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着雨雪呢,俩孩子非要开车去燕莎奥莱。回来时送我一件礼物,一双NK的白色运动鞋。70、80年代,当我们还是青葱少年,小白鞋似乎一直都是一个不很正面的称呼,因为那时候有一部叫《羊城暗哨》的电影,电影里有一个隐藏很深的敌特分子,代号“小白鞋”。所以,只要是平素常穿白球鞋的人,差不多就会得一个小白鞋的绰号,特别是在一些群体单位。记得高中时我们级里就有好多个被冠以小白鞋称号的同学,什么二班的小白鞋,三班的小白鞋等等,估计那时,我也是二班的小白鞋之一无疑,因为从初中开始,一年四季,我几乎都穿同一双白球鞋。具体说来,我的小白鞋故事是从七十年代那个冬天的一个周末开始的。 那天,阳光明丽但空气清冷,此时,马寨学区中小学冬季越野赛正在热热闹闹的举行,场地是马寨村东头的那片麦地。麦地庞大,呈正方形,它整整连接了马寨和树杭子两个村庄,绕地一圈皆是生产路,周长连起来也足够有四五千米。那天的比赛,我是小学女子组的参赛选手。运动,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喜欢运动,打小,无论是追逐嬉戏,还是踢毽儿杠方,我都能领先我的小伙伴们,但我娘是反对我参加学校跑步的。娘不同意我跑步的原因除了心痛我吃苦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活的窘迫,衣衫陈旧,鞋袜不整,连粗茶淡饭都难以裹腹的小孩子,哪里还有体力去干那么拼命的事。是的,那时候多数人都吃不饱饭,印象中我的肚子好像每天都在咕噜噜地叫着,有时夜里都响的睡不好觉。可是老师的决定,一个小孩子怎么敢去违背,所以,我只能违背我娘。那天,参赛的运动员们都换上了紧净利索的运动鞋,黄球鞋蓝球鞋都有,甚至还有的穿了耀眼的小白鞋,比如我的同学马绒花。当时,我们村是个很出名的学大寨先进村,全村一共有八个生产队,其中树杭子村就属我们大队的生产队之一,叫一队。我的同学马绒花就是树杭子村的。这个与我们同龄的小姑娘从小就是村里的小名人。到不是因为她的爸爸是吃国库粮的,而是因为她小小年纪就能在大队大礼堂的舞台上唱歌跳舞朗诵诗歌,演出时,她那甜脆的童音,每每能透过村里的大喇叭覆盖到整个村庄,然后家喻户晓。 由于不敢回家说赛跑的事,所以我的衣服鞋子都没的换,穿的还是娘做的大腰棉裤和那双露着大拇脚趾的布鞋,由于穿时间久了,鞋后跟都叠了下去,连平常走路都不是很跟趟儿。比赛开始,发令枪响了,瞬间我就被人流挤到了后面。顶着刺骨的寒风,吞咽着辣心的凉气,我拼命追赶,不一会儿,就超过了好几个迈不动步子的同伴。可是就在跑完第一个东西直趟准备拐弯的时候,我的鞋子突然甩掉了,等我回头找到鞋子,再用冻僵的手指提上它,然后起身再跑时,我身后已没有了几个追随者。这时候身体似乎也到了忍耐的极限,心脏又辣又痛,像要完蛋了一样,说不出的难受。这种感觉,估计每个参加过冬季越野赛的人都能体会得到。可是一向倔强的我还是努力用脚趾凹住这双不跟脚的鞋子,拼命奔跑着。当转到第三个直趟时,已有好几个人喘着粗气坐在了麦地沟里,还有几个放弃奔跑行走起来。一路追赶,到第四个直趟时,我前面就仅剩八九个人了。终点越来越近,可能是周身血液顺畅起来的缘故,我的身体也越来越轻盈,自觉像一片随风起舞的叶子,越跑越快想收都收不住了,一个又一个疲惫的身影被我超越。下个目标就是同学马绒花了。奔跑中,我能看见马绒花脚上那双小白鞋一闪一闪,交替前行。终点附近跑道两边早已围成了两堵人墙,擦身而过处,我隐约听到了班主任马金光老师和另一位老师的对话,“这孩子,真有后劲!”可不呢,鞋不跟脚,要不能跑第一”。老师的话,让我鼻子一酸,眼睛模糊起来,脚步却迈得更快。可是,就在即将超过马绒花的瞬间,我的鞋子,又掉了!最终,离那个印着大红“奖”字的数学演算本仅一个名次之差,我跑了第四。哎,什么时候,我也能有一双那样的白球鞋啊!不久,梦想成真,我真的就拥有了一双白球鞋,那是我在县春季田径运动会上获得的奖品。 那一年,刚参加完公社春季田径运动会的我又被选进了公社代表队,以备战县运会。全公社选拔出的运动员都要到雹泉集训。还记得我的参赛项目好像是60、100米短跑和沙坑跳远。按我在公社运动会上的跳远成绩,当时教练组对我的要求是,竞赛项目努力争取,但跳远这个项目必须要破少年组的县级记录!四米零几的县记录啊,几乎是我身高的三四倍了,怎么破?训练间,每天面对老师期待的目光,我天天都感到焦虑和紧张,唯恐跳不出那个成绩,让老师们失望。咬咬牙齿,我对自己说,努力吧,实!无论放到哪里,你都是最优秀的!每次训练,我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暗自总结着每一次的经验教训,这次跳得远是什么缘故,那次没踩板是哪里出的问题等等。那个阶段的心理历程,想起来真觉得不可思议,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思想迅速成熟起来,身体也强健了不少,单是饭量就大的吓人,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一顿居然能吃掉一大碗猪肉炖扁豆和三个硬面火烧!那场运动会是在县城一中的操场上举行的,记得我们是提前一天到达的。到达场地的当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熟悉场地。跳远沙坑前,我旁若无人地奔跑着,找助跑点,记录加速点,一次又一次。当做好一切准备后,心里忽然有了一种特别自信的感觉。第二天上午,女子少年组跳远项目检录,比赛开始。我的第一跳不是很理想,当第二跳来临时,我略微有些紧张起来,心跳也在加速,我用力咬了咬牙齿,表面镇静地站在了自己选好的起跑点上。我开始助跑,当感应到加速点后,我奋力加速,当目光触及起跳线后,我用右脚拼命踏向白色石灰线后的踏板。一踏间,整个人已凌空跃起,我身体努力前倾,然后轻盈落地,钉子鞋划过平整的沙面,身后留下了两个不是很深的小小印痕。丈量了三遍之后,那个戴着大大墨镜的裁判员慢悠悠来到记录员桌前,说了声:破了!不久,主席台的大喇叭就开始播报我的名字,我上台领奖了,除了奖状,我还领到了一双42码的白色运动鞋,一双簇新簇新,带着迷人的橡胶味道的白色运动鞋。 (上)(作者:其实)
发布时间:2021-05-14一条苏州河, 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体会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不能死,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呢。”这是剧中的一个人物端午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所令人愤怒的“黑”其实是由每个人对团圆期望的“白”所产生的。每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 影片中的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被上海人称为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伤口的白驹,则昭示着中华民族虽遭受重重磨难,虽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作者:张艺薷)
发布时间:2021-05-14久居城中,很向往山乡的清幽疏淡。 槐花堆雪,桐花飘香的时节,又是月圆的日子,于是携妻,去了临朐城西石门坊。据说,那儿的回头崮上,新建了赏月亭。离开城市的灯海,山里的春月,肯定是另一番澄明景象吧。 石门坊,因两山对峙如门而得名。又以名列全国四大观赏红叶景区而声名遐迩。而春末的景区,却十分幽静安谧。 傍晚六时,天色尚早。黄栌树花开,张扬着毛绒绒的花团,山谷里,山坡上,像笼着团团紫红的烟雾。我俩循着绿树掩映的石阶,攀援而上。山路曲折蜿蜒。容不得细细品味秀木佳卉,来不及欣赏峭壁的晋唐石刻,没时间凭吊山僧坐化的石龛密洞,更顾不上品味深邃的梵乐,经逄公祠,过石门晚照,攀上东山栈道,急急向观景台奔去。赏月亭,就建在观景台南侧的山麓处。 呈半弧形,东接峭壁,三面悬空的玻璃观景台,是东山环视全景的最佳处。春日里,看万顷碧波,赏黄栌粉黛;金秋时节,漫山红叶,犹红色海浪,随风涌来,随时都会漫上观景台。至此,已过晚七时。暮色升起,近处的翠绿黛青依稀可辨。远处,山门外的层峦已朦胧如水墨。 趁着天色尚未全黑,匆匆赶往三亭揽月区。 穿过黑黢黢的松林,又绕过黄栌花开的树丛,拽着赭红色的栏杆,拾级而上。转过怪石角,有亭翼然欲飞,六柱飞檐石亭,器宇轩昂状,拿手电筒照看,是问月亭。徘徊于亭子间,妻念出了苏东坡“把酒问青天”的词句。问月,往昔赏月人何在?当年的月儿又何在?一切尽在这虚无飘渺间。 透过树丛仰望,我俩猜测着前面亭子的雅号。踏着渐亮的光晕前行,一个回折,风格迥异的琉璃瓦六角亭,乃闻月亭。嗅月儿?听月儿?我俩争论不休。浅浅的月色无语,一任争辩,如流水般。妻猜说该是闻月,她闻到了月色那淡淡的香。我知道,这香味,是绕山半圈的楸花香,桐树花香,还有春草伴着的脉脉松柏香。 继续拾级而上,临近山顶,却不见了月亮,我很是纳闷。妻却不问月儿哪去了,猛猜着下亭该是啥名?望月?看月?观月?毕竟,第三亭建在山巅,极目赏月吗!猜着,争论着,细瞅,却是读月。我俩惊呼意外,太意外了,却又叹服不已:试想,这亭背依山峦怪壁,三面开阔,其上月色满怀,月儿更清新,更亮丽。高处读月,一个读字,省却动词无数,诗意无限啊。 来到近乎山巅的读月亭,这儿离月儿最近。可月儿哪去了呢?让怀揣赏月的兴奋,揽月入怀的渴望的我俩,心急如焚,又心怀惴惴。却原来,这读月亭,背靠东山顶,三面豁然。是那茂密高大的树林,遮住了月光。 一会儿,东面树梢上,银白渐变成金黄。黑幽幽的松柏,忽然通透起来,像着了透明的衣衫。晚八时,露出了半边的月儿脸。还没端稳相机,一轮银盘,腾起于山巅之上,银辉泼洒如水,月华满地,霎时山巅明亮澄澈起来。 奔出亭子,欢呼雀跃,“山月最识内心事,偶向明月寄深情”,颂念着古人的吟月诗词,我俩亢奋不已。 一群蝙蝠,像魅影,围着月儿飞翔、舞蹈。偶尔,还有喜鹊群划过。 春月是一首诗,易触发人们内心的情愫,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圆满的憧憬。回想屈原问月,抒发了一颗不甘沉沦的高贵灵魂的呐喊;李白问月,激发了他的狂放豪迈;东坡问月,阐释了他感受人间悲欢之后,更加珍惜亲情的情怀……春月是一幅画,让人联想那清浅的水墨里,有着山水人物丰厚的意境。无论是江上升明月,还是月色故乡明,让人读出的,都是精神的慰藉与托付。 春月是一部书,蕴含厚重,百读不厌,足以让人们透过这无字书,去触摸历史的沧桑,感受古人忧国爱民的情怀。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站在读月亭,翻开历史的黄页,仿佛看到,从殷商走来的昌国王逄伯陵,诉说着石门坊围攻叛将杨骥,中计铩羽,愧对朝廷,投崖尽忠的悲壮……夜深十时,月满中天,三亭像镀了银色,山中明澈,月香脉脉。起风了,夜渐凉。我俩下山,但见花草摇曳,树影斑驳,如行画中。 (作者:王乐成)
发布时间:2021-05-1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歌赋母爱,广为传颂的《游子吟》,千百年来让多少华夏儿女吟咏抒怀,为之感慨流泪。 四月芳菲皆已尽,五月榴花红似火。每到这个时节,我和所有的儿女们一样,携一缕浅夏的芬芳,期待着母亲节这个神圣节日的到来。作为一个女儿,儿媳,母亲,在这个火红的日子里,我曾给与母亲、婆婆最最真挚的爱的回报,也曾感受过小儿甜蜜的祝福。 那些年,日子虽不富裕,却是那般的充实,开心。亲人在,家在,有牵挂,亦有人爱。 樱桃又熟了,红红的,甜甜的,好想摘一篮送给我的母亲,寄给我远方的婆婆。然而,这个五月,在宁静的夜晚,我却泪流满面,今夕将来还有何期盼? 我不敢去逛商场,怕转到老年衣柜前,看到那新上市的女装心动又心痛。忘不了那些年,母亲穿上我买的新衣在镜子前照了又照,一遍遍说着:“我衣服不少了,又花钱去买!”婆婆从远方打来电话,永远是乐呵呵的大嗓门:“凤娟买的衣服就是好看,合身。”那幸福的笑颜,那熟悉的声音,一切如同过眼云烟,一去不返,只留下美好的回忆,牵动着我的思念。 打开珍藏的那件燕尾领衬衫,久久凝视,这是母亲给我做的最后一件衣服。九十年代,流行大飘带衫,燕尾领衫,裤裙套装,做了四十多年缝纫,已是眼花的母亲再次为我量体裁衣,让我过足了时髦瘾。但我却没有珍惜,衣服过时了,就抛掉了,唯独这件还得以留存,母亲走了,它一跃升级为衣柜中的珍品。 一个人,享受着一份孤独,漫步在五月绿意盎然的丛林中,一树树洁白的、紫红的槐花随风摇曳,任芳香飘荡四野,香拂柔情,瞬间又勾起我儿时的印记。母亲煎的槐花饼,好香好香,母亲蒸的豆面槐花,狼吞虎咽吃下两大碗。轻轻地摘下一串盛开的槐花,抿一口花之蜜,拍一个花之吻,深情地回忆着妈妈的味道。孤独瞬间随香风散开,伴着蜜蜂的嗡嗡声,化作一首甜甜的歌谣。 五月不再痛,捧起一串串白润润的、紫莹莹的槐花,连同五月特有的浓郁,把思念也串成串,对着天空默默祈祷,愿天国的母亲,穿上女儿做的新衣,倾听女儿云天外的呼唤。 阳光四射,鸟儿欢鸣,我双手交叉抚胸,闭上双眼,吮吸大自然的润泽,馨香和甜蜜,感受五月的热情。芳草依依的林间小道上,我仿佛看到母亲正缓缓向我走来,慈祥的笑容绽放了满地繁花,我的身体悠然弹起,张开双臂,飘飘然迎向母亲。 “叮咚”,手机信息提示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打开微信,是单位下发的接种第二剂新冠疫苗的通知,忽然倍感激动,一股暖流缓缓地涌入心窝。打开心灵的窗,深情地对母亲说:“娘,在失去您的日子里,我不再是冷落冰霜,祖国的怀抱很温暖,五月的牵挂已化作一缕馨香飘进您的心间。” 五月,恰似一脂冰清玉洁的清梦,蕴润着未曾风干的记忆,想起鼠年春天,防疫居家几个月,热切期盼着疫情退,快复学。四月飞花放春去,浪漫奔放的五月,燃起了我们重返校园的希望。走过春秋冬夏,家国祥和,看今夕,举国上下,全民欢腾,校园里,唱红歌,赞中华,青春奔放,歌声嘹亮,喜迎建党一百年。观其他国家,疫情蔓延,震撼人心,令人心痛。唯有我华夏儿女在母亲的庇佑下,一如既往,健康平安地创造着幸福美好的未来。 走出郁郁葱葱的山林,一层层碧绿的麦浪,一片片白菜花的金黄赫然呈现在眼前,哇塞,好美啊!我心欢腾雀跃,迎着风,撩起雪白的丝巾呼喊着奔跑在田埂上,舒放炙热的情怀,舞醉一地的阳光,辉映烂漫的五月。停下脚步,丝巾飘落在花田,我激动地按住心脏,发出一声惊叹:牡丹花!“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想不到会在这里与花中皇后邂逅,一团团,一簇簇,或含苞待放,玉笑珠香,或已绽放笑脸,雍容华贵,洋溢着幸福与和谐,抒写着盛世的繁荣与昌盛。 感恩的五月,真诚为你祈祷———爱我中华,颂我祖国,感恩祖国妈妈给与我们一个和谐幸福的家。五月,捧一朵榴花的红,携一缕牡丹的香,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富贵吉祥,如花一样永远绽放在世界东方。 (作者:钟凤娟)
发布时间:2021-05-14南湖红舸灯光亮,指引神州一百年。绊绊磕磕难止步,风风雨雨敢争先。重温岁月情怀壮,不忘初心理论坚。大展宏图赢赞誉,中华昂首向明天。(作者:刘万庆)
发布时间:2021-05-07我坐在阳台上,品茶;窗外,在落雨。 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时缓时急,却总是落个不停;隔窗,犹然能听到雨点滴落的哗啦哗啦的声响。 这样的天气,适合于读书,适合于品茶,适合于静思默想。 一边品茶,一边看雨,一边翻阅手中的一套画片集;手边,还放置着一本《陶渊明全集》。 茶,是“小柠红”,连同柠檬壳,一同泡进玻璃杯中。茶色红红的,明净亮洁的玻璃杯,把茶色映衬得愈加红,感觉有一份沉厚的味道。我喜欢这份“沉厚”,它让我生发一种暖融融的感觉,感受到一种生活的绵醇。日子,一天天地过着,不能勉强,要饱满,要像这红茶的茶色一样,红艳而温暖,饱满而深醇。 泡开的柠檬壳,给茶水掺进了一份酸酸的味道,也觉得好。酸味在舌尖上回旋,像余音绕梁的歌声,很是给人一份“回味”。 随手翻开手边的《陶渊明全集》,第一篇《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恰是写雨,恰好符合了今日的天气。望向窗外,明亮的玻璃,丝毫挡不住视野的光芒,窗外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地映入眼帘。雨,还在落。望向天空,真的是停云“霭霭”,大块的云聚集着,很凝重,很凝重。对望的楼顶上,黑色的小瓦,被雨水浸透了,发着幽亮的光。几只不怕雨的麻雀,在楼顶上,时飞时辍,灵动,而又灵性。 楼下的小花园里,有几株樱花树。花,开败了,凋谢一地,凄凄惨惨的。一些已然浸入泥水中,不得不“化作春泥”了。爱在明年,花开在明年,总有希望存在。 再抬头望向楼顶,想看看有没有“檐溜”形成,很是失望,楼顶被一道厚厚的水泥矮墙围住了,雨水只能集中于下水管道,流下,在暗处。 没有了“檐溜”可看,这雨,就少了一份诗意。 这就让我很是怀想从前了,怀想从前乡居生活的日子。乡村的房子,很早以前是草坯房,后来,逐渐被砖瓦房所替代,不过,也仍然是能看到“檐溜”的。只要雨一大,雨水便顺着瓦缝流淌下来,形成“檐溜”;雨水越大,檐溜越强,最后,竟然是“一帘瀑布”———感觉,好美,好美。 觉得,能看到“檐溜”的雨,才像一场雨;而一场能生成“檐溜”的雨,就赋予了生活一份特别的情味。贾岛《郊居即事》曰:“叶书传野意,檐溜煮壶茶。”“檐溜”之水,能煮茶吗?那么浑浊,要想煮茶,也必得经过一番沉淀才好。我想,贾岛于此,也只是想表达一份“诗意”罢了———他想借此,来表达一份对时雨的欢喜之情。 画片集,全名为《浮世绘珍品画片集》,是前段时间买下的,价值不菲。也不想作专门研究,只是在闲暇时,翻阅一下。只因喜欢,喜欢日本的浮世绘。 据说,浮世绘是基于唐朝传入日本的木版画,说来,到底还是唐文化在日本开出的花,结出的果。浮世绘,木版印刷,多歌舞妓,宽袍大袖,世俗、丰腴。不过,我更喜欢的还是葛饰北斋笔下的《隅田川两岸风光》:河流、小船、步桥、穿和服的女人,还有用力撑船的船夫,一派繁忙,也是一番清宁。 其中,《新柳桥午后雷雨时刻》,亦是表现落雨:斜斜的雨线,笼罩画面,见得出风之大,雨之猛;河面上,飘逸着几艘停摆的小船;新柳桥上,数人在冒雨过桥,撑开的伞、收束的伞,都迎风顶着,雨在落……唐朝、日本,过去、现时,世俗、风景……品茶、看画,沉思默想———我坐在阳台上,隔窗看雨———生活,如此安静而美好。 (作者:路来森)
发布时间:2021-05-07一场秋雨过后,凉意袭人。站在车水马龙的街边,背着沉重的书包,握着母亲粗糙的手,我们娘俩一起张望着返校的客车。 风吹过,伴着湿乎乎的冷,我闻到了一股烤红薯的味道,突然想起初二的那个夜晚。 那是冬天的一个周六,我的生日,我和母亲徒步去县城的电影院。严严实实的棉衣还是抵不住凉风刺骨,寒风像刀子一样划过脸庞,母亲的头抵着我的肩膀,两条胳膊紧紧地拥着我前行。细细密密的小雪簌簌地落着。家里生活拮据,我不要蛋糕,不要蜡烛,我就想她能陪我看这场《千与千寻》。她总是不停地工作,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从柳色如烟到冰封万里,仿佛工作就是她的全部,我看到的基本是她的背影。好在,那天晚上,她的时间属于我。我瞅了瞅她挂了雪粒的围巾,把头歪了歪,靠着她热烘烘的脑袋,感觉暖和多了。 我站在影院门口,使劲裹了裹棉衣,母亲去售票处。不一会,她兴冲冲地跑向我,从怀里掏出电影票外加一块热腾腾的烤红薯。烤红薯在冰冷的空气里不停地冒着白气,在忽明忽暗的泛黄的灯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我的最爱啊!妈妈你真好!”我接过烤红薯,在两只手里倒来倒去。“妈妈还有工作要忙,我问了,电影125分钟,俩小时后我来门口等你。”母亲眼神有些躲闪,语气中透着不容分辩的决绝。这时我才发现,母亲只买了一张票!“今天我生日啊!”我劈手夺过母亲手里的票,把烤红薯一丢,扭头跑进了电影院。 电影开始了,空气中洋溢着其他孩子与父母间温暖的爱意。有的爸爸和孩子一块吃爆米花,有的妈妈亲昵地摸着孩子的头,有的孩子被妈妈搂在了怀里……当善良的锅炉爷爷挥舞着可以伸缩的六条手臂,从巨大的药材柜子里取药材时,身边突然响起欢快的笑声,一个孩子笑得倒在了妈妈的怀里。我蹭地站起身,贴着前排的座椅,把自己挤了出去,眼泪在眼里转啊转,转啊转,鼻子酸酸的,走出影院。 冷空气呼地一下就把我围住了。雪还在落,脚下已有薄薄的一层了。大街上空荡荡的,只有昏暗的路灯和落雪守着这寂静的夜。这时,我突然发现一个黑影哆哆嗦嗦的躲在一个路灯后边,我脚下一个趔趄摔在了地上。黑影一愣,奔向了我:“闺女,你怎么出来了?”是我母亲啊!母亲用力地扯起我,“摔疼了吗,怎么这么不小心啊!”母亲的头上、身上落满了雪,眼神中透着焦虑和责备。我一怔,突然间就都明白了,电影票15块钱,母亲是不舍得!“谁稀罕你在这等我啊!”我轮着胳膊锤她,眼泪刷地滚落下来。母亲一只冰凉的手抓住我的手,另一只手重又从怀里掏出了那块红薯,放到了我的手心里,热乎乎的……母亲的爱,就如这烤红薯吧,土里土气,朴实无华,温暖如初,大爱无言。 客车一声嘶鸣,停在了我们身边。母亲又把一块热腾腾的红薯塞到我手里,我有点奇怪她何时买的,她有些得意地憨笑着,我蓦然发现,母亲鬓角多霜雪,额头多沟壑。我抱了抱这个瘦小的身体,“回去吧,妈,我走了。”我没有回头,我知道那个身影还在踮着脚眺望这远去的客车。 “母亲啊,你是避风港,我是小船,狂风暴雨来临时,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大海中的依靠。”妈,等着我,等我学成归来,我来做你———我的“红薯”妈妈的避风港! (作者:焦誉斐)
发布时间:2021-05-07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有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说读书的重要性。 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有名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说读书的必要性。 如果要弄两个关键词,那就是:阶梯与趁早。 书籍是阶梯,不是平地,更不在海拔以下,所以需要往上攀爬。而爬阶梯,最好趁早,越早越好。 十几年前我买楼房时,叫“金三银四”。因为是无电梯的普通住宅,一二楼觉得矮了点,而五六楼爬起来又比较吃力,三四楼位居中央,最受青睐,价格自然也贵。 一晃十年过去,原来的中年人变成老年,腿脚不太听支使了。“想当年,生吃牛筋不用切。现如今不行了,只吃豆腐和猪血。想当年,日行百里未胆怯,现如今不行了,爬到六楼歇三歇。”邻居中,住在“金层”的都打算搬家,去坐电梯。 体质下降,脑子也大不如前。记得上小学时,曾参加演出一个四幕话剧,我演一个民兵丁,只有一句台词,但每天也得跟着排练,烦得很。到了正式演出那天,男主角突然生病,不能登台。老师急得团团转。我冒叫一声:“老师,我替他演!”老师大为惊诧,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临危不惧,竟然把动作顺利比划下来,台词一字不差。老师从此对我刮目相看。 长大后,用功读书。看过之后,一般印象深刻。那时没有电脑和手机,全靠人脑与手指。读书时,常常在书中写写划划,做好标记。需引用时,虽不能肯定在某页某行,但大体位置,还是清楚,稍微一翻,就能寻到。 再后来就到了现如今,拥有了独立的书房,拥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坚持经常读书。然而书读过之后,却有了一个新“发现”:读之后与读之前相差无几。有一天,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沧海遗珠》,觉得未曾读过,但翻开一看,里面竟然有许多地方都划了条条杠杠,连书里的错别字都改正了。原来我曾读过的呀!可是,主人公是谁,讲了个什么故事,却完全没有了印象。 科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36岁开始趋于下降,到60岁衰退加快。与此同时,其它的器官,也是相伴而行。如肺活量从20岁起渐渐下降,到了40岁,有些人就出现气喘吁吁的状况;35岁骨质开始流失,进入自然老化过程;而50岁以上的男子,有半数的前列腺由胡桃大小逐渐膨胀到橘子大小。 写到这里,读者诸君一定知道我想说什么了。那就是,读书要趁早。趁着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多花点时间,多下点功夫,多学点知识。北宋著名学者汪洙有一首《神童诗》,开头便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几乎所有的解释都是: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才是高贵的。这种理解,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至少是片面的。此处的“高”,指的是轻重、主次和缓急。人这一辈子,无论如何,都应以读书为重,以读书为主,以读书为急,以读书为上,都应把读书放在最高的位置。 (作者:孙贵颂)
发布时间:2021-04-30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