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暑意正浓,一场跨越千里的校际协作实践热潮正在兴起。近日,潍坊学院联合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组建“生态兴农 绿动未来”实践团,正式启动2025年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校学子携手深入生态农场与高原基地,以青春之力探索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用校际协作的智慧书写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青春答卷。跨校组队聚合力,产学研用谱新篇此次实践活动的特色在于打破校际壁垒,构建起跨地域、跨学科的协作网络。团队分为两支精锐小队:一支由潍坊学院4名学子与兰州大学6名师生组成,其中兰州大学孔祥坤系潍坊学院2020级生物技术专业校友,成为两校深度合作的纽带;另一支则由潍坊学院学子携手北京林业大学学子,组成12人的实践团队。指导团队同样体现了校际联动特色,由兰州大学三级“萃英教授”、潍坊学院2003级校友井新,北京林业大学冯文婷教授,与潍坊学院生物与海洋学院的刘淑芳博士、蒋新放老师共同组成,确保了从学术研究到实践指导实现“无缝衔接”。“三校优势互补是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潍坊学院生物与海洋学院团委负责人蒋新放介绍,兰州大学在高原生态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北京林业大学在农林碳汇领域的专业优势,与潍坊学院深耕地方农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让实践活动既扎根大地又视野开阔。双脚沾泥接地气,科技赋能助农兴在潍坊安丘的生态农场,实践团的身影已然忙碌起来。面对连片的生姜田与现代化温室大棚,潍坊学院与北京林业大学的同学们手持检测仪,对“国家级生态农场”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实地测算。“我们要摸清每斤生姜从种植到收获的‘碳足迹’,对比传统种植与生态种植的差异。”潍坊学院朱书晨同学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这些数据将为农产品“生态标签”认证提供支撑,让老乡们的好产品能凭“低碳优势”卖出好价钱。在有机肥试验田旁,同学们蹲在田埂上采集土壤样本,仔细比对增施有机肥后的土壤养分变化。“大爷,您看这施了有机肥的地,不仅庄稼长得旺,土壤还能‘锁住’更多碳,将来说不定还能参与碳汇交易呢!”潍坊学院张银硕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农户解释着低碳农业的“新钱景”,朴实的话语里藏着科技兴农的大文章。高原科考拓视野,绿色理念植心间与此同时,另一支实践队已抵达兰州大学的青藏高原实验基地。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环境下,潍坊学院与兰州大学的同学们共同开展生态调研工作,通过收集和分析冰川退缩数据、植被变化样本,直观地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第三极”的深远影响。潍坊学院学生王正鑫在科考日记中写道:“当亲眼看到曾经的冰川区域变成裸露的岩石,才深刻体会到‘双碳’目标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需求。”据了解,实践团计划将高原生态调研的成果反馈至乡村实践。他们将在生态农场设立“绿色低碳发展田间大课堂”,运用青藏高原生态变化的实际案例,向当地农民普及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刘淑芳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农民认识到‘低碳种地能增收’,更要让他们理解‘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举措旨在将高深的理论知识,通过贴近实际的实践活动,真正传递到田间地头,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此次三校联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的成功实践,更是青年一代接力投身社会实践、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体现。从山东安丘的农田碳足迹测算到青藏高原的生态观测,三校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和汗水服务社会,在实践中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为推动绿色发展的种子在城乡大地生根发芽贡献了青春力量。(文/图:蒋新放 编辑:王慧婷 审核:黄本玉)
发布时间:2025-08-027月25日至27日,学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尹翔带队前往聊城市阳谷县、莘县和菏泽市曹县等地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江虹参加活动。心系学子实践 聚力青春担当7月25日,音乐与舞蹈学院领导一行前往阳谷县青少年宫走访慰问“音符筑梦青苗”社会实践团队。活动中,尹翔详细询问了实践团队活动情况和安全情况,他表示,“三下乡”不仅是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情民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综合素质、提升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并鼓励大家要将所学知识与服务地方结合起来,彰显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音乐与舞蹈学院领导一行参观了实践团队在当地青少年宫开展的“暖心课堂”活动的活动场馆,详细了解了“暖心课堂”的日常管理、活动特色及工作成效。走访慰问期间,还与阳谷县团委青年夜校负责人柴涛进行座谈,双方就人才培养、社会实践、青鸟计划、暑期青年音乐节等方面的进一步合作进行深入交流。追寻先辈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7月26日,音乐与舞蹈学院领导一行与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一起,前往位于阳谷县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在纪念馆内,大家通过参观馆内的历史照片、人物雕像和文献资料,深入了解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天险的事迹。在这里,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伟大精神。参观结束后,尹翔鼓励同学们要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他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这次参观学习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使命,要以革命先辈为楷模,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结合专业特长,在前行的道路上勇挑重担,奋勇向前。精准送暖入户 家校共筑成才7月26日至27日,音乐与舞蹈学院领导一行来到莘县和曹县的经济困难学生家里进行走访慰问,为学生家庭送去生活物资和学院关怀。在家访过程中,学院领导与学生家长深入交谈,细致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详细介绍了国家和学校在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方面的帮扶政策,全面反馈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并鼓励同学们树立信心、夯实基础,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从基层课堂里播撒艺术种子,到红色沃土上汲取精神滋养,再到困难家庭中传递政策温暖,此次暑期走访活动,将关怀送到基层、把实践落在实处、让思政扎根大地。音乐与舞蹈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让师生在行走中感悟责任,在服务中提升本领,用艺术之笔书写育人新篇章。(文/图:王晓颖 编辑:桑国粹 审核:刘江虹)
发布时间:2025-08-01本网讯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师者本色—我的从教故事”优秀征文名单,我校教师李玉婧《丹心育桃李,无悔学工人》和宋丽媛《幼教五味瓶:十五年耕耘中的笑与泪》两篇作品分别被评为高等教育组和基础教育组的优秀征文。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示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师者本色一我的从教故事”征文活动。经各市教育(教体)局、高校推荐、专家评审,确定优秀征文200篇,并通过《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新闻网、山东教育社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对征文进行宣传推广。希望全校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用模范行动践行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光荣使命。(文:陈妍群 编辑:李玉强 审核:赵鹏俊)
发布时间:2025-07-31本网讯 近日,我校收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函件,批准我校自2025年起参加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简称“青骨项目”)实施工作。这标志着我校拥有了青年骨干教师公派出国研修项目的校内自主评审权,为我校教职工出国深造开辟了新的渠道。青骨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的一项资助计划,旨在支持中国高校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留学和学术研究。青骨项目经费由留学基金委与合作高校按照1:1比例共同资助,选派类别为访问学者和博士后,访问学者的资助期限为3至12个月,博士后的资助期限为6至24个月。下一步,我校将积极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落实。(文:柳皓月 编辑:李玉强 审核:赵鹏俊)
发布时间:2025-07-31本网讯 7月28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来逢波带队深入暑期学生公寓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党委委员、副校长苗金春参加活动。在项目施工现场,来逢波实地查看了工程进展情况,详细询问了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质量把控、进度安排等具体工作,重点对施工材料质量、工程工艺标准、安全防护措施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检查,并就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现场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来逢波对项目施工以来的整体进展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学生公寓改造提升工程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他要求,各施工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好防暑降温、防汛防涝等季节性防护措施;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工程经得起检验;要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克服高温多雨等不利因素影响,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此次暑期学生公寓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涉及多栋学生公寓的卫生间、洗浴间、公共区域等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后,将显著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学校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学校党委(校长)办公室,学生工作处,资产管理处,审计处、后勤服务处,安全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及工程包靠组成员参加活动。(文/图:李永顺/张蒙蒙 编辑:桑国粹 审核:王海梅)
发布时间:2025-07-29本网讯 7月16日至23日,第十一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在星海音乐学院落幕。我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参赛教师全员晋级决赛,最终斩获金奖1项、铜奖1项、优秀奖1项,其中金孔雀奖获得者朱筱还受邀参与公开课示范演唱及赛事闭幕式音乐会演出,充分展现了我校教师的专业风采。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展演是由中国声乐家协会联合四十余所高等艺术院校发起的国家级声乐盛会,以参与院校最多、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特点,成为国内高等艺术教育领域极具公信力的声乐展示平台。据悉,本届赛事吸引了全国300多所音乐院校近3000名师生同台竞技。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搭建常态化演出实践平台、建立高水平赛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专业赛事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并将舞台感悟与演唱技巧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实现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学校将深化声乐教学改革,以更高标准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声乐人才。(文:郭然 朱筱 编辑:桑国粹 审核:刘江虹 )
发布时间:2025-07-27本网讯 7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山东省历史学本科生论坛在临沂大学举办。我校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专业鲍亚铭的《国家制度嵌入与地方社会的形塑:灶籍、商纲与山东盐区权力结构的长时段变迁(1368-1912)》获二等奖,陈永涛《政治制衡下的浮沉:东晋颖川庾氏兴衰新探》、宋昱达《家学传承与文化情怀的互动关系——以两城王氏为例》分获三等奖。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本科生提交的197篇论文。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有54篇论文入选参会。入选论文研究题材丰富多元,视角新颖,充分展现了当前历史学本科生的学术热忱与创新活力。论坛设置3个分论坛,参会学生围绕个人论文进行专题汇报,并展开深度交流研讨。各分论坛评审专家针对论文的选题价值、史料运用、论证逻辑及学术规范进行了细致点评,既肯定亮点,也指出不足,为参会同学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指导意见。本届论坛,为全省历史学本科青年学子打造了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跨校学术对话与思想碰撞,对推动山东省历史学专业建设与学科内涵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谢金勇 编辑:桑国粹 审核:张芳芳)
发布时间:2025-07-27本网讯 7月17日至18日,我校学子郑作译、张玥以“乐购潍坊”形象大使身份深度参与系列促消费宣传活动。她们以青春视角解码潍坊消费活力,用年轻语态传递城市商业魅力,为提振本地消费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作为此次活动的青春代言人,两位学子跟随拍摄团队穿梭于潍坊的商超市集、特色商圈、电商直播间等多元消费场景,先后完成《以旧换新政策撬动大宗消费的“杠杆”》《首店打卡:潍坊也有“全国第一”》《电商主播带火潍坊:300款好物卖爆了》三部宣传视频的录制。镜头中,他们或化身政策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以旧换新”政策如何拉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或作为探店体验官,带领观众探访潍坊“全国首店”的独特魅力;或走进直播间,见证本地好物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的热销场景——成为展现潍坊消费成果的“青春窗口”,让城市商业活力更具感染力。据悉,此次系列宣传视频已完成后期制作并陆续上线。郑作译与张玥等形象大使的青春身影,将随视频在相关平台传播,既展现潍坊在政策引导、商业创新、电商发展等方面的消费实力,也传递出城市烟火气中的青春气息,让更多人透过年轻视角看见潍坊消费市场的潜力与活力。(文:朱军 编辑:桑国粹 审核:江浩浩)
发布时间:2025-07-26本网讯 7月25日,学校召开2025年专业设置与调整专家论证会。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成端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王成端介绍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发展思路,强调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强化“四新”专业建设,动态优化专业布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拟新增专业、预备案专业负责人围绕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就业前景、教学条件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专家组审阅申报材料,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就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加强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专业调整的科学设置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王成端表示,此次论证会为学校专业优化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各二级学院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专业布局,突出特色发展,构建持续优化的专业建设机制。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他强调,要注重谋划全局,推动质量升级,深刻认识专业调整的战略意义;要聚焦关键环节,突出需求导向,确保申报材料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强化责任担当,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专业建设工作落地落实。教务处负责同志,拟新增专业、预备案专业所在学院院长、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参加会议。(文/图:秦世波/王宏宇 编辑:庄梦琦 审核:侯金奎)
发布时间:2025-07-252025-08-17
2025-08-16
2025-08-15
2025-08-14
2025-08-14
2025-08-11
2025-08-06
2025-08-04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