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化长廊

邂逅一场《文化苦旅》的雨

发布时间:2024-03-29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伊始留下了这句话。近两百年过去,科技与信息充斥了现代生活,速度、效率与利益编织成无形的巨网,我企图在这巨网中喘息。因缘际会,我在书摊上得到一本名为《文化苦旅》的书。无课之时,我便趁着难得的空暇翻看,终是赶上了这场熠熠生辉的旅程。

《文化苦旅》并不是趣味横生的小说,而是我初看便觉得枯燥无味的散文集。好在我没有急于丢弃,待我深入细看,一个空旷盛大的文化世界向我敞开大门。“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一直苦苦期盼的自身健全?”这是余秋雨先生写下这些文字的原因。精神被现实束缚,身体被规则裹挟,他毅然选择了出走。借用外地讲学的机会,他踏上华夏的热土,去往圣贤的所处。在一个个旅舍里,先生记录了每一寸他走过的土地,每一段他经历的故事。由此,《文化苦旅》渐渐成集。

在这本书里,一场桃源般的邂逅不期而至,我终得以洗去世俗尘埃。先生用他清新隽永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文化美景,既有神州之地,亦有世界大观。那些上个世纪的散文穿透了光阴,其影响依然不可磨灭。我将周身的时空回溯到纯真的年代,与先生一同远行。从荒漠戈壁到江南水乡,从内陆腹地到西部边陲,从中华大地到大洋彼岸,徜徉于每一段奇妙之旅。他将自己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尽数浓缩于笔下,我轻轻翻过的每一页,都是一段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展开与落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读《文化苦旅》才真正了解了《赤壁赋》中的这段话。我们无法永存于世,却可观天地万象。人类以智慧释然自我的渺小,坦然接受世界的浩渺。即使“渺沧海之一粟”,亦可“物与我皆无尽也”。《文化苦旅》却如细雨蒙蒙,无声无息地润泽了我近乎干涸的精神之地。

三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在灯光下伏案书写,三十多年后,我作为晚辈在灯光下仔细拜读。蜗居宿舍一隅,却可在先生的文字中游历山河大川,感受文化润济。它们随着血脉的传递,历经沧海桑田,风霜雨雪,依然存在于民族的魂灵深处,沉淀出千古的从容。“时间和文字在一个老庭院里厮磨,这就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先生以此作序结,回答了文化传承的秘密。五千年厚重的文化,丰盈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只名家的诗词歌赋,还有先人的追寻与自省。在长久的时间里,那些遗留之物萦绕在每个人的心间,促使他们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中国人的文化苦旅绵延不绝,穿越瞬息与永恒,越过山川与江河,在血脉里延续,在灵魂里流转,生生不息。

作者:王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