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潍坊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2.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 挺膺担当 为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3.凝心聚力砥砺奋斗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潍坊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献礼4.踔厉奋发 担当作为 努力谱写学校新时代新征程事业发展新篇章5.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勇于担当教育强国强省建设时代使命6.开好党代会 共谋新发展 再创新辉煌7.凝心聚力 锐意进取 攻坚克难 实干担当8.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以服务求支持 以合作促发展 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0.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 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1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引领驱动12.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13.深入推进全环境育人工程 不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4.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 深入推进质量立校 发展兴校 特色名校15.大力传承和弘扬“潍院精神” 坚定不移朝着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16.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7.立足潍坊 扎根潍坊 服务潍坊 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综合办学实力18.厚德 博学 求是 创新19.和衷共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20.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潍坊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 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新局面21.奋进新时代 争创新业绩 展现新作为 喜迎党代会
发布时间:2023-10-22五年薪火相传,五年砥砺前行,五年团结奋斗,五年汇聚力量。五年来,潍坊学院共青团在学校党委和团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施“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的“五育人工程”,着力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团结引领全校广大团员青年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育新人,培根铸魂,始终坚持思想引领走在前学校共青团开展党史、团史学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化“青马工程”,从严从优选拔学员1144名,常态化、制度化跟踪培养;构建“导学、督学、比学”三位一体的青年大学习体系,排名全省前列;组织“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学思践悟十九大”“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1302场,组建潍坊学院青年宣讲团,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校共青团用好宣传阵地,始终与时同行、开拓创新。建设“青宣中央厨房”,打造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融媒体矩阵,“青春潍院”微信公众号被授予“最具影响力校园新媒体平台”“全国高校公众号排行榜”专家推荐奖;校园通讯社获评2021年度中国青年网“优秀通讯站”;实施内容精品化战略,MV《我和我的祖国》连续两天在团中央公众号展示,总阅读量近10万;入选“鲁学君”,负责运营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微信公众号。学校共青团以“五四表彰”“共青团年度评优”等评选活动为抓手,发现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2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5人获“山东省自强之星”,1个团总支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5个团总支被评为省、市级“五四红旗团总支”,23人先后被评为省、市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守初心,知行合一,始终坚持实践育人开新篇微光成炬,志愿服务温暖人心。学校共青团招募1500余名志愿者,保障70周年校庆、新生报到等工作;组建22支青年突击队服务疫情防控,2万余人次累计服务10万余小时;“七色花乡”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1人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8人获省级青春贡献奖,80人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举办“99公益日”、义卖义购等,为希望小屋筹款近15万元,两次获团省委通报表扬;开展志愿服务社区行动,累计参与社区实践计划3万余人次;服务地方大型活动志愿者的选拔、培训、组织工作,潍坊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当选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单位。重任在肩,社会实践遍地开花。学校共青团组建服务队7060支,国家级重点团队10支、专项团队26支,省级重点团队18支,1支团队赴新疆开展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9万余人次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万名志愿者投身“返家乡”实践,近千名团员青年助力家乡疫情防控,100余封感谢信致敬责任担当,抗疫作品《相信爱会赢》获“学习强国”推荐;3支服务队获全国优秀团队,6支服务队、2名学生获团中央专项奖励,团委2次获“镜头中的三下乡”全国优秀组织单位,“返家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被《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强社团,百花齐放,始终坚持校园文化促成长学校共青团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精彩纷呈亮品牌。组织参加省大艺节、省社团节各项赛事,连年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开展“孔子学堂”建设,组织“国学达人”挑战赛,打造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平台;举办“新青年耀青春”文艺晚会,组织编排“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舞台剧,排演了《正青春》《守望》《觉醒》等剧目,筑牢红色底色、青春本色、潍坊特色;大学生艺术团获山东省第五届大学生合唱节表演二等奖1项、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校共青团以学生社团为平台,生动活泼齐开放。坚持“小社团,大思政”工作理念,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委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出台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选聘及考核实施细则,配齐配强指导教师,开展“青春的力量”主题活动,推动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先后有17个学生社团受到国家级、省级表彰,举办“社团嘉年华·青春文艺汇”广场周周演,深受学生欢迎。迎挑战,聚力突破,始终坚持创新创业筑高地科技竞赛凸显竞争力,强优扩面结硕果。学校共青团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赛事,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全国优秀组织高校奖2次、全国优秀视频奖1项、国赛铜奖1项、优秀指导教师31人次,学生获省级奖励42项;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12项,山东省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获奖5项;组织开展版权创意大赛,助力潍坊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创建;大学生IT创新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创新创业引领创造力,砥砺奋进开新局。学校共青团立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231项,落实经费30余万元,形成《成果汇编》10册;学生获得专利授权147项,发表论文114篇,落实成果奖励20余万元;开展名家论坛、创业政策宣讲、创业成功典型报告会等110余场,5个科技社团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10名同学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优秀科技社团干部”;以“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为抓手,开展各级各类宣讲活动40余项,累计覆盖学生3200人次;“青鸟计划”与就业工作的创新做法以《山东共青团:青鸟飞出总关情》为题登上《中国共青团》杂志2023年第11期封面故事。强根基,守正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注活力夯实基层建设,建强战斗堡垒。学校共青团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团支部对标定级达100%;规范发展团员515人;成立功能型团支部116个,1个团支部被评为2021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1个团支部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最具贡献度TOP100榜单;积极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优秀团员宣讲,团支部、团员青年覆盖率100%;出台推优入党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党团联合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推优入党工作。提升业务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学校依托团校构建“四个课堂”协同发展创新路径项目(潍坊学院)确定为2023年全省党建带团建改革创新项目试点。坚持常态长效,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团,强“三性”、去“四化”;坚持把团干部培训纳入总体规划,积极为团干部接受锻炼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丰富实践经验、增长工作才干;查摆21项具体问题并全部整改完成,团学干部作风整顿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化团学改革,凝聚奋进力量。学校深化共青团改革,学校党委定期专题研究共青团工作,出台党建带团建若干措施,配齐配强团干部队伍;深化学生会改革,明晰基本职能定位,精简优化组织机构,健全学生权益代表和维护机制,规范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和考核,加强作风建设,以100%满意率通过学生会组织改革评估验收。在2021、2022年度山东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中,我校团委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站在新的起点,全校共青团将认真学习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紧密团结带领全校广大团员青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3-10-21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党建引领 增强党组织战斗力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五年来,学院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重点,认真贯彻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按要求完成党组织换届工作。制定党总支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强化集体学习制度。深化党支部评星定级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以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育建工作,积极开展“一院一品”党建品牌的创建。规范党员教育管理,五年来共发展学生党员264名,转正87名,确定教师入党积极分子3人。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强化党员廉政意识教育。积极推进“主题+”党日活动模式,充分发挥学院党总支和党政联席会议的核心与领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和党政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着力在服务保障和推进学院中心工作上取得新突破,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各环节,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教授8人,副教授21人;博士37人,5人博士在读,硕士42人。鼓励教师赴国(境)内外名校访学、进修、培训和攻读学位,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10多名教师被推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优秀教师、潍坊市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十佳”拔尖人才、潍坊市“百名理论人才”、“潍坊学院杰出青年人才”、“潍坊学院优秀青年人才”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旭东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曹顺庆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乃乔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与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掖平教授等20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为我院特聘教授、兼职教授与客座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潍籍作家莫言先生担任我院名誉院长。 深化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步伐,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整体办学层次稳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主持国家级教研课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主持山东省联盟平台课6门;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主持山东省一流课程1门;获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共计主持16项省级立项课题与课程。获奖方面,获“2023 年度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三等奖1项,1门课程获省级品牌特色课程山东省一流课程;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2020 年优秀共享课程二等奖1项、2022 年优秀共享课程三等奖1项;学院教师获山东省第六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推进科研创新 科研水平再上新高学院科研与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结合潍坊地方文化,积极开展特色研究,充分发挥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承担了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科研课题,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历代诗咏潍坊总汇》《曹贞吉全集笺注》《莫言经典作品导读》《多维视野中的莫言创作研究》等一系列专著论文,以潍坊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凝练了科研方向,突出了研究特色。《潍坊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新媒体环境下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等潍坊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开展也进一步发掘了潍坊地域文化精髓,推进了科研工作的特色创新。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学院科研成果质量得到提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国家级课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山东省社科联项目3项;共计省级课题17项。主持省委宣传部重大课题子课题、山东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计划、潍坊市社科项目、潍坊市软科学项目等市级科研课题18项。共出版学术专著33部,其中在十大出版社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18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7篇,A类论文7篇。科研获奖方面,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二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潍坊市第三届中青年社会科学研究拔尖人才1人次,潍坊学院“优青”支持计划2人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均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对接地区发展 铸炼潍坊品牌文化发挥学院各学科专业优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海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整合研究力量,全方位地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海盐文化研究、地方史志研究、非物质文化研究、历史文化与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旅游文化研究、中华诗词及传统文化普及、潍坊文学史及属地作家研究等领域形成独有的优势。主动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努力构建起有我院特色的地方服务体系,对接地区发展,铸炼潍坊品牌文化。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建设,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潍水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新增与潍坊市文旅局、潍坊市社科联联合成立的校级科研平台东亚文化研究院,新增岳镇海渎研究院校级内设科研平台,服务于潍坊“文化强市”建设,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院教师主持参与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的课题组,为地方政府智库建设打造智囊团。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完成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莱州湾南岸盐业史”结项成果《莱州湾南岸盐业史》1项,承担省委宣传部重大课题子课题3项;承担山东省语委《校地共建,创新打造潍坊学院语言文字远程服务中心》课题立项1项。潍坊市委宣传部重大课题《潍坊通史》子课题2项,山东文化体验廊道(潍坊卷)1项,承担横向课题20余项,潍坊优秀传统文化项目9项,广泛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加强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引领地方文化建设。走进企事业单位举办讲座,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潍坊市图书馆与潍坊诗词学会、潍坊学院中华诗词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古典诗词”系列公益讲座自2018年始已连续开展5年,为潍坊广大市民提供了二十余场讲座。也在其他企事业单位成功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讲座,提升了民众文化素养。潍坊诗词学会依托潍坊学院,借助于潍坊学院文史学院专业优势,以潍坊诗词学会系列创作活动为平台,潍坊学院师生在《中华诗词杂志》、潍坊诗词学会微信平台、潍坊学院报等各类专业期刊、官网发表优秀原创诗词,为潍坊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思政引领。学院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以党建带团建,从党团两方面入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带头讲党课和开学第一课,辅导员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把牢学生思想阵地。学风建设。学院坚持将学生“学”放在突出位置。为确保学风建设有序性、长效性,立足“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管理服务理念,严格落实教风学风行动方案,严查学生课堂不良现象,治理学风突出问题。学院以考研工作为引领,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注重榜样力量在学风建设中的发挥,“文瀚史海”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考研经验分享,组织考研经验交流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通过榜样(典型)教育让学习成为一种风气, 一种习惯。 实践育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2023年暑假期间,学院10名师生组成潍坊学院鲁喀志愿支教服务队,进行教育对口援疆工作,赴疏勒县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专项志愿支教服务,获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好评。开展“踏寻奋斗足迹,传承潍院精神”为主题的“走访校友企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在校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一步开拓了就业岗位,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条件。心理育人。以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为契机,组建形成“心理专家、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自助队伍”4支工作队伍,通过“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环境建设”“服务建设”,搭建“四维联动”育人新模式,推进学院心理育人常态化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普及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帮扶、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实现“育心”向“育人”、“育才”的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提升从业技能 “创”新推进专业发展五年来,学院在专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2项进入省赛,获银奖1项,铜奖1项。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2项,省级项目6项。“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铜奖2项。山东省大学生科创杯获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1项;师范类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性比赛特等奖6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项;省级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全国旅游院校技能服务大赛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中图科信杯”品牌策划竞赛(教育部白名单之一)获省二等奖1项;在全国第二届高校数智化商业决策创新大赛中获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在山东省高校师范生规范写字大赛中获集体组三等奖1项,个人组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1项;第一届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加其他国家级比赛获奖93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53项;参加其他省级比赛获奖26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4项。桃李不言满庭芳,弦歌有年新征程。从2018到2023,一路走来,文史人迎风而上,党旗飘扬,谱写了一曲矢志不渝、砥砺奋进、战绩辉煌的凯歌。未来,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带领全院师生,载着新希望,踏上新征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史力量。(文:李晓静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10-20站在三尺讲台,她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为学生的明天点亮一盏灯;在科研工作中,她倾注所有心血,为学校化学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添砖加瓦。无论在学生中、同事间,还是回归家庭时,她都用心温暖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就是学校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实验室管理中心主任、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张娜娜。张娜娜自2012年带着国内、外双博士学位入职潍坊学院,至今已经为学校奉献了十余载青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名共产党员,她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在见证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凭着自身的使命感以及过硬的教学科研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屡创佳绩。不忘初心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从站上三尺讲台,张娜娜就一直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责任心,才能站到讲台上。因此,张娜娜一直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主动参与各类教学培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主持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她的实验课程上线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课程教学类案例一等奖。她率先采用全英文给学校第一批留学生授课,授课效果受到外籍学生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学习起来效率很高。疫情期间,她又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琢磨网络授课技巧,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张娜娜表示,在她的课堂上,看到每个角落的孩子都在认真听课,她就很满足。她是学生口中称赞的学识渊博、可亲可敬的好老师,在她的课堂上,不仅传播知识,更是育人为先,她会将我国科技进步的伟大成就、制度优势结合课程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共鸣和自豪感,还将自己求学多年的经历分享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她曾说:“授课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我还特别喜欢与他们分享交流,每一次上完课,我都感觉特别享受。”付出换来累累硕果,张娜娜的课堂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教学效果连年优秀,她也多次荣获学校“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教师等荣誉。课堂教学外,张娜娜在指导学生方面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还将化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中,作为指导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她带领学生认真研究大赛章程,精心设计每个训练环节,数月熬夜指导学生实验,参赛团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山东省内唯一晋级决赛的高校队伍,最终荣获全国决赛一等奖,她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砥砺前行 科研路上坚持不懈不空不松,从严以终。从教多年,张娜娜始终没有放弃自我提升,在科研道路上她不断创新,追求超越,成功入选学校“杰青”人才支持计划。迄今为止,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科院开放课题2项及市、厅级科研项目多项,相关科研成果获多项市级二、三等奖。她还注重产学研结合,以科研成果应用型发展为引领,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研发,主持多项横向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张娜娜利用个人在国外所学的拉曼技术的优势,使得学校与山东省科学院材料所合作的项目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该奖项作为学校重要成果,为学校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表示,为了这个项目,她克服种种困难,打破了固有条件的束缚,另辟蹊径,利用现有技术,结合博士期间的成果顺利将研究推动下去。在面对评委会的质疑时,她用成果证明了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实力,最终赢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肯定。她是同事心目中认可的勇挑重担、踏实勤勉的实干者,在科研工作中,张娜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遇事勇于承担,是化学专业公认的技术骨干,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加班加点,冲锋陷阵,牺牲个人利益,为学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面对已有的科研成果,张娜娜并没有对自己放松要求,她诚恳地说道:“在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一定会顶上去的!”用心经营 温馨美满的巾帼标兵张娜娜说,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而在女性工作者的世界里,只有“更不易”。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她既是教师也是女儿、妻子、母亲。多重的身份不可避免的会有冲突,但她会平衡处理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于工作,她以认真、坚持的态度勤勉耕耘;于家庭,她又以包容和尊重来珍爱呵护。在同丈夫的相处中,他们彼此相互体谅,共同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张娜娜说:“我和我爱人是潍院走出去的同学,学生时代感情就很好,毕业后,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展,虽然异地八年,但是感情始终不变,我总戏称我们是经历了八年抗战。”在对儿女的教育中,她以身作则,十分注重对孩子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从孩子出生至今,近十年时间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三代同堂,长幼有序,和谐友爱,还被评为学校“五好家庭”。张娜娜表示,在教育孩子的方面,爱人和公婆都大力支持她,孩子们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她还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们独立、勤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在学校里表现也非常优秀,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对于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张娜娜坦言这是对她十余年工作的一个肯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她坚信要想取得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和努力。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会有希望。张娜娜在前进的路途中心怀感恩、懂得知足,不羡慕别人,也不去计较得失,她说:“不沉迷于幻想,不茫然于未来,走好今天的路,过好当下的生活,在最美的时光里,以新的自己迎接新的春天。”工作永无止境,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张娜娜仍将上下求索,继续用初心和激情谱写新时代的精彩华章。(文: 庄梦琦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10-19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潍坊学院紧紧围绕硕士授权单位建设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学校“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专项规划,积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健全完善人才引育体系,人才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人才和师资队伍整体效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学校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统筹全局,注重顶层设计;各学院成立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小组,实行人才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定期报备制度,压实校院两级“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形成了党委领导、学校主导、学院主体、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学校人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人才数量稳步增加,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有力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突出政策引领,科学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政策;与潍坊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合作连续四年共同举办潍坊市“才聚鸢都——博士潍坊行”暨潍坊学院博士“鸢都行”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潍坊学院的人才吸引力和影响力。近五年,学校引培博士340余人,引培博士占全市同期总量的63.3%;全职引进“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7人,柔性引进省突贡专家等9人。人才总量持续提升,人才效能持续发挥,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稳步形成人才“雁阵”格局。实施“潍院学者”人才工程项目,打造“雁阵型”人才梯队。学校在全面落实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出台《“潍院学者”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动态过程管理,提升人才支持效能,打造“雁阵型”人才梯队,带动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2023年学校新遴选52名“潍院学者”,目前“潍院学者”人才工程支持人选达到113名。山东省教育厅对我校人才工程的建设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2023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战线播报以《潍坊学院:聚焦人才工程教育改革,为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为题,对我校“潍院学者”人才工程的建设做法,在全省宣传推广。近五年,学校新增在职取得博士学位教师44名,选派300余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研修、攻读博士学位;新增省教学名师2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专家1人,潍坊市突贡专家11人、鸢都学者6人、鸢都产业领军人才1人,获批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4个、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1个。学校教师荣获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5项;获山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2022年学校刘莉、吴瑜2名教师获得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创新岗位聘任机制,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效吸引处于国际学术前沿、教学科研潜力较大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制定实施《潍坊学院教师岗位“准聘制”实施办法》,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自主设立准聘教授、准聘副教授岗位。学校首批遴选准聘教授3人,准聘副教授12人,极大调动了新进人才的积极性。深入推进校企人才资源共享,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师资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极构建校地校企共享招才引智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和中小型高新企业,引进校企双方急需的兼具研发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2019年,学校协调潍坊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进潍坊学院校地校企人才共享发展的通知》,支持潍坊学院设置科技开发与推广型岗位用于引进校企共享人才。目前学校已与天瑞重工、山东昭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企业合作共享引进9位优秀博士、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打通校企人才“双聘”“互聘”共享通道,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制定实施《潍坊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外聘312名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担任学业导师。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博士、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教师,到驻潍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学校建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38个,培养“双师型”教师681人。《校企共赢 校地共建 校城融合—潍坊学院2021年服务地方十大亮点》被驻潍高校与企业对话工作专班办公室在全市推广。学校与潍坊市关于校企人才共引共用机制的有关经验做法,在2022年被山东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全省4个典型经验案例之一予以介绍。(文:李一冉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10-19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规划、整体部署、强化实践、推陈出新,不断探索学生工作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精准赋能促提升 固本强基开新局五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辅导员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培养、发展等方面多措并举,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能力水平,不断强化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学校努力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精干高效的专业化职业化学生工作队伍,不断开展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学习培训,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四班两坛”点面结合的辅导员校级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出台《潍坊学院辅导员学习培训制度》《潍坊学院辅导员“模块化·导师制”培训实施细则(试行)》,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模块化分组、导师制培训,累计已分十二组,开展线上线下培训70余次。学校积极培养辅导员骨干,引导辅导员加强工作研究、提升理论素养、拓宽职业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2018年以来,学校组织校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2届,选拔3人参加省赛并获二等奖、三等奖。先后二批育建校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3个,3名辅导员分别获山东省辅导员工作案例优秀工作案例二等奖、三等奖,2名辅导员课题入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17年以来,学校共选树省级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省优秀辅导员3人。深耕思政责任田 共筑育人同心圆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学校以“宣讲+”模式为引领,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握节点,紧扣重点打造亮点,通过开展重要时间节点育人活动,持续强化思想引领,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启动“百年说”主题讲坛,组织党史微视频党课宣讲活动,开展6项庆祝建党100周年精品活动,举办“潍院学子心向党”升国旗主题教育活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教育活动等,有效推动了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我校“宣讲+”宣讲工作法成功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编辑的《基层宣讲100法》,《以“宣讲+”为模式深入推动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共潍坊市教育工委评为2020年“十大思政教育创新项目”。学校积极拓展育人载体,优化网络育人平台,依托“鸢上芳草”网络文化工作室,创建工作室直播间,开通“潍坊学院学工在线”视频号,推出“听TA说”、“学在潍院”专题栏目,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多元多彩新媒体矩阵,用新媒体宣传工作凝聚育人合力。以“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思政工作主阵地,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2018年,“鸢上芳草”网络文化工作室入选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网通站连续五年荣获年度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优秀网络通讯站;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高校校园媒体“十佳校媒”奖,边洪燕、张玉红等老师荣获“校网通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健全潍坊学院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多渠道落实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榜样引领作用,组织开展考研标兵学院、十佳优秀学子、十佳学风班级、十佳学风宿舍等学风评选,举办学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鼓励先进,争创优良学风。劳动教育推陈出新。学校积极挖掘劳动教育特色,探索建立了“1385”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优质的劳动教育中感受快乐、提升素养、全面发展。凝练劳动教育特色,积极打造劳动与生活、专业、服务、非遗相结合的“4+N”特色育人品牌。整合多方资源,拓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1处,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教育厅“战线联播”、新华网、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潍坊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学校大力推进国防教育,积极开展征兵工作。认真抓好大一新生军训工作以及军事理论课程学习,制定征兵“四个一”常规化活动与征兵政策宣讲团(退役军人宣讲团)宣讲模式,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8年至2020年以网课形式开展军事理论课,涉及学生数1.86万人;2021年至今开展线下军事理论课程,涉及学生1.24万人。四航四化四联动 就业服务零距离五年来,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围绕“质量提升”这条促就业工作主线,聚焦学生“好就业”和“就好业”两大目标任务,坚持靶向发力,注重多措并举,系统打造了“四航四化四联动”的促就业工作体系,全力促进我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我校以“拓岗领航、招聘助航、服务导航、暖心护航”为主抓手,搭建“平台化”就业渠道、构建“多元化”就业市场、打造“全员化”指导机制、加强“精准化”就业帮扶,助力毕业生走稳就业路。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有效资源,以“校内联动、校地联动、校企联动、家校联动”为载体,精准发力助推学生就业。自2022年访企拓岗行动开展以来,我校共走访了企业1200多家,建立了各类就业实习基地570余家,开启“‘潍’愿启航 ‘职’通未来”就业大巴近40次,1400多名毕业生搭载大巴奔赴企业园区和招聘现场,实现精准就业。近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高质量就业率逐年攀升,留潍率达40%以上,学生就业指导与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浇花浇根筑基底 育人育心固本源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着“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构建多维度服务体系,通过宣传引导、文体活动、危机干预等多措并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春季学期,围绕525心理健康日连续五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秋季学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教育“五个一”系列活动,鼓励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一站一品”特色品牌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实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周报制度,通过动态风险评估和持续追踪反馈措施,实现对重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出台《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规范》等文件,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对九类特殊群体学生建立台账,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心理育人工作水平。制定《潍坊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手册》,组织心理辅导站站长和新进辅导员专题培训,开展谈心谈话技能、宿舍矛盾关系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以及双周心理沙龙活动,提升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持续加强学生队伍建设,实现所有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培训全覆盖。建设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分三批实现了20个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全覆盖,建成校—院上下协作共同推进的心理育人工作网络。管理增效夯基础 服务提质暖人心学校建立健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逐年修订完善《学生工作手册》及其他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按章遵规,规范有序。学校始终把学生住宿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抓好,实施住楼辅导员、公寓值班员和自律委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筑牢学生公寓安全防线,为平安校园保驾护航。升级改造学生寝室,用心打造学生居住环境,对学生宿舍增装空调,完成主校区1—8号学生公寓室内生活设施改造,不断提升学生服务质效。我校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学校的学生资助政策,应助尽助、精准资助,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围绕“济困、励志、强能”的育人目标,探索建立由保障型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于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五年来,我校累计设置41281个勤工助学岗(个/月),共发放学生劳动酬金1010.62万元;累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资助资金3072.6万元,已帮助188676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学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突出高站位、高标准,焕发新状态、新气象,以信心凝聚力量,以实干谱写华章,以新的成效助力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再创新辉煌!(文:张玉红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10-17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坚决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主旋律,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锻造教师队伍“主力军”、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产业学院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强化专业建设 攀高攻坚教学研究学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聚焦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对标一流专业建设建设标准,大力推动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以内涵式发展为核心,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为重点,着力构筑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学校先后增设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书法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供应链管理7个新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3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物理学、化学、汉语言文学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评估。学校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动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申报新上新能源汽车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数据计算及应用、足球运动等4个新兴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学校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动手、早培育,统筹兼顾聚合力、整合资源促提升,出台《潍坊学院教学建设项目及成果分类认定办法》,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积极申报教研项目,聚力培优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批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74项,其中国家级2项;山东省教育厅立项42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5项;国家教指委项目4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凝心聚力打造“金课”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五年来,学校全面启动“金课”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等优秀教师作用,坚持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通识课程分类建设,着力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深化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构建形成高水平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学校7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2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4门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思政课“金课”;8个教学案例获评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9门课程获评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建成在线课程283门,其中在山东省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课程137门(位居全省高校前三、同类高校第一)。学校出台《潍坊学院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1220门课程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力争在到今年年底,全校所有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以及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全覆盖。2018年以来,学校借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高水平教师比赛平台,出台《潍坊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坚持坚持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导教师自我加压、艰苦磨砺、重塑自我,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获得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1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项,成绩在省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获得山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得山东省音体美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9项。获得省思政课教学(或教学设计)比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唯一获得两项一等奖的学校)。学校教师共主编出版教材66部,3部教材获评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5部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全面深化产教融合 打造产业学院新形态2021年以来,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对接,以建设高层次现代产业学院和大学生实践基地为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能力需求和行业职业标准,不断凝练打造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品牌特色。学校分别与潍柴集团、歌尔集团、天瑞重工等企业合作建成5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潍柴产业学院入选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项目,歌尔科技产业学院入选首批潍坊市现代产业学院。全校74个专业全部实现校企共建,推动“政校企协”多方协同、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学院建设新形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提效。五年来,学校锚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多措并举强化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育人实效凸显,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和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竞赛项目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4项,二等奖68项,三等奖92项,优秀奖30项;获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3项,二等奖492项,三等奖599项。自2018年来,我校师范生参加全省的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取得了47个一等奖,75个二等奖的好成绩,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树立教学管理一流品牌五年来,学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四好一新”学籍学历管理方法路径,打造了我校学籍管理特色品牌,2022年6月在教育部举办的“2022年度全国高校学籍学历注册和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上学校作了典型发言(全国仅两所,另一为大连理工大学)。我校教务处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一名同志荣获“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本科录取分数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25位,2022年排名前进至第23位,2023年省内本科录取最低位次继续提升5814名。学校荣获“山东省2022年教育考试优秀考点”荣誉称号,并收到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来的《感谢信》,对我校招生考试相关工作表示高度认可。(文:张芳芳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10-16本网讯 10月14日,学校召开第四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徐梅主持会议并讲话,校领导来逢波、王守全、王成端、赵卫红、任立春、武玉杰出席会议。会上,校领导根据报告起草工作专班前期形成的报告初稿,结合工作实际,一一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徐梅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党委工作报告作为党代会的灵魂性内容,对于进一步提振师生士气,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徐梅强调,工作专班要根据校领导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报告内容进行高标准修改完善,充分体现报告在推动学校工作中的指导性、前瞻性、引领性作用;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真正使报告起草成为凝聚智慧力量、广泛达成共识的过程;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担当,确保高质量完成报告起草工作。党委(校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文/图:安兴杰/郭然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10-14许瑞瑞,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生物与海洋学院副院长,山东科技大学、黄冈师范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山东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23年8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和核心期刊20余篇,参与申请专利3项。心怀感恩与科研共进步心怀感恩,所遇皆美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成功申请对于许瑞瑞来说是很“幸运”的,她内心充满了感恩与感动。“这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立项,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也离不开课题组成员的团结互助。”许瑞瑞感慨道。其实这份“幸运”的背后,是许瑞瑞在科研道路上孜孜不倦至微至精的努力。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引进大批优秀博士人才,不断优化科研条件,加大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数及立项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许瑞瑞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报需要持续发力,在近两年的准备过程中,更是经过多次学院论证、同行专家指导,课题组团队成员也是一遍遍通读申报书,查找不足,补齐短板,不断打磨申报书。最令许瑞瑞感动不已的是,在她遇到困难时,她的科研合作伙伴们总是暖心鼓励,大家齐心协力破解难题,这也是她在科研道路上能不断前进的源源动力。“我的家人一直都很尊重我个人决定,不论是出国留学,还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专注教学与科研,他们都无条件支持我,鼓励我,关心我,家人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底气”,许瑞瑞在提及家人和好友时幸福感溢于言表,“身边有太多优秀的科研同伴,是我学习的榜样,也非常感谢这些好朋友给予的宝贵建议、帮助和鼓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科研之路、重在坚持。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许瑞瑞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荣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潍坊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潍坊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潍坊市第十届科学技术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正是这些科研成果的慢慢积累,才有了今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立项成功。“板凳一坐十年冷,旁人岂知其中苦。”作为科研工作者,许瑞瑞不忘初心,在科研道路上数年如一日。作为分管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负责人,虽然行政事务颇多,许瑞瑞也尽量抽时间多阅读文献,时刻关注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敏锐发现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契合的创新点,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她还认真钻研琢磨专业书,不断完善专业知识,助力高质量教学和研究。杨绛先生曾言:“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许瑞瑞老师热爱阅读,在忙碌的教学与科研之余,她会挤出时间来阅读,读书于她而言是最好的良药。坚持热爱走科研之远道科研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许瑞瑞深有感触,“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支持,同事之间和谐互助,我在积极奋进、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中受益匪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立项初始,许瑞瑞查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向同行专家多次请教,课题组团队成员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项目选题的依据,结合前期果树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础,探讨新型肽激素的转录调控机制,全面解析肽激素发挥作用的互作蛋白及其信号转导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为提高申报书质量,许瑞瑞与团队成员多次交流研讨,反复推敲论证,大到立项依据到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到研究目标、研究方案到可行性分析,小到每一处标点符号、行间距、起止页码都进行认真修改,努力做到严谨缜密、条理清晰,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案可行性高,研究基础扎实。学院学术培育团队的每位成员也因学术交流活动接触到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科研课题,大家相互启发,充分交流,共同探寻科研领域的创新点和新突破。作为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建立在长年累月、艰苦探索的过程中,因此需要具备不怕苦、肯吃苦的精神。提交申报书以后,虽然心有期待,但许瑞瑞依旧保持平常心,前期多次申请未获批,但评审专家给出的建议和指导对于项目申报书的修改与完善也是十分珍贵的。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今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许瑞瑞认为,科学研究靠单打独斗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样重要,要学会提出科学问题,积极与同行专家、老师、团队成员交流,进行有效沟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批是许瑞瑞团队不懈地坚持与努力的结果,也是崭新的开始。学校科研立项的新突破大大增强了众多投身科研的同伴继续走好科研之路的信心,以“热爱之心”耕耘“科研初心”。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研而有“方”,赋能明“向”,唯有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方能不断成长。“热爱一项事业,就要奋不顾身地投入。”因为热爱,许瑞瑞一如既往地在科研领域探索。从事科研工作的点点滴滴,筑成许瑞瑞探索科研事业的高塔,虽常会与挫折相伴,但因感动感恩赋予的力量,令她深知艰难却仍不畏惧砥砺前行。躬耕教坛行育人之使命在教学工作中,许瑞瑞始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理念激励和鞭策自己,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力求做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的“大先生”。对于许瑞瑞来说,比起成绩,她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与感受。疫情期间,面对学生没有及时进入网课课堂、不能按时提交作业,她第一时间并没有责怪、批评学生,而是与学生细细交谈了解情况,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为其解决因修双学位课程而未能兼顾学习的困境,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有效学习。当得知有学生因为考研选择学校及专业而焦头烂额时,她会与学生促膝长谈,给出合理建议,力求引导学生精准发力,准确选择。谈及许瑞瑞老师,学生们无不诚恳而向往地说:“想成为像瑞瑞老师那样的人。”责任是能力的基础,是成就工作的关键。许瑞瑞认为责任感是她努力平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重要因素。不厚其重,不能任重;不敬其业,不能任教。“教学与科研相长”不是她一个人的追求,更是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教育者共同的追求。“科学研究实际上十分枯燥,兴趣是首要的,其次需要学生自己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寻找乐趣。”许瑞瑞说。对她而言,学生不只是需要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后来者”,也可以是科研创新路上的“同行者”。许瑞瑞组织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加课题小组,尽心指导他们进行课题实验,引导他们对实验更深层次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科研的探索精神,培养科研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种子。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显得枯燥无味的探索如果没有兴趣的加持想要坚持下去是非常艰难的,对于科研的探索更加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她教导学生一定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她还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怀感恩之心,感恩所有,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给予我们帮助的人,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参与每一次课题实验。下一步,许瑞瑞计划将科学研究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以不忘初心、积极进取的心态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带动广大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热爱教育事业,潜心科学研究,践行育人使命,许瑞瑞一直用心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她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于潍院的热爱之情、对于科研的执着追求、对于教师职业无比的幸福感。未来的日子里,她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全力以赴努力奋斗,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文:申明静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10-13党代会是学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一次党代会都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回顾总结过去工作,谋划未来发展方向,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团结奋斗的进取姿态重整行装再出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代会承载着历史赋予一代代潍院人的责任,在学校接续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学校升本以来,我有幸以宣传部副部长、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学校办公室(党办校办合署)主任身份亲历了学校第一、二、三次党代会,见证了潍坊学院由弱变强、逐渐壮大的发展历程。2003年11月,学校在百业待兴的形势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潍坊学院第一次党代会。参会正式代表166人,代表844名党员出席会议。我时任宣传部副部长,主要负责协助领导做好党代会组织筹备、氛围营造和党代会精神的宣传宣讲工作。这次党代会,明晰了学校合校升本初期的办学思路。此后6年的时间里,学校先后在程清钧、李庆芝、辛丕宏同志为书记的党委坚强领导下,按照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结合发展变化实际,不断调整优化工作思路,制定出台了“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等各项落实措施,成效初显:2007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入选山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确定了“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校训和校歌及第一代校标,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人员、专业、管理模式等的优化整合,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11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有158名党员代表1337名党员出席会议,本人以代表身份参加了会议。会议明确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此后8年多的时间里,在以辛丕宏、孙文亮同志先后为书记的党委坚强领导下,顺利完成上划管理,即将学校由潍坊市政府管理划归省政府管理;在专业建设上获得较快发展,学校取得省重点学科突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相继入选首批省教师教育基地、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凝练形成“和衷共济、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潍院精神,成为潍坊学院的精神之魂;启动服务潍坊专项行动,省教育厅与潍坊市人民政府实施第一轮省市共建潍坊学院,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学校连续多年获评省文明单位。2018年1月,学校经过1个月的紧张筹备顺利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出席会议的代表160人,代表1993名党员行使权力。会议确立加快建成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奋斗目标,提出“一二四八”工作思路,明确“两步走”战略规划,开启了事业发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崭新篇章。这5年来,在以孙文亮、李东、徐梅同志先后为书记的党委坚强领导下,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更加坚定,制定出台了更加科学、规范、量化的具体落实措施,大刀阔斧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综合改革,建立“十四五”时期“1+11+N”规划体系和“一二三四五十”发展思路,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申硕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入选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科研经费实现大幅度增长,办学经费突破10亿元,新一轮省市共建启动实施,省属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进入优秀等次,博士数量由2003年的7人一跃增长到625人,学校跨上了事业发展的大台阶。第三次党代会,我作为办公室主任,全程参与了党代会的筹备、协调、召开等服务工作和党代会精神的协调推动督促落实,由衷地为自己能够直接参与其中并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具体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特别是听到省委教育工委领导评价我校三次党代会报告是最好的报告之一感到十分欣慰,这是对参与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学校领导、有关部门人员、办公室全体人员的充分肯定。在筹备工作中,我常被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兢兢业业的作风和办公室同事的牺牲奉献精神所感动,我庆幸自己遇到好领导、好同事、好下属。回望潍坊学院72年的办学历史,特别是升本以来的23年时间,学校发展一路走来,有步步艰辛,更有硕果累累。在历代潍院人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下,如今的潍坊学院,办学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均有了显著提高,各项事业已经驶入发展快车道。即将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一定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谋划未来发展宏伟蓝图,汇聚团结奋进智慧力量,引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阔步前进。作为退休同志,我由衷地相信,在新一届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潍坊学院一定会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大发展、大跨越,一定会加速成长为潍院人期望中的样子。我也非常愿意继续发挥余热、余光,为潍坊学院改革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衷心祝愿潍坊学院明天会更好!也相信潍坊学院明天会更好!(文:范成祥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10-13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