未曾将它们尽数打落,它们仍昂扬地悬挂在枝干,摇晃着那束金黄,把天地都涂抹上阳光,连带着行人,都增添了几分欢愉。还有另一旁栽种着的晚樱,与迎春花相辉映,置身于其中的人们仿佛来到了花的盛宴。当然,学院正对门栽种着的粉色玉兰花也令人流连。盛开之时,硕大的花朵就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粉色琉璃杯盏,一阵微风拂过,仿佛能听闻酒杯碰撞清脆的回响。每一片花瓣,都凝着一层淡雅与从容,每一朵花,都散发着沁人的芬芳。玉兰花用她袅袅的身姿收服了一众爱慕者,更用她的芳香滋养了茕茕学子,娓娓道来着知恩善报的良意。四月的人们是怎样的呢?当然,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人们的活力也随之渐长,人类的感官在四月被延长。空中漂浮的杨絮是从天空坠落的云朵,地面交错的影子是一场盛大的皮影戏,晚风是虔诚的使者,递送着思念的音讯,瓷板上淌着融化了的阳光。你看,四月的人们是如此生机,四月的世界是这般灿烂。(作者:袁亚萍)
发布时间:2024-04-21今年北方的“倒春寒”天气多,春天来得有点迟,几次去小区门口的白浪河边寻找春天,总是“失望”而归。谁知,眨眼间,白浪河畔竟已是繁花一片,春意浓浓。我站在河边,白浪河水清澈见底,像刚睡醒的少女,青春婉约,眉眼盈盈。水里的倒影随波摇曳:有云的倒影,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有岸边树的倒影;有蔷薇、迎春的倒影;有横跨白浪河的桥梁的倒影……水波温柔地抚摸着它们,仿佛它们只有在春天才会这样妩媚。河面上,一群野鸭散漫地浮游着,忽而钻入水中,忽而又从两三米外钻出水面,已分不清是不是去年看到的那几只。看着河边的垂柳,柳枝在风中轻摆,一半是淡黄的芽苞,一半是淡黄的嫩叶,清新宜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父母教我背这首诗,带我去看什么叫“细叶谁裁出”。每个人的青春都曾经从早春经过,都曾天真地用小手抚摸着柳叶,用幼稚的思绪想象“二月春风似剪刀”究竟是怎样修剪柳枝的,是像我们剪彩纸那样,将柳枝修剪得婀娜多姿吗?河边的小草顽强地钻出土壤,披着新绿,好奇地探索着这个全新的世界。一场春雨洒落在雾气中的春草上,春草透明得像流光一样,被春雨轻轻打湿。两岸的花争相绽放,梅花、连翘、山茱萸、迎春、玉兰、海棠、樱花、桃花……红色、黄色、紫色、白色……一树树的花朵,有的像夜空中的星星,点点闪烁;有的像火焰一样,熊熊燃烧;有的像白雪,堆积成片;有的像云,群聚在一起。花色鲜艳,花香幽淡,透露出春天的生机勃勃。花树上、花丛中,蜜蜂嗡嗡忙碌,蝴蝶翩翩起舞,它们是否陶醉了呢?是啊,被春风陶醉了,被花蜜灌醉了。徜徉于花海之中,让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花开得如此烂漫,烂漫得叫人心生喜悦、为之惊叹。春风温暖,明媚的阳光洒满白浪河畔,成为鸟儿们的乐园。斑嘴鸭、白琵鹭、戴胜、乌鸫、苍鹭、啄木鸟、喜鹊、燕子……它们在经历了一个冬天后又返回来了,在这里欢快地歌唱、交流,自由自在地飞翔、嬉戏。这生命力最旺盛的使者,给白浪河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趣味。在河边的一处广场上,孩子们脱去冬装,兴高采烈地奔跑着,笑声溢满了空气。他们拿起风筝,娴熟地放飞。风筝在天空中越升越高、越飞越远。在广场的一角,舞者们在“春天交响曲”中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欢快的笑声、舞曲声,使得这个春天变得热闹而喧嚣。白浪河的绿道上,一阵风掠过,带着一团红色的云彩从身边飘过,轻轻地飘到我身边。啊,是“风中的女孩”!她叫小雪,是我白浪河跑团的一个朋友,家也在白浪河畔,她有一个浪漫的微信名,叫“风中的女孩”。几年前,她毕业后去南方打拼,却误入一个非法公司,给亲人和朋友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然后,她消失了,已经几年没有联系。她告诉我,她在南方艰难生活,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在餐厅端盘子,业余时间弹吉他唱歌。这几年,她经历了许多苦难,但终于还清了欠款。她说:“我的‘冬天’过去了,在外面的时候,我总是想起白浪河畔的家乡,想起白浪河的春天,我终于回来了。”透过她的故事,我看到了曾经的她……一棵玉兰树下,邻居赵大爷牵着他老伴的手缓缓走来。老伴在去年因病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在赵大爷的鼓励和照顾下,终于站起来。徜徉于白浪河的春天里,让我们用心记住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个人、每一场遇见。生命的美好就藏在这一场场的遇见中。我们正在倡导建设“更好潍坊”,透过白浪河的春天,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这座城市更加引人入胜的明天。(作者:任祥国)
发布时间:2024-04-14回老家,总要去看看老屋。离开老家已经许多年了,但是老屋的影子总会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候在心里闪现出来,比如读到了和老家有关的文字,比如听人说起老家的事情。有时候,陪母亲聊天,自然也会说起一些过往,那些人、那些事,或多或少也会和老屋关联起来。老屋现在已经不再属于我们。多年前,爷爷奶奶搬到了城里,老屋就转给了村里的其他人家。听父亲说起转让的事情,心里还有一些小小的失落。我在老屋住的日子并不多。十三岁那年,随父亲出来上学,平时只在周末或是节假日回去,与老屋就在一天天消逝的日子里渐行渐远。再后来,全家都搬了出来,老屋就成了很久才回去的一个地方了。但是,老屋的样子,却是很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老屋在村子的中间,三间正房,青石打底,半截砖墙,上面是土夯的墙,外层抹上白灰,屋顶用麦秸铺,下面压了几行红瓦。院子不大,东边的厢房连着猪圈,二间南屋连着过道,正对过道是一堵一人多高的影壁墙,墙下有一棵梨树,胳膊那么粗。西墙边有一盘石磨,平时用的多,磨道里走得平平的,磨道边的墙角处,有一个很大的水瓮,边上青砖垒了半人高的台子,平时放一些水盆之类的东西。三间正屋,爷爷奶奶住东屋,母亲带着我们几个住西屋,中间是堂屋。堂屋里东西两边支了锅灶,和两边屋子里的炕通着。母亲做饭时,拉的风箱“咕嗒咕嗒”地响,灶下的火苗呼啦啦地往外窜,屋顶上的烟囱里便冒出一阵阵或浓或淡的烟。没有风的日子里,那烟会一直长得很高,然后才慢慢地飘散开来,空气里弥漫的是玉米秸或是青草的焦糊味道。冬天的时候,炕烧得热乎乎的,被窝里也暖极了,夜里做的梦也热乎乎的。母亲坐在玉米皮编的蒲团上,灶里的火映着她的脸。每次玩够了从外面回来,母亲总会说,再等一会儿,饭就好了。有时,就蹲在灶前,帮母亲往里面添柴火,或是帮母亲拉风箱,母亲就会腾出手来,揭开锅盖看看菜好了没有,锅上贴的玉米面饼子熟了没有。现在想起来,情景如在眼前。在外边吃饭,有农家炖菜贴饼子,仍然还是喜欢,虽然不再是以前的味道,但是那些熟悉的景象总让人想起旧日的温暖。院子里的石磨,秋冬时用得多。新鲜的高粱、玉米磨成糊,母亲摊成煎饼。家里人多,过不了几天就会磨一次。每次,母亲都是早早起床,把提前泡好的粮食用瓦盆装了,放到磨顶上,磨底放好接糊糊的桶,再把磨棍放好,然后才叫醒我们。小孩子觉多,几次都叫不醒,当我们迷迷糊糊地出来时,母亲自己推着磨,磨了好多些了。那些红的黄的糊糊,在清水的冲洗中从磨道里流下来,一股甜甜的清香味道在淡淡的晨光里弥漫着。磨道里的时光似乎很慢,那时总想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天上的星星渐渐隐去了,东边开始有了浅浅的红,小鸡已经在墙跟东刨刨西刨刨地找吃的,新的一天就这样转着转着来了。许多年后,回到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的老屋,心里竟有一些怯怯的感觉。石磨已经没有了,只有一扇磨盘靠在墙角,上面落满了灰尘,那些深深浅浅的沟槽还在,岁月的痕迹仍然清晰。我似乎又回到了旧时的日子,可又缥缈得无法抓住。而今,母亲已经满头白发,我们也不再是当初那些揉着惺忪睡眼推磨的少年。有时候想,如果可以,我们宁愿倒推着磨盘,重新回到旧日的时光里去,看母亲一张一张地烙着香甜的煎饼。有时,在家里陪母亲闲聊,说起这些,母亲似乎要想好久,然后说,不记得了。过道连了大门,很宽敞。秋天收了高粱,爷爷用收拾好的高粱穗子绑笤帚,奶奶用选出来的玉米皮编蒲团。爷爷腰上系了绳子,脚上蹬着拨子,有时还要用牙咬着线头,手里拿着笤帚苗,浑身用劲,那架势就像是上阵打仗的将军。奶奶把玉米皮一张一张地抻好,摞成摞,放在腿下压着,然后再抽出来,一股一股地拧在一起,像给小姑娘编辫子似的。奶奶编得很轻很柔,有时候嘴里还会哼一些没有词的小调。爷爷绑好的笤帚一个一个地立在墙跟,奶奶编好的蒲团一个一个摞着,也放在墙边。秋日的阳光淡淡的,撒在门口,便有了一些深深浅浅的影子。我去过一些农家乐的地方,展室里见过笤帚、蒲团,也见过一些其它工艺品,看它们冷冷清清地躲在一角,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老屋的外边,是一个不大的菜园,篱笆围成墙,边上长了几棵高大的槐树。爷爷把菜畦整理得整整齐齐的,菠菜、韭菜、豆角、黄瓜、西红柿,什么都有。园里有一口井,井口边铺了青石板,时间久了,石板磨得光滑。爷爷打了水,倒在井边的水沟里,水便顺了沟缓缓地流到菜畦里。我们的乐趣是从瓜蔓上摘下刚刚长大的黄瓜,或是翻着找刚刚红了的西红柿,或是从井边的马兰草中摘下一朵花,放在嘴里吹些不成调的曲子。有时,我会去墙跟抓那些懒得出洞的“叮当”。叮当长得像蜘蛛,窝很难找,它用丝混合了泥土做成一个精致的盖,盖在洞口上,与土一个颜色,很难识别,它平时都待在洞里,很少出来。老家里有一句俗话,说人懒得和叮当似的,就说的它。找到了洞口,用长长的狗尾巴草伸进去,可以把它钓出来,然后拿小棍戳着它们跑,不叫它偷懒。后来读鲁迅写的《百草园》,自觉我们的乐趣并不比他少。日子平常而又琐碎,如一条缓缓流动的河。老屋老了,老屋里的人也走了,爷爷、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老槐树没有了,当年的菜园上盖了新的房子,我们也一个一个地离开了老家。那些旧时的情形,成了文字里的记忆,或是言语间偶尔提及的一缕淡淡的愁绪。最近一次看到老屋,还是清明节回老家上坟的时候。从坟地里回村,路上遇见的人大多已经不认识,这让我心里的惆怅又增加了几分,我已经是一个老家的陌生人了,心心念念的老家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那些熟悉的东西散失在日深日久的时光里。有时候甚至想,许多年后,自己是否还能回到这片土地上来,果真能够,也当是了了最后一桩心愿,生命的环从起处起又到起处终。这样想,未免有些伤感。日子总在向前,老屋老了,但老屋的周围有更多的新房子盖了起来,老屋不再是当年那个我们容身的地方,它成了一个符号,一种寄托,一份时时都在的嘱咐。想起它,心里就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管走到哪里,心里都是温暖的。(作者:孙树楠)
发布时间:2024-04-14每当玉兰绽放,燕子搭窝的时候,春风就止不住地沸腾。人们度过漫长的冬天,终于脱下厚重的棉衣,也卸下上一年的懒散,开启新一年的生活。追随着孩子们肆意奔跑的身影,道路两旁琳琅满目的风筝铺子映入眼帘。回忆追溯到十几年前年的春天。那日阳光暖融,拨动着我童真的心,在春风的撩拨下,我终究没能禁受得住诱惑,缠着妈妈入手了一只小小的风筝。塑料的小棍支撑着它小巧的身躯,穿着粉衣的黑羽燕子灵动可爱。虽然风筝有些小,但对当时的我刚好。我一拿到风筝,便顾不上妈妈的束缚,匆忙跑向广场,伸手将风筝抛向天空。我满心期待、目不转睛,却看到它腾空后“啪”一声掉在了地上。失望与迷茫瞬间爬上了我的双眼。我抓起它又抛,它又落,我又抛,它还落……风甚至戏谑地把它拖在地上摩擦,我赶忙去追,累得气喘吁吁。风里传来妈妈的笑声,她捡起地上的风筝走向我,说:“你要好好待它,它才好好待你。放风筝是有技巧的。”妈妈扯长手中的线,拿着风筝迎风跑去。她的裙子随风摆动,风筝被吹皱了身子,沙沙作响。也许感到是时候了,她的手一放一滑,又赶忙拽住风筝后面的线,边倒退着奔跑,边一点一点地松掉手中的长线。她的嘴角在风中扬起,那风筝在风中摇曳着,慢慢、慢慢地飞上了天。我奔向妈妈,跳着抢她手中的线,嘴里嘟囔着:“妈妈,给我玩会儿。妈妈,给我玩会儿。”她笑着看我一蹦一跳地去抢她手中的线,却故意举得高高的向后退去。这一退,让那风筝在天上颤抖起来,与周围的风筝缠绕交织。妈妈见状,使劲扽了扽手中的线,可那小小的风筝怎么争得过其它结实健壮的风筝呢?我仿佛听见身边的线发出了一阵痛苦的呻吟,终于坚持不住,随风而去了。树上的玉兰花随风摇曳,妈妈嘴里说着什么。记忆中妈妈的面庞渐渐老去,风中舞动的长裙变成臃肿的裤子,曾经浓密的长发如今稀疏地盘在头上。当风筝再次随着春风舞蹈,她不再迎风奔跑,而是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看着我———看我抬头望着风筝,似乎过去与现在的两个身影逐渐重叠。我望着风筝飞上天空,又回头看看她。风筝依然在天上飞着,她依然微笑着,树上的玉兰花散落在地上、椅子上、她的身上。我在不远处大声唤她,她向我缓缓走来,我将手中的线递给她,如过去的她一样笑了,说:“妈,你玩儿,这根风筝线永远不会断。”妈妈的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诉说着什么。书中常写到:“人生就像天上的风筝,逃不过命运的绳索。”现在想想,妈妈也曾是羞怯美丽的少女,只不过经过种种琐事的浸染,曾经雪白的布变了颜色,又拭去了太多生活的泪与汗,如今布满痕迹。她就像这天上的风筝,或许也想过飞翔,也想过随风飘荡,也想过自由自在,却终被世俗、岁月和我牵绊。既然其中的太多已经无法改变,那么我愿做一根坚韧的线,让她永久地飞翔。有线,风筝才不怕高空,才飞得持久。(作者:孙淑洁)
发布时间:2024-04-14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