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成功都是蓄力之后的纵身一跃——走近暑期留校忙备赛的学子及指导老师们
暑假已至,原本热闹的校园忽然安静了下来,但个别实验室和教室中仍不乏忙碌的身影。记者经过实地探寻得知:原来多个学院正精心组织学生暑期留校备赛呢。
实践案例让课本上的知识不再冷冰冰
明正楼三楼的实验室是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电子技术实验室,18位学生和学院李秀圣、商勇、高娟娟、张鲁筠等6位老师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做准备。据指导老师李秀圣介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与潜力。
18位同学当中只有202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班的宋宗琪和张德林是大一的,相较于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甚至有大赛经验的师哥师姐来言,他们在专业知识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从我们进实验室到现在,学长学姐和老师们对我俩都非常有耐心,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授一些基础知识,几天时间下来,我们对一些软件和硬件的编写与操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宋宗琪眺望着远方,脸上堆满了满足的笑容。
201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郭立东也报名了此次大赛,他正紧锁着眉头翻阅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笔记本上有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有老师说的注意事项,有自己画了一遍又一遍的电路图。“运放的失调电压这一块还是不太掌握,得多加练习才行。”他小声说道。和郭立东同班级的黄飞翔,是这个小组的组长,除了平时的各项实验任务外,他也在无形中担起了协调组内各项事宜的职责。“有的时候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比如在器件的选择方面,小组内有时会出现不同的想法,这时候我就会带领着大家拿出数据做对比,看哪一种更适合实验的操作。”黄飞翔说道。
指导老师商勇认为电子设计大赛可以与教学活动实现“双促”。一方面,课本知识为大赛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备赛过程中涉及到的软件、硬件的相关知识,可以运用到教学中,“这些实践案例可以使课本上的知识不再那么冷冰冰”,从而使课堂更加生动灵活。
“留校的18位同学中大一、大二、大三的都有,大一的学弟学妹们的理论知识肯定要弱,这样在备赛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以老带新’的氛围,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传统,这对学院各方面的发展影响也是深远的。”指导老师高娟娟说道。张鲁筠老师也认为,在大赛设计过程中对团队协作和心理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学生们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和较强的心理素质,“这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非常有意义。”
得奖从来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为在“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取得好成绩,计算机工程学院也组织了40位同学暑假留校积极备战。学院孟凡楼、王磊、陈春雷、刘洋、高永存、韩立军等多名教师组成的教师指导团队,分成大数据和HTML5应用2个组,利用假期时间对学生们进行大赛辅导。
这是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联合主办的面向全省高校计算机与信息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年度性赛事。2019级软件工程专业的王大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大赛,“我们组内各有分工,有写爬虫数据的,有负责可视化的,有承担数据分析任务的。”他是大数据组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也是实验室的“常驻嘉宾”,实验室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弟学妹讲解问题的身影。提到留校备赛不能回家,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马钰恒说:“其实主要还是对这个的喜欢,因为喜欢,所以疲惫感会被喜悦感代替。”他从高中时期就展现出对计算机的热爱之情,所以到了大学,他凭借着强烈的求知欲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在老师通知大赛报名时没有丝毫犹豫踊跃参与。
“虽然拿到名次值得庆贺,但得奖从来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想要学生在备赛过程中得以成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阅历才是我们的目标。”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教研室副主任、指导老师韩立军老师说道。刘洋老师认为,以大赛促教学也不失为备赛、参赛的主要目标之一。此次计算机学院暑期留校备赛的总负责人孟凡楼老师表示,通过学生参赛,可以提升学生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在备赛过程中查缺补漏,“以点带面”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和创新灵感
多年来,经济管理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新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互联网金融创新与运营管理大赛等类大赛,并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期在下半年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与运营管理大赛和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新大赛取得佳绩,经管学院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准备。经过与教学实践基地相关单位的沟通,2018级经济与金融1班的罗煜智和刘梅两位同学进入中国民生银行潍坊分行,2019级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陈雪等5位同学进入中国银河证券潍坊分公司进行学习和实践,充分践行学以致用,实干兴业的指导思想,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和创新灵感。
7位同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增强了实战的能力;树立了实干的作风;激发了创新的潜力。通过实习,同学们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证券公司的业务,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未来的大学规划。刘梅说:“参加实习得到的不只是一张单薄的证明书,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的成长和领悟,在各种真实业务活动中,我们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认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处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对于下半年的互联网金融大赛和金融创新大赛,老师们纷纷表示,相信同学们通过实践具备敢于去突破痛点难点,迎难而上的闯劲;拥有提升自我专注力和定力的干劲;追求创新发展,不断超越的创劲。相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子定能再创佳绩!
博士团队一对一打造复合型人才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数十位学生与多位指导老师自7月21号开始了正式的备赛历程。记者了解到,学院领导班子多次讨论协调,为比赛提供了场地支持、资金支持和比赛训练支持。王文成、刁修睦、杜德、台流臣等指导老师要带领着学生们参加四类不同的大赛,一是智能机器人方向的大赛,二是电子设计类大赛,三是物联网技术类竞赛,四是“西门子杯”的挑战赛。为了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老师们加班加点为学生讲授大赛所需知识,在一次次实验指导中让学生们取得进步。
其中,王文成、吴小进、杜德等老师组成的全国机器人大赛指导教师小组在2021年4月份就开展了比赛的准备工作。在2021年5月份进行了比赛动员和选手选拔,从报名的近20支队伍中挑选出6支队伍,主要参加8月份中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中国高校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国际自主机器人大赛。其中前3项均为国家竞赛排行榜A类赛事,且上述各项赛事均为我校第一次参赛。“主要目的为引导和激励学生弘扬创新精神,促进我校机器人工程等专业的发展,助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为我国培养大量“能动手”、“敢创新”、“可协同”的复合型人才。”王文成老师说道。
工科实验楼电工电子工程训练实验室里,刁修睦老师正在为15位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教授相关知识。他与杜德老师均认为,这项赛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潜力,对于学科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想家是肯定的,但是在学校备赛能收获更多。”2020级自动化(车联网)专业的张英琪是备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15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在小组分工中,她负责报告的编写,由于知识储备相对欠缺,她收起想家的情绪,奋起直追,她告诉记者:不能拖了学长们的后腿。
台流臣老师带领9位同学在知新楼3楼实验室为即将到来的“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和“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做准备。“这两项比赛含金量很高,自然对学生能力和实验室设备的要求都很高。”台流臣老师为记者介绍到。但实验室现有的条件有限,一些设计做出来没办法验证其正确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核心操作的完成。针对这一类现象,信控学院与潍柴产业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预计明年双方可以共同备赛。许多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提前自学大三的专业课知识,在学院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力求上进的氛围。此外,在台流臣等博士的倡议下,学院还开设了“第二课堂”的小班制教学模式,学院的博士团队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台流臣博士表示,虽然条件受限,但他们会在这一次比赛中积蓄力量,为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光时刻源于晨兴夜寐的反复打磨
7月21-22日,第九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在青岛举行。由于大赛时间的调整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一时间分身乏术。在备赛的冲刺阶段,学生一边复习期末考试一边备赛,指导教师一边忙碌监考阅卷一边指导大赛。进入暑假,指导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了10天的集中式训练。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李红梅、钟希高和尹海燕三位指导老师,为了指导4位备赛的选手,可谓晨兴夜寐、废寝忘食。学生们的每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导入的方式、讲课内容的选择,还是教态、甚至语速、语气,哪怕是讲课时的一个眼神,课件中的一个字,指导老师们都要和参赛学生一起精心打磨。每位参赛选手的稿子,几乎都要改到20遍以上。临近比赛,钟希高老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大赛全真模拟练习,严格按照大赛的流程模拟训练。钟希高老师白天组织学生模拟试讲,晚上给学生讲解答辩环节的答题技巧,面对高强度的训练,他还经常为学生做心理疏导,保证学生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比赛。
“苦心人,天不负”。在本次大赛中,文学院4位选手从来自全省47所高校763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全部获奖,斩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选手邢向英说:“大赛带给我的绝不仅是获奖证书,我收获更多的是成长。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也不会忘记老师与我们并肩战斗的日子。”一等奖获奖选手张靖涵说:“从初稿到详案,再到逐字稿,指导老师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润色。我收到过钟老师凌晨一点发的语音信息,也接到过钟老师凌晨两点修改过的讲稿。这个备赛的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无私奉献,也让我懂得: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师德的一种崇高体现,这里的水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老师们用自己的爱照亮着学生们求知的路,这条路注定艰难,但不会缺失温暖。潍院学子也会用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价值观对待未来的每一次挑战,他们锐意创新,坚强果敢。
(记者:商梦茹 编辑:徐安娜 编审:张克刚 终审:韩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