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影衣香人如醉,笙歌围住一团春”用来形容我们青岛胶州的秧歌最合适不过了。世人多见过东北大秧歌的风风火火,却少有与我胶州秧歌的扇影衣香谋面,世人多盛赞陕西民歌的抑扬顿挫,却未曾听闻我们胶州秧歌的笙歌围春。胶州之小城,渺如一粟,秧歌之传,隐涩于江湖,而又代代相承。胶州秧歌,不愿落俗,独树一帜。我们不是说“跳”秧歌,而是讲“扭”秧歌。胶州秧歌不是两三成伍就匆匆登台求个喝彩,她是苛刻的,细腻的。严格讲求“三弯九动十八态”,头、肩、胸、胯、腿、膝、脚、大臂、每个部位都跟随着节拍去舞,尽显山东佳人的柔美的曲线。身姿扭起来袅袅娜娜的,就像喝了满缸醇香的女儿红。推扇撇扇,拂过红润的面庞,脚尖生花,走着小小十字步,前仰后合间,一颦一笑里,留下的是魅人的倩影衣香,娓娓地向台下的观众讲述胶州小城的浪漫故事。 胶州秧歌,不愿离土,扎根深泥。她是扭断腰、是三道弯,是百姓的秧歌,更是生活的秧歌。扭出了千百年来我们对于土地的热爱,扭出了我们对农耕文化的传承,扭出了我们对淳朴生活的热忱。“一扭一拧”,强调肢体的“扭”“拧”,这种动作之美,尽现胶州人民对待困难的不屈,对待新挑战的激情。纵观胶州秧歌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其产生于民间地头,在漫漫时光里发酵出独特艺术气质。在我们胶州,无论身着华丽或是褴褛,无论是脸蛋红红的小姑娘,还是两鬓斑白的老奶奶,一说“来扭个秧歌吧”,身姿就变得轻盈,不自觉律动起来,令人迷醉。“霓裳羽衣红袖扇,折腰摆柳醉人眼”。胶州秧歌是胶州百姓的舞,也舞出了胶州百姓。 现在,胶州秧歌经历全国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胶州成为中国秧歌节的永久驻地。社区也设立秧歌专业课,教学严格,一步一步走向专业化。“九腔十八调,一戏一换调”,村民们对于秧歌的热爱和学习不减,少年们传承统文化的责任更是自觉。有人说,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我庆幸着,扇影衣香仍醉着胶州,笙歌迎来的是秧歌春。 (作者:冯睿)
发布时间:2022-09-06今年这个夏天,格外的长,格外闷热。几位文友约坐一起,却没有谈文学,没有聊手头的码字活儿,没有侃心里的谱气,但说今夏,除了闷热,已缺少了小时候夏天的味道。过去的夏天,啥味道?七嘴八舌过后,把大家小时候印象里夏天的味道一梳理,在今天几乎都是稀罕的玩意儿。一吃冰棍儿。那时,五分钱能买两根冰棍儿,也可拿一个鸡蛋换两根。卖冰棍儿的,用自行车后座驮着个白漆木箱子,打开盖儿,再掀开里边的小棉被儿,就露出了摆列齐整的冰棍儿,似乎还冒着热气。那时心里也奇怪,热乎乎的小被子,不把那冰棍儿焐化了?冰棍儿都是白水加白糖(其实是糖精)冷冻成的,还有橘子皮色的,都是又凉又甜。咖啡色的是豆沙冰棍儿,五分钱一根,吃不起。吃冰棍儿的美事,往往是干活得到的犒劳。冰棍儿到了手,就迫不及待大口吞咽起来。可嘎嘣没几声,嘴巴就冰得麻木了,说话都不很嘹亮。吃了一根,痛快,还想再来一根。嘴里咂吧着那残留甜味的冰糕棍儿,眼却巴望着那远去的冰糕箱子,心里暗想,啥时候俺也去卖冰棍儿,一次把自己管个够!灌井拔凉水。冰棍儿管不够,井拔凉水也能解馋。玉米小苗时,可用耩子上化肥。一旦长得齐腰高了,耩子用不上,就得人工。前边的大人用镢刨坑,后边孩子负责撒化肥,随即脚踢土埋上。上颗粒的尿素还好,倘若上的是粉状碳酸氢铵,就被那冲鼻子的氨气呛得直流泪。天上骄阳似火,地里汗流满面,分不清是汗水,还是呛出来的泪水。最难熬的,还不是上化肥,是钻进一人高的玉米地里拔草。排排站立的玉米,高扬着白白的玉米花儿,把个地里遮掩得密不透风。地里的荒草却不嫌热,尤其是雨后,借着热乎劲儿,跟玉米秸子一起疯长,几乎要高过玉米下套种的大豆。这就需要进地除草,这都是妇女儿童们的活儿。不能用镰刀割草,留下的草根还会复长,必须连根拔除。蚊帐草、野人青、牛筋草、马唐草等荒草野菜,拔了堆成堆,再用绳子捆起来,背到地头上。钻出玉米地来,人人都热得红脸膛,脖子上、胳膊上,让玉米锋利的叶子割了道道细密的小口子,浸了汗水,就像洒进了盐水,生疼生疼的,赶忙撩起褂子擦汗,再搬起盛满井水的塑料桶,咕咚咕咚就是一顿猛喝,这可是来地里之前,从村口的老井里现打上来的井拔凉水,一顿下肚,解渴又解汗,这岂是几支冰棍儿能抵顶的。喝自造汽水儿。小时候,哪有汽水的影子?可乐、红牛,那时候连它们爷爷的爷爷也还没出生呢。看着电影上的城市人喝汽水,那个羡慕嫉妒啊!但农村孩子有的是办法,就自己造汽水。打开锁着的橱柜,偷点老人珍藏的白糖,装酒瓶子里,灌上瓮里的井水,拿筷子搅拌匀了,一尝,有甜味,却没有汽。有个小伙伴灵机一动,回家拿了半包母亲发面用的苏打粉,拌进糖水瓶里,这下造出了有汽有味道的“汽水”,大呼过瘾。没承想,三个喝了自造汽水的小伙伴,晚上腹胀加呕吐,大人忙送孩子去大队合作医疗室“抢救”。听说是喝了自制的苏打糖水,赤脚医生笑得直跺脚:拿发面用的苏打粉去发肚子,肚子哪会受得了!后来,有“汽”的汽水不敢喝了,就拿捣进了西红柿、熟桃子、西瓜瓤拌凉水的“汽水”来解馋过瘾。其实,这个自造“果汁”更绿色环保,估计小伙伴的这个创意,启发了后来的汇源、农夫果园、六个核桃等果汁行业开发商们的思路,是不是该向果汁企业申请发明奖励呢?(作者:王乐成)
发布时间:2022-09-06—1981级昌师中文系男生日记 2017年4月,我在提前退休前后,静下心来回顾盘点前半生,打开尘封三十多年的老日记,忽然发现这些稚嫩拙劣、生动鲜活的文字所蕴藏的价值,这是一部年轻人的个人奋斗史、精神发育史,也是20世纪80年代(1982-1990年)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弥足珍贵,于是不计烦琐和辛劳,从头再来,逐字输入电脑,断断续续,历经五载,终于2022年4月疫情防控期间整理完毕,计有24册、44万字之多。现将1982-1983年在昌潍师专读书时的日记公之于世(遗憾的是1983年春天奶奶去世、五莲实习等大事因忙碌未予记载),以作为对八十年代的永恒纪念。1982年4月22日 星期四 晴 新来了一位鲁老师,大学刚毕业,接替马老师写作课的教学任务。看样子,他三十多岁,方方的胖脸,皮肤微黑,一对很有光彩的眼睛,肩膀宽宽的,很像一个膀阔腰圆的青年农民,说起话来很快,大概是初次讲课精神紧张吧,讲课就像背书一样,嗓子有点沙哑。1982年4月23日星期五,晴天,热 今天第一次上书法课。授课老师很有意思。他说话慢悠悠,总带一个“唉”字,现在又说开了:“唉……讲的是……这个……唉……书法”。他长方脸,说话总是眉头一皱一皱的,波纹依稀可辨,数不胜数。大约五十多岁,看起来很健康。高高的个子,头发还黑黑的,秀长的寿眉。他戴着一副金边的绣有花纹的老花镜。听口音,像我们的老乡潍县人。起初我在阅读小说《李有才板话》,后来不知不觉就被他的讲课吸引了。课堂里,时常发出笑声,洋溢着和谐、欢乐的气氛。他说话很细致,如要求买毛笔吧,他就列举了各种毛笔,嘱咐大家千万不要买一角钱两支,或两三角钱的毛笔,笔尖松软了,练不出字来。他的口气、表情,就像一位年老的长者,对一个准备上路的未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千叮咛万嘱咐。我从李老师这位长者身上,得到了新的乐趣。1982年4月25日星期日 由于下周“五一”要放三天假,所以把下周星期五的课提到星期日。今天上午,由山师大讲师夏之放同志做美学讲座。夏老师,一派学者的潇洒风度,头发向上梳着,直直的,像一些青草,又浓又厚,稍微向后撇一点,团团的脸,讲课时不自觉地就挑动一下眼镜。他的报告很生动,旁征博引,分析问题精辟透彻,深入浅出,并且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一口漂亮的北京话。 他先由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引起,根据《讲话》中的生活美和艺术美展开了分析,他提出:什么是美?生活美和艺术美是什么意思?他指出,美是困难的,但是可以认识的。在目前世界美学界中对美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定义。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审美关系。他说,中国很早就对美有了认识,有人认为羊大为美,因为羊肥大,对人有益处,可以吃,所以美;还有人认为美是人头上插角毛。总之,对美已有认识。美是困难的。一个事物,如老虎,当它在森林里,并且吃人的时候,它是凶恶的,但它被关在公园的笼子里供人欣赏,它是美的,因为它对人有益处。文学或其他艺术都要求真善美的统一,真,是不假,使人可信的;善,对人有益的就是善;美就是真与善的统一。他认为,美有以下特征:一是形象性;二是可愉悦性或者是感染性;三是客观社会性;四是积极性。这次讲座,使同学们对于美学有了初步了解,特别对于帮助我们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意义重大。(作者简介:王广祥,昌潍师专1981级中文专业校友,原山东国宗律师事务所律师,著有诗文集《爱的火苗》。)
发布时间:2022-09-06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你选择艰苦和孤寂,以绝对忠诚和苦涩的汗水,编织一个彩色的梦。军号声声,是你梦的经线;摸爬滚打,是你梦的纬线;军装的翠绿,是你梦的底色;祖国的版图,是你梦的调色板。你的梦里,有南国椰林婆娑,你的梦里,有北国皑皑白雪,你的梦里,有长江黄河涛声,你的梦里,有万里长城巍峨!你的梦里,有战马嘶叫战车轰鸣……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你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采集着梦的颜色;你像一只勤劳勇敢的蜜蜂,酿造着梦的芬芳。你把花的颜色和清香揉在一起,织进你的梦。于是,你的梦有了五彩缤纷的颜色和怡人的甘甜,这个彩色的梦里,印记着你的芳华人生…… (作者:刘洪范)
发布时间:2022-09-06“我多想回到那个夏天,蝉鸣在田边吹过眼睫,贪恋夏夜星空你的侧脸……”整理笔记时耳机里突然想起这首歌,不禁让我心中一紧,停笔愣神,好像过了很久才发现,一年复一年,匆匆又夏天。独有的蝉鸣,温柔的晚风,傍晚的晚霞,解暑的西瓜,冒泡的可乐,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属于热烈而又浪漫的夏天,好像在我的记忆里,夏天除了热,什么都好。八岁的夏天,是童年,是无忧无虑,是天真烂漫,是多姿多彩。八岁时候的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就是夏天。那时候作文题目若是有关四季的,自己总是会用现在看来非常稚嫩的手笔去描写夏天。小学离家很近,每到中午就期待妈妈来接我回家睡午觉,坐在妈妈电动车后座上,满脑子都会猜爸爸今天中午下班会给我带什么好吃的呢,是冰冰凉凉的大西瓜,酸酸甜甜的桃子,还是小巧玲珑的樱桃。在回家的路上也总会遇到卖雪糕冰棍的奶奶,每次都会“央求”妈妈给我买一支雪糕,妈妈总是嘴上说着“太凉了,吃了会闹肚子”手上却已经掏钱买雪糕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早日实现雪糕自由,吃遍所有类型的雪糕和冰棍。小时候家里还没有按空调,那时候却并不觉得热。一放学回家就赶紧打开电视少儿频道开始看动画片,火急火燎的吃完晚饭,就迫不及待地往大街上蹿。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在大街上吵吵嚷嚷地商量着要玩那个游戏,女孩子总是喜欢玩跳皮筋、跳房子、过家家;男孩子却总是想玩丢沙包、木头人、抓小偷,每到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就拿出“剪子包袱锤”这个最好用的工具,结果总是男孩子们愿赌服输陪我们玩跳皮筋。等到傍晚,大人们收拾完家里的一切,也会走到街上,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聊着家常。等夜色降临,老人拿着扇子在手里要来摇来摇去,小孩子们在街上肆意奔跑玩闹。夏天的晚风好像吹走了一切烦恼,时间或许过的也很慢,那时候最大的烦恼或许是天黑的为什么那么快,为什么明天还要早起去上学。十八岁的夏天,是青春,是风华正茂,是不甘遗憾,是无限憧憬。十七八岁的夏天,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同一件事——高考。十八岁的夏天,每个老师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生怕我们听不懂任何一个题,一下课就睡到一大片,明明只有十分钟却能睡个好觉甚至还能做个梦;中午午休的地方也从床变成了课桌;一到晚自习下课,班主任总是给我们灌输心灵鸡汤,加油鼓劲。每天面对的都是堆积如山的试卷,好像把自己淹没在题海之中;头顶的风扇总是吱嘎吱嘎转着,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每个人神经紧绷却又不敢丝毫懈怠。在那个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傍晚和同学迎着晚风去操场走两圈,一起诉说压力,憧憬以后的大学生活,一起看铺满天的晚霞,然后去餐厅买自己最喜欢的卷饼吃着回教室继续做题。高三的夏天好像被加速一般,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真正要踏进高考考场的日子,那几天,好像全世界都在为我们服务,无偿接送考生的公交车、出租车,在学校门口等待的老师、家长。考完地理的哪一个下午,没有想象中的大喊大叫,更多的是一种平静和茫然,坐车和同学们说说笑笑回到学校,和妈妈收拾完行李就回家了,好像还没和很多人好好的道别,好像和很多人见了最后一面最后。漫长的暑假来临,悬着的心却始终放不下,终于等到查成绩那一天,不是小时候想象中自己考个理想成绩的欢呼雀跃,而是发挥失常之后的失意与无奈。就这样,高考成了我十八岁闭区间上遗憾的最大值。八岁的我可能会大哭大闹,但十八岁的我知道路要往前走,人要向前看。就这样,重整旗鼓,报考志愿,在八月拿到录取通知书,九月准时开启自己的大学生生活,来到一个崭新的地方,遇到很多新的人,经历更多陌生的事,开始自己全新的一段路程。夏天,是好多事情的结束,也是好多事情的开始,和很多人在夏天遇见,最终又走向各自的夏天。夏天总是热烈而又匆匆地掠过,总是想把夏天的句子写得长一点,把关于美好的日子过得慢一点。悠悠岁月短,但惜夏日长。 (作者:陈珊珊)
发布时间:2022-09-06最美人间五月天,红霞绿树水中仙。此时的白浪河北辰湿地公园旭日东升。光芒如三岁孩童的手,柔和、饱满,如千丝万缕米色绒线,穿过高大白杨树梢时,扯出一串串彩色光环。北辰之新,仿佛经过滤镜。十几处拱桥,远远望去,如一片片沾水的月牙儿,散落在广阔平台。木板上新刷过的油漆,反射着清晰的金色轮廓。缀着绿耳朵的柳枝垂到桥栏上,拂来荡去,晃动它柔韧的腰肢,也晃晕了一池春水。柳树被黑色大理石板,一尊尊固定,仿佛穿着铠甲的卫士,就那么肃静、素洁地站着。树冠散发着它对翠绿颜色的诠释,就如画家干净、纯正的几笔。北辰之秀,游人荡漾开怀。经过一上午的暴晒,一过午后,每根柳条白色的柔毛,会在春风荡漾里,宛如一个个天使,拽着一枚枚降落伞飘落下来,沸沸扬扬,整个平台就成了情景剧的舞台。眼前的梦还在继续,湖水边,有女孩着长裙,披一头及腰的长发,手牵着手和恋人缓缓走过身边,映照得河畔大朵大朵黄色鸢尾花分外明艳。北辰之雅,尽在举手投足之间。惊蛰过后,一切声音都响了起来。这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入耳悦心。青蛙们的骚动不安,隔塘对歌,潜在黄色芦苇荡中,做着晚春里的爱情故事。几只野鸭,粗声粗气地鸣叫着,从我头顶划过。极目远望,宽阔湖面上一只只白鹭在上下翩飞着,它们舒展着狭长白色衣裙,优雅地、缓缓地,在空中滑翔。那么灵动,那么无我,和这个生机勃发的春天浑然一体。北辰之幽,聚引百鸟乐园。“滴水,滴水……”,滴水鸟有节奏叫音尤为清脆悦耳。我喜欢的不光是他的声音,还有它好听的名字:知归鸟。听到它的声音,就代表着春天,希望,色彩……它的一声声啼叫,告知人们在一年的春天不能懈怠。在这个季节,这个地方,很少见到麻雀,它们太细小,太卑微,以至于被春天雪藏了。这绿洲,是灰喜鹊、白喜鹊的专属地,叽叽喳喳,聒噪而自以为是地做了这方领地的主人。当然,还有不少鸟类,如一些精巧的小鸟,像蜂鸟等,也在柳树梢上窜来窜去,鬼精得很。我和妻子一起坐船离开湖边的平台,穿过绿色廊道,北行百米,不远复折回,去往河道蜿蜒处牵出的另一平台处赏景。几百平方的地方,红色方砖砌就花墙,一株古槐,历经三代砍伐雷击,千年依然茁壮。寻不到它们的主干,似乎树桩藏于地下,只把一头粗硕的发枝甩了出来。还有一棵,蓬勃虬枝被千条万条红丝绳给扎了小辫子,这便是著名的龙爪树了。北侧的村子,名曰龙爪树村。高德地图一搜,会出现龙爪树古碑。如今,这碑还安立在树旁,大清年代设立。碑身虽不完整,但字迹依稀可辨,大致推演出龙爪树的来历。上面楷书题记:龙之为灵,昭昭也。槐也,何以龙爪?名槐不□,□□□。唐太宗征高丽,经此。呼曰:龙爪!……枯而茂干之盘者,犹龙枝之屈者,如爪也……嘉庆八年五月十七日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大军返回过白浪河。忽降大雨,龙袍湿身。待桥架好,到达西岸,遂将龙袍摘下,抛到堤岸下一株曲屈之树晾晒。顺十里长堤逡巡,见绿树葱郁,白水汹涌,直达北海,两岸良田沃野,钟灵毓秀。深为这一切皆为白龙造势,此地福佑也。回望晾晒之龙袍,在午后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突悟,这株槐树即白龙探出的其中一爪,大呼龙爪现也!惹万千将士一齐膜拜,见真龙也。当地人现仍将此树视为文化图腾,逢一十五,不远百里,驾车回乡祈福祭奉。在白浪河上有三座桥横跨东西,一座弯若山状,一座平如席叶,另一座则狭长似柳月。步行过柳月桥,许远听到水流轰鸣,低头看时水花四溅,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堰拦水坝也。有穿着运动服的早练者,将长腿搭在桥栏上,身子弯成了柔美的弓。春天的北辰最美,友人信息曰:今春疫情居家隔离,错过了一场烂漫樱花。我回:错过一场伤心雨,还你十里黄金地。并附词一首,极力撺掇他来赴约。三月樱花缀成雪,飘风成魂清明节。五月花事空巷聚,错过花缘又一年。白狼劫期却恨短,遐逸白河浪浮夸。瑶池王母探云首,发髻钗金离玉手。点金跌落万层花,叠叠摇摇北丘上。最是此恨天未见,哪堪五帝白愧有。东坡过潍拜龙爪,软泥一抔寄衷妻。易安寻夫河不前,东去青城黄花拦。白郎抖擞黄金甲,驾使电雷归天元。莫道梧桐兼细雨,潍州六月花不现。白浪河浩浩汤汤,蜿蜒旖旎,发端南部山区打擂山,孕育鸢都湖,过奎文门,经北辰湿地,钻渤海之眼,到达北冥。是潍坊人母亲河,也是白龙造势之脉。然想,现今俄乌战争仍在持续,身边疫情仍在肆虐,面对眼前蓬勃盛景,置身人间佳境,各种烦扰心境怎可按得住?苏子有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知,天下之忧自有忧者承之,眼下磅礴内力正是吾用功时,只待朝夕,奋者无憾。(作者:王欣明)
发布时间:2022-05-20早六时,走出院落,绯红的朝阳如新娘娇羞的面颜,在胡同的巷口俏皮闪现。院门前法桐树上,小公园新栽的樱花树上,叽喳着跳来跳去的麻雀,这亲民鸟儿起得好早。“咕咕———嘟”“咕咕———嘟”,远处回响着斑鸠的呼唤。“zheng,zheng”,这清脆的金属音,是乌眉(黑鸫)发出的叫声。果然,这曾飞翔在城北鸟地高处的黑衣闪电,此时正蹲伏在洗浴城西侧的槐树枝桠上。一袭黑衣,金黄的喙,始终警惕中乌溜着的眼睛,这是黑鸫鸟的标配。大前年,在城北东鲍庄观鸟地,倚在矮墙上学鸟叫的我,差点被三只俯冲到头顶的黑鸫啄了。都说马尾勺(黑卷尾鸟)是鸟中的战斗机,不曾想,黑鸫是鸟群里的强击机。“呀———呀———”,这不很圆润的黄鹂鸣,近乎有些羞怯,的确是从西北角小公园柳树上传来,城区难见“金皇后”的影子,却颤悠着两只黑鸫。一叫,柳枝一颤,再叫,再颤,嚯,这黑鸫在练唱功呢。一向总认为,黑鸫只会发出金属的声音,不曾想还会别唱,真是小瞧了它。后来听说,这乌鸫能学十多种鸟鸣,俗名“百舌子”,真实不虚!“嘟、嘟、嘟……”一阵敲梆子声传来,那快速的弹奏,绝非人类所能企及———这是啄木鸟在给老柳树叩诊呢。这披了黑衣,戴着红兜肚的树医生,飞翔起来像一起一伏的织布梭子,叫起来,却是“啾,啾”的急促。后来,在我老家南湖,还发现一袭黄袍的啄木鸟,身材大于着黑衣者,叫声倒没差别。“喳,喳,喳”,身穿黑色燕尾服,内套白衬衫的花喜鹊,是城边树林鸟类的领袖。初冬时节,就开始叼着树枝架屋筑巢。春风一吹,一个个圆似句号,长似逗号,又似冒号的巢窝,精巧地筑上树杈,垒上高耸的高压线杆,甚至筑上触摸云端的手机信号塔。朝阳下,这穿戴燕尾服的喜鹊,一低首,一翘尾,“喳,喳”,悠闲而又自在,只差叼上一袋烟锅了。“喳喳喳”,这连续的欢叫,是在呼朋唤友,不一会儿就有鹊群出现。过去,我老家的楸树上,高大的杨树上,都筑着喜鹊的黑巢。巢有多大?据说,拆下来能装满一柴篓。每逢早上喜鹊叫成片,年迈的奶奶总是眯着花眼,打眼罩瞧着树梢说,“野巧(喜鹊)叫,喜事到,又快来喜事了。”我就追着奶奶问,来啥喜事?奶奶从鸡窝里拾出热乎乎的鸡蛋,“你瞧瞧,老母鸡下蛋,这不就是?”奶奶眼睛喜成一道缝,我却很是失望。喜鹊叫,老母鸡就下蛋,下蛋也是攒着去大队代销处换油换盐,俺们兄弟都捞不着吃煮鸡蛋。所以,小时候对“喜鹊叫,喜事到”没啥好印象,倒记住了“野巧(喜鹊)喳喳,黑夜拉下”的俚语。走到城北龙泉露天市场北首,忽然飞起来两只头戴花翎的戴胜鸟。我追过去,戴胜似乎胆怯,躲进了林子深处。这鸟儿曾在宿舍楼门口啄食,不很怕人的,从没听它哼过啥曲调。“噗噗噗”,直到在西山樱花谷,见到五六只戴胜山崖上嬉闹,才分辨出这戴胜单调而又朴拙的啼鸣。据看山的老者介绍,这戴胜的窝筑在石缝里,一旦受到攻击,就会发散出一种奇特的臭味。“唧,唧”,龙泉路旁树林里,蹦跳着嘻嘻鼻儿(大山雀),鸟小巧,黑白相间,叫声脆而尖。看到来人,它会歪着脑袋瞧你。在老家时,嘻嘻鼻儿总把巢垒在墙缝里,且很低矮,小孩子们伸手就能掏到鸟蛋或光屁股雏鸟。在城外树林里,嘻嘻鼻儿会把巢窝垒在哪儿呢?还是个谜。“啾啾啾”,又有一群六只小鸟落在了柳梢,微黄的羽毛,比麻雀微胖,显圆润,却认不出鸟的名字。“吱,吱,吱”,柳树梢上演唱的,分明是白头翁,却一改夏日里的“嘀咕,嘀咕”,难道初冬时节去了趟南方,归来忘了乡音?(作者:王乐成)
发布时间:2022-05-20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王风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国风·秦风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此中意味尽在神会,恰如释迦拿起一枝花而微笑。王国维认为此诗“最得风人情致”,即源于意境之美。这些传唱千年的天籁之音,翻上一遍,能将尘世纯真浪漫的人间烟火,浸润到您心间。我喜古诗,在于它的美丽,文字清简明润,如玉如天,在于它显示出的中国哲思,在于它讲述了千百年来的人间烟火,它是中国人最初的浪漫和灵气。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不读《诗经》,便不懂如何说话。《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开始,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鼻祖,也是最美文学作品的源头和审美典范。《诗经》,每当轻念这两个字,我都会没来由地感到梦幻厚重与敬佩。中国的诗经之美一直堂而皇之地成为九州课本,风光无限。我读书时学过《诗经·国风·魏风》中的几首,其中《伐檀》和《硕鼠》依然记忆犹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语言毫不拖泥带水,毫不矫情,却能直击内心,一读能懂,再读引起共鸣,三读爱不释手。也终于明白,在那般久远前的年代,我们的远祖,不论是坐牛车或马车,都会轻吟出几句《诗经》中的句子。可见,《诗经》并不是我们许多人以为的高深,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它将古代生活的日常、大自然里生命百态、人世间的万般情愫都入了诗。写得都是我们熟悉的瓜果蔬菜、花木鸟兽鱼虫、男女情感、夫妻相处、农耕生活、军旅情愫……万物万象,明媚自如。真实、生动、清澈、温暖,质朴得可爱。在其中,你可以感受生活中静与美,生命里喜与忧,爱与青春,态度与风骨……草木之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鸟兽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衣着之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情感动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季节之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伊人在水……即使在千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也依然能够感受到遥远古人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的最典雅的喜怒哀乐。诗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的礼仪、道德、历史,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部课本是那么美丽悦耳,很自然地呼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有人说,《诗经》就是写在万家炊烟间,写在百姓的脚步声里,都在我们身边,都在我们眼里、心底。细品,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垛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无法想象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于数千年前。《诗经》这两个字,实在可以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正了孔子《论语·为政》那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你说,诗经有多美。( 作者:张素兰)
发布时间:2022-05-20初春,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宅在家里,开始了客厅七八步,进入卧室的生活。从客卧“飘窗”北望,是另一个小区的一角,再东望远一些,就是安顺路了。疫情期间,安顺路上熙熙攘攘的车辆消失了,就更没有行人了,一切安安静静地,有时感觉连风也没有了,只有光秃秃的树的枝枝桠桠,黑灰色伸向天空,显然一幅“天问”图。几天过后,气温飘升,暖暖地,“飘窗”看去,小区栅栏外,小路一边的一棵树上,似乎有了些许的绿意。此时正好小区喇叭里“吆喝”着做核酸,于是下楼,隔着小区的栅栏,仰望这棵树。在楼上觉得不太高的一棵树,在地面上却要对其仰视了。家人笑着说:“咱家住三楼,你从楼上看它不高,站在地面上看,它不就很高了吗?”还真得是这样呢,在仰视它的同时,我问:“绿呢?”“还得过几天吧。”家人回答道。这还真应了那句话:“遥看青青,近却无”的初春景象。六七天后,一场中雨过后,一个温度较高的日子里,偶尔看到这棵树,已经绿意融融了,原来是一棵榆树。两三场春雨过后,温度适中,榆钱快速生长,大小适中,正好到了可以吃的时候了,我想折几枝蒸着吃,家人说,没有梯子和勾镰刀,小区依然封着出不去,所以吃不着。我有些许失望,有些望洋兴叹的滋味了。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品尝到榆钱的美味,却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在我很小的时候,年景不好,村里村外好多人都挎着一个树条子编织的筐子,手里拿着一根粗细适中、大小合适的棍子,走东村进西村的讨饭,以维持生计。我清楚地记得,本村一个经常在我家玩耍的,按村里辈份我叫大娘的同族长辈,领着孙女,要饭归来,正好看着母亲和我,她从筐子里拿出一个青呼呼的饼子,就是榆钱加上一点玉米面蒸熟的,我们当地人称之为“菜蛋”。加上玉米面蒸出来的还好吃,加上地瓜面蒸出来的“菜蛋”就难吃多了。农村榆树挺多,但毕竟有限,不是人人都能吃得着,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窜天杨”也被吃光了。父亲身体好,从小擅长爬树,所以家里储备了几大缸“窜天杨”叶子,母亲加点玉米面,或者地瓜面,或者豆面,蒸树叶子吃,如此渡过了那些艰难岁月。记得我老家“二门”内,院子是非常大的。我们祖上可能就是咱们平常说的“大家主”,经济比较殷实,反正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有“大门”以里,“二门”以内的两层大院子。由于年龄小,从来也没问过原因,现在想问了,父母却已经驾鹤西归了,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知道这些过去的具体事情了。在“二门”以内,有个很大的院子,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就有三棵大榆树,在北屋门口,一侧一棵,彼此呼应,在院子西南一侧,靠近“饭屋”有一棵,三棵榆树,粗细基本对等,一溜直地向上长,记得当时,我的两条小胳膊,无论怎么努力伸展,也是环抱不过来的,为此,我试过好多次,每当看到我努力环抱榆树的样子,母亲总是这样说:“多吃饭,快长大,就能抱过来了”。看着高耸的三棵榆树,我只有仰望的份儿,但我的哥哥姐姐们可有办法了,每当榆钱开了,他们就会努力地爬到树杈上,坐得稳稳当当的,然后用一个自制的树枝勾子,勾过来那些柔软的榆树树枝,把嫩嫩的榆钱,一把一把,小心翼翼地撸下来,放进挂在脖子上的布兜里,此时,还不忘一把把地把鲜鲜嫩嫩的榆钱,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着。馋的我在树底下,仰着脖子喊着:“哥哥,哥哥,姐姐,姐姐,给我折一枝,我想吃了。”于是,一小枝,又一小枝,挂满绿色榆钱的枝子,从半空中飘摇下来,我快速捡起来,跑离了树底下,坐在安全处的板凳上,一边摘,一边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哥哥、姐姐们把满满一兜子榆钱递到母亲手里,接下来,母亲就会蒸着吃,或者做成“豆沫子”,又或者放些玉米面,熬制一锅子榆钱粥,以此贴补着过生活。艰难的蹉跎岁月,已成历史的硝烟,如今幸福的日子里,已经很少品味榆钱那鲜美的味道,榆钱依然自然开落,但已经很少走上饭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只是偶尔会作为美食出现,算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吧?如今,宅在家里,偶观榆钱花开,引起了对过去满满的回忆,引发了挥之不去的乡愁,引起了对故土亲情无限的思念。又是一年榆树花开,又是对故乡和亲人满满的回忆和思念。(作者:扬子)
发布时间:2022-05-20高中时反复读它。它在教室书橱最上面一层,拿它时还需要微微踮一下脚。它安安静静地立在那里,与其他的书紧紧靠着,蓝色的书皮上画着一道弯月,底下是车水马龙、灯光璀璨的城市———这画面就诉说着一个令人遐想的故事。我也曾几次尝试翻阅它,也几次草草收场。对于当时生活在象牙塔的我来说,我不理解斯特里克兰德过着外人看来体面又温馨的生活为什么毅然决然离家出走孤独创造,加之小说略微晦涩,一直到高中生涯画上句点,我也没能看完这本书。大学之后多了许多时间,每天的生活却越来越模式化。上课、吃饭、睡觉,千篇一律的日子让我在教学楼、餐厅、宿舍三点一线的来回奔波,这样的重复之中让我有些迷茫。某天刷手机又突然刷到了《月亮与六便士》的书评:“天才的世界让人无法完全理解,只能在门外徘徊,便足以心生敬畏。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那卑微无趣的现实,与崇高至上的理想啊!”。这段话似迷雾之中一盏散发着荧光的油灯,指引着我再次翻开《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去书中找寻答案。令人欣喜的是,这次的阅读异常顺利。细细品读中,我又重新认识了斯特里克兰德。在我曾经的认知里,他冷漠、自私且固执,我仍记得文章中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形容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但是这次,我发现了他的另一面,发现了他的勇敢,放弃体面的工作、可爱的儿女、富足的生活,前往荒芜的塔西提岛生活创作;发现了他的赤诚,他说“我必须画画,我控制不了自己。如果一个人失足落水,那么他游泳技术好不好并不重要,反正他必须挣扎着游上岸,不然就会被淹死。”发现了他对艺术痴迷一样追逐和坚持,在现实面前奄奄一息,在理想面前勇往直前,活得如此落魄却又如此美好。我真正受启发的是斯特里克兰德敢于放弃敢于追逐的一颗心。在他离开美满的家庭之后,饱受人们诟病,他是别人口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抛弃家庭的负心汉,但他却仍可以把外界的评价抛之耳后,坚定决绝地重拾梦想———画画,并且为绘画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余生。我又何尝不是斯特里克兰德,大学的生活轻松自在,好似遍地的六便士,我整日机械的生活、麻木的玩乐,渐渐迷失了自己。以至于赶路许久,忘记心中梦想,忘记抬头仰望月亮。读完书后,我又阅读了许多书评,想在其中寻找有没有与自己相似的感悟。确实有人与我同频共振,更多的是,每个人对书的所思所感都有自己的见解。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月亮与六便士》究竟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呢?生活与理想?个人意识与家庭责任?天才的诞生?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或许都是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甚至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希望未来再次品味《月亮与六便士》时,又会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最后想以书封上的话作为结尾,这句话也曾被我多次引用———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充斥着六便士的世界里,不要忘记一直追寻心中的月亮。(作者:崔鸿茹)
发布时间:2022-04-22风筝是天上降下的花朵,在每一个适时而至的春日里装点春天的心事,也将我的心填的满满的。一根筝线连缀起我的童年和现在,连缀着父亲和我。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望着那被风筝编织的如花般绚烂的天空和草地上追逐雀跃的孩童,我的心也从蛰伏了一冬的寂寥中苏醒了。而孩子们的灿烂的欢笑,也如丝线一般牵连出我儿时的那些美好绵长的回忆。父亲不仅在家务上是一把好手,还是个做风筝的能工巧匠。虽说农家春日无闲暇,可父亲却总能利用歇晌的间隙,或者傍晚收工的时间,抖掉满身的泥土,顾不上浑身的疲惫,给我们扎上几只风筝,让我们快乐整个春天。做风筝需要好几道复杂的工序。首先是备料,父亲用做席子用的篾刀先将竹板劈成粗细均匀的竹条,削去竹瓤,只用韧性最好的竹青。料备好了,下一步就开始扎制。将削好的竹条用煤油灯烤软,就势随形,左弯右转,上翻下套,那一只只蝴蝶、蜻蜓、钟馗、嫦娥风筝就初具形态了。父亲扎风筝从不用打谱,因为“胸中有丘壑”,所以往往一气呵成,从不废料。而我们往往只有目不转睛,羡慕的份了。父亲虽从不保留,悉心将其中的技巧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可是由于天性驽笨,到现在只能扎几只简单不过的三角、八卦风筝罢了。做好了骨架,再就是裱糊上色了。(现在的店铺出售的风筝一律是用套印了各种图案的绸子做的。)拿张废旧的报纸,档次再高一点,就用过年糊窗户剩下的雪白的竹纸(一般舍不得为做一只风筝而专门花几角钱去买上一张白纸),蘸着面糊裱糊到骨架上,这还只是一个白面,只是形似而神无。因此,最让人心醉神迷的是着色了。父亲如一位丹青妙手,挥洒自如,各种风筝形神毕肖。父亲笔下的蝴蝶,翩翩起舞,振翅欲飞;嫦娥广袖舒展,飘飘欲仙;钟馗则如金刚怒目,将要跳下来,惊得我们后退几步,心怦怦然。我们边看父亲描绘,边高兴地模仿蝴蝶飞舞,学嫦娥舒袖。涂完色,再用烤黄烟用的线(这种线又韧又轻,非常适合做风筝线),量好尺寸与角度,将线缠在自制的线轴上,一只成品风筝就做成了。别看最后一道工序简单,其实是最讲技巧的活了。线拴的角度不正,再漂亮的风筝要么飞不稳,要么只会扎猛子,粉身碎骨。风筝做得了,便是和小伙伴们一试高下的时候了。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飞得最稳,做得最漂亮。而我们的往往是力拔头筹,技压群芳。看着自己的风筝在碧草蓝天上飞翔,我们的心儿也如乘奔御风,飘飘欲仙。就是这只只用力作骨架,情着色彩,爱为丝线的风筝伴我们度过了那一个个清贫但充实的童年,使我们也如我们父亲扎制的风筝骨骼强健,精神饱满,在岁月寂寥的风雨中,如一颗种子吸风饮露,灌浆成熟,长成一棵茁壮、健全的树。我常常在夜里梦见自己就是父亲一手扎制的风筝,那厚实的关爱是张弛柔韧的丝线,宽阔的胸怀则是我飞翔的领空。在每一个艾草清凉的夜晚,或者炊烟升腾的晨昏,我都会分明地感觉到那温润如风,细密如雨的父爱眷顾,沐浴我,滋润我,倾听我,鼓励我。有爱在,我不觉孤独。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挺起胸膛如父亲扎制的风筝一样,骨架坚实,飞翔平稳,因为有父爱做我的筝线。(作者:刘文波)
发布时间:2022-04-22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新鲜出炉。1小时50分的节目,一次又一次令我感动的瞬间,让我的内心一次次被震撼。他们或以浩然爱国之气,或以拼搏奉献之力,践行着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国精神”和“大国力量”。矢志不渝的中国精神“困难兴邦,落难成才”。彭士禄作为革命英烈彭湃之子,饱受磨难和挫折。彭士禄8岁和10岁时,曾作为“政治犯”被捕入狱。监狱里,他被折磨得站都站不起来,可是他用了18天,愣是爬行了13公里。一路上吃番薯叶子,喝稻田里的脏水,回到养育他的地方。在周总理的帮助下,他来到延安。从此,他立志科技报国,在校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当得知国家需要原子能方面的人才,他立场坚定地选择了赴苏联学习。他说:“只要国家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学成回国后,他告别城市,来到荒郊野外的大山,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拓荒者,为核动力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沉潜。历经磨难,却初心不改,这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这种矢志不渝的浩然之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追求卓越的大国力量“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立长志者,不期速成,只要坚持进步,将会离目标越来越近。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百米大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绩,这种突破创造了历史,而苏炳添的那种追求卓越、坚持自律的精神,更令我感动。苏炳添说,为了进步0.01秒,他保持严格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坚持科学训练,高度自律。而当白岩松采访苏炳添,让他最感动的是什么,他却回答:我为国家强大的科技助力体育训练系统而深深地自豪和感动。“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这是苏炳添的感动,更是中国人的感动。我为生长在这样一个追求卓越的强大祖国而自豪和感动。在榜样中获得前行的力量1小时50分的《感动中国》节目是那么短暂,然而给我的震撼又是那么深远。生在春风里,长在国旗下,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我,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感受着岁月静好,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是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矢志不渝的“民族脊梁”为我们做强大的支撑。除了感动,我还要有行动。当我为了一道难题想止步不前时,当我为了玩乐想放弃拼搏时,这一帧帧令人感动的画面,便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即使眼前的路不够明朗,即使现在的我离成功很远,只要我脚踏实地,努力向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来吧,朋友们,让我们汲取榜样的力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自我超越,一起向未来!(作者:郎悦然)
发布时间:2022-04-22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