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耕耘桃林间 倾心育英农学路
孙茂祥,中共党员,学校现代农学院讲师,2023年6月硕博连读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园艺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桃树逆境胁迫的生理响应与分子机制、桃树省工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设施草莓栽培与水肥管理。在校期间,参与博士生导师主持的多项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Antioxidants,Scientia Horticultura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Plants,Microorganism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入职潍院以来,孙茂祥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其科研项目“PpMPK6与SOS1互作介导PC增强桃耐盐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科研筑梦 耐盐桃树映辉煌
在农业大省山东,盐碱地的治理与利用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孙茂祥以科研为犁,深耕于耐盐桃树的研究领域,使得桃树耐盐碱的研究填补了这一方向上的空白,也贯穿了他一直以来的科研生涯。刚上大学,孙茂祥便有幸结识带他走上科研之路的师兄肖元松,并追随他的博士生导师彭福田教授,与他们一同开启了这段艰辛又充实的科研道路。
桃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耐盐碱相关的研究将对未来的中国桃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孙茂祥及所在团队选育桃树的重要原因。孙茂祥表示,本科期间的研究激发了他对桃树研究的兴趣,于是,在硕博连读阶段他依旧决定继续桃树耐盐碱相关的研究。他坦言:“我深知这条路的艰辛,但我不会放弃,就像农户不会放弃自己的土地,我也不会放弃我的梦想。”正如孙茂祥所说,从事农业研究不像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那般“光鲜亮丽”,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躬身于桃园中,不断地扦插嫁接,致力于选育出最适合盐碱地生长的砧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孙茂祥的研究计划,但农时不等人,他便主动选择留在实验站,与师兄一起边隔离边进行课题研究。回忆起那段经历,孙茂祥表示这是每一个科研人都能做到的牺牲,当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并让农户受益,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
谈及对未来农业的看法,孙茂祥直言:“由于山东的桃树种植不成规模,栽培模式、管理方法、技术水平达不到统一的标准,故而桃果实质量良莠不齐。希望我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能够对周边农户做技术上的支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孙茂祥正用亲身实践诠释农业科研人始终铭记的秘诀。
历经磨炼 基金申报结硕果
在十年的科研道路中,孙茂祥始终将个人研究与国家实际相结合。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考察时强调,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孙茂祥的研究方向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展开。“如何利用PpMPK家族与其他蛋白产生的互作,从而使桃树的耐盐性增加,是我们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点。”孙茂祥提到,“我们发现OE-PpMPK6根系中Na离子含量显著低于WT和KO-AtMPK6株系,表明磷脂酸与PpMPK6结合激活了SOS1蛋白,增强了Na+外排,从而减轻了NaCl对根系的伤害,这些发现对提高桃树抗盐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研究,增强桃树的耐盐碱能力,使桃树能够生长在更多未被开发的地方,这是孙茂祥研究的初心。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尚有缺乏,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人投入到耐盐碱作物栽培的事业当中去,让昔日的“不毛之地”焕然一新。
在科研的征途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对孙茂祥而言,基金申报的过程更是一次深刻的历练。申报过程艰辛,项目计划书的撰写更需严谨不怠。撰写项目计划书是一个打磨耐心的过程,从最初的文献导读到后来的归纳整合,如何确定项目的出发点以及提炼项目的创新点至关重要。提及项目计划书的撰写,孙茂祥表示团队的努力必不可少,一份好的计划书里凝聚着一个团队的智慧,承载着一个团队的心血。在撰写过程中,同事间的互相交流打破了思想的局限,为计划书的撰写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不仅提升了项目计划书的质量,也让整个团队更加团结、更加有战斗力。
除此之外,此次项目成功获批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帮助。自项目启动初始,学校便多次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专家就项目书的主题概括、内容导向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使孙茂祥充满信心:“此次项目成功获批,离不开团队的艰辛劳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我坚信项目一定会顺利完成,不辜负自己多年的梦想,也不辜负学校和社会的期待,为耐盐桃树研究贡献新成果。”
纵使项目研究途中有诸多艰难,但明确的目标将始终指引孙茂祥前行,一颗颗深埋地下的桃树种子见证着他的成长,一次次严谨求证的实验数据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培育新苗 誓在潍院创佳绩
三尺讲台一寸粉笔,崎岖山路破旧教室,十年前贵州的支教经历在孙茂祥心里种下了一颗教书育人的种子。“这一生永远忘不了,长途汽车开向贵州省海拔的最高点,在那个伸手就能触碰蓝天的地方,开启筑梦之旅”。这是孙茂祥写下的对于支教的初印象。在那片遥远而贫困的土地上,一双双清澈渴望汲取知识的眼睛望着他,他走过孩子们上学崎岖多险的山路,拜访过孩子们勤奋淳朴的家长,这些经历都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他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正是这次支教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成为教师的决心。
博士毕业后,孙茂祥毅然选择做一名人民教师,在讲台上继续完成他十年前的梦想。2023年,作为学校新进教师的孙茂祥带着对潍院“充满朝气、前途无量”的第一印象,踏上了这片教育热土,学校教学设施完善,学术氛围浓厚,为他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更有信心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力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当谈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孙茂祥表示,没有科研的经历就没有课堂上游刃有余的他,充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他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校现代农学院任教一年来,孙茂祥见到的是一群对农学充满向往的新时代青年,蓬勃的生命力和热血的青春气息昭示着现代农学的未来。他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孙茂祥同时担任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实验和种子前沿专题三门专业课,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使他深受学生喜爱。他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现代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2023级2班学生李柯依说:“孙老师是知识渊博的大朋友,耐心地教我们该如何正确学习专业知识,尽管是很基础的实验操作,他也会不厌其烦地教我们,我很感谢在求学路上能遇到他,为我的学业和前路答疑解惑。”
不管是在教室授课还是在实验室钻研,孙茂祥始终保持不骄不躁,慎重求稳的心态,这是他能够取得重大成果的内在原因。在农学研究的道路上,孙茂祥从未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万亩桃树会扎根盐碱地,万千农学生将接续奋进。孙茂祥将继续把田间地头当作广袤课堂,走进土地深处,夯实专业技能,丰富知识储备,积极推动现代化中国农业进步,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为我国的农业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胡宗彩 编辑:庄梦琦 审核: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