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一年后,文史学院刘红老师仍然会时不时地“神游”到萨格勒布大学文学院的课堂上。那个充满惊喜、感动、“意外”的课堂,她为之付出了三年心血。同样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身份在那里仿佛有不一样的注解。“当梳理‘付出’和盘点‘收获’同步进行时,我常常会感慨,公派支教这三年,奉献之余,收获最多的反而是我自己。”知天命之年,刘红眉眼弯弯,笑声中浸透了暖暖的亲切。汉语搭桥 结缘萨格勒布比起清迈用丰饶植被和慷慨日光吸引游客,萨格勒布本身就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博物馆”。作为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在欧洲那些著名的古城旧都面前并不算特别突出。不过,当地人对于历史与传统有着超乎寻常的珍视。200多座博物馆记录下整座城市的历史,也凸显了克罗地亚人对生活的热爱。古老厚重的城墙、斑斑驳驳的石板路、宏伟的哥特式教堂、神秘的巴洛克式古堡。从蒸汽机时代便已存在的缆车,沿着老旧的索道运行着;运营了130多年的有轨电车仍在老城里日夜穿梭……时间在这里似乎不是一个特定的“变量”。当刘红第一次站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面前时,这位来自潍坊学院的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将原定两年的支教计划盘算得“门儿清”。“我从2002年起为留学生讲授汉语综合课。学校从2007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我又教授包括词汇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在内的专业课。”对教学任务拆解地越细致,刘红越是盼着能有一次站上国外课堂的机会。“我想增长一些阅历,丰富我的课堂教学,让国内的学生在看书本学知识的同时,能通过我的切身体会,打开更为广阔的视野。”机会在2018年出现了。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人文学院想申报汉语系,需要能够进行课程设计的汉语老师。刘红得知后,主动提出申请,顺利成为一名国家公派汉语老师,并于2019年2月抵达岗位,开始了计划为期“两年”的海外汉语支教工作。海外支教,被戏称为一场“世界遇见你,你认识世界”的旅程。萨格勒布大学位于克罗地亚首都,是克罗地亚共和国一所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是该地区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人文学院是个“外国语学院”,开设50多种语言教学,每个语言有三个年级。其中,汉语作为小语种课,人数比较少,一个年级仅有一个班,每个班只有8、9个学生。克罗地亚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80万人,常住华人1500人左右。“对于当地人来说,汉语太难了。而且很多人对中国不是很了解,学生们经常会问我一些像是‘中国男人回家后不做饭吗?’‘介绍家庭成员时为什么要先介绍爸爸妈妈?’之类的问题,文化的差异和相对闭塞的信息交流,让汉语在当地成为小语种,我也成了当地人眼中比较‘稀有’的‘外国人’。”一登上电车,就能吸引到小孩子们齐刷刷的好奇探究的目光,这让刘红格外开心,也在不断提醒着她:无论讲授汉语课程,还是传播中国文化,这条路,长着呢!做足准备,收拾齐整,站上讲台,翻开课本,刘红愣住了。这里使用的教材跟国内是一样的;然而与中国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新教材不同,这些课本竟然是2000年初的老旧版本。在2019年的当下,讲解近20年前的老教材,看着学生们好奇又期待的眼神,刘红内心涌起了何止一万个不甘。当年暑假,正好有一个国际会议在上海召开,刘红借机申请回国,参会的同时到处搜罗课本。返程时,她的登机箱和书包里,塞进了20多公斤教材,全部是最新版本。车马劳顿,风尘仆仆,终于卸下书包,她的肩膀勒出了深深浅浅的红印子。复印教材、排出课表,刘红开始给萨格勒布大学人文学院汉学辅修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讲授汉语综合课。综合课主要讲授语音、词汇、语法,从汉语拼音开始,到笔顺笔画,再到一些简单的句子,和一些实用性强的语法。词汇贯穿教学始终。“每个星期一年级安排8节课,二年级6节课,从最简单最常用的字词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课程排得很集中也很密集,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重任在肩 三年没有中断过一次课程每个星期5天课,每天18:30至21:30,师生双方在一个又一个3小时里不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欢乐融洽的氛围洋溢在教学细节里,刘红主导课堂进度的同时,也开始尝试了解和接纳当地文化,并将来自遥远中国的文化点滴融入其中。时间分秒过去,新的学期开始了。线下课堂教学两周后,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全球进入疫情高发期,这一阶段欧洲是世界疫情的重灾区,克罗地亚作为旅游国家,疫情形势更为严峻。迫于疫情,2020年3月16日至5月9日,克罗地亚全国开展了一轮严格封控。不能出门,不能线下教学,一个人租住在47平一室一厅的老旧公寓里,刘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和孤独。由于近7个小时的时差,当地上午正是国内后半夜,不能找人聊天,没有课程安排,备完课后,看着窗外空无一人的街道,刘红的心就像公寓旁边的电车轨道,慢慢长出“荒草”。她开始失眠,像“敬妃”一样一遍遍数着地板格子。为了保持足够的运动量,她每天在卧室和客厅之间的走廊上“疯狂”溜达,一共只有20步左右的“单程”距离,她听着音乐,每天硬是能刷出1万7千步,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把一双地板拖鞋磨出很“夸张”的洞。本以为疫情封控已足够煎熬,没想到当地时间3月22日6:20左右,一场震中距离所住公寓只有3公里的5.3级地震,再次拉扯着刘红脆弱的神经。短短24秒,床在晃,灯在晃,橱子晃到将要倾倒,老旧的墙面出现裂痕,刘红瞬间头发炸根。意识到地震,她匆忙拿上羽绒服,抓起手机往楼下冲。第一时间与教育部汉办项目官员联系汇报,工作群里的老师们让她带好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有效证件。看着手里紧握的一个手机,刘红掉头跑回公寓翻找证件。心有余悸地回到楼前空地,眼看着邻居们背着背包,互相安慰,只有自己左手手机、右手证件,刘红咬咬牙,又一头扎进公寓。气喘吁吁还没站定,第二次余震紧赶着“追”过来。4.9级的地震发出群蜂一样的轰鸣声,周围人群纷纷蹲下,刘红连忙学着大家的样子,抱着大书包蹲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臂膀间,很久不敢抬起来,只有眼泪默默砸在地上,消弭在尘土里。盯着墙上严重的裂缝,刘红晚上更睡不着觉了。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余震,她找到屋里的承重墙,在床铺和墙之间狭小的缝隙里,塞进两床被子,凑合着睡了两个星期。挨到解封后,她在距离学校很近的地方找到一处很新的房子,用最短的时间搬了进去。2020年12月29日,当一场6.3级的地震再次来袭时,刘红已经能“熟练”地躲进面积最小的储藏室里,还能在来回撞墙中拿着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来“自娱自乐”一把。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和艰难的心路历程,刘红只敢分享跟自己的丈夫,也唯有她的“大男人”能从那些絮絮叨叨里,读懂这个“小女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孤独。“我的先生扛起了家里全副担子,我身处‘前线’,只剩下一个任务:全力确保教学工作按计划正常开展。”令刘红无比欣慰的是,即便作为小语种课,除了2020年3月至6月疫情封控期间采用线上教学外,其他时间均为汉语课堂面授教学。经历两次地震,震后很多老师取消了课程,但是她坚持授课,从没有中断过一次汉语课。“未知的经历竟然激发出这般勇气和潜力,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很开心看到这样的自己,也让我对坚守责任感到非常骄傲。”回想起那段时日,刘红笑的像个孩子。教学相长 希望你们也能爱上我的祖国和家乡原定两年的支教计划,变成了三年。从初级汉语综合,到中级汉语综合,再到HSK汉语标准教程4级,加上听力课、阅读课,在学生和同事们眼中,刘红像是承建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的中国路桥一样,不断刷新专属于“基建狂魔”的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不同的是,中国路桥克服疫情停工的困难,用两年时间建成一座长2449米、宽22.5米的跨海大桥。刘红在3年时间里,帮助萨格勒布大学人文学院完成了“3+2”(3年本科,2年硕士)汉语专业的申报工作,策划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撰写了本科阶段所有汉语课程的课程大纲,结束了二十多年来汉语专业在克罗地亚仅仅是辅修专业的历史。刘红说,她喜欢接受挑战,各种各样的挑战。备课时,她更看重“备”学生。课件里出现的词汇,会是哪个学生的知识盲点,他们的掌握情况如何,会提出哪些问题,这些统统都在刘红的考虑范围之内。课堂上,“每次他们提出‘超纲’问题,我都格外兴奋,让他们掌握更多新知识的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受到很大启发。”课后,刘红与学生经常交流互动。面对课本上“包子、饺子、馒头”之类的词汇,刘红干脆来个“现场教学”。“学生很喜欢吃我包的饺子。每次都要做很多,让他们吃饱吃好,还要带走。”刘红笑着说,“我是潍坊人,我还做过潍坊肉火烧给他们品尝,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是大家显然很‘买账’。”“潍坊肉火烧很像‘派’,但是这个派为什么不是甜的?”“中国女人婚后不用像克罗地亚女人一样,改成夫姓吗?”“中国不是很落后吗?潍坊怎么会有那么多高楼大厦?老师是在吹牛啦!”“我喜欢风筝!潍坊竟然是世界风筝之都?太不可思议了!”闭上眼睛,刘红总能回想起第一堂课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完自己,介绍中国和山东,介绍山东的孔子、泰山,介绍她的家乡潍坊;展示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图片,跟大家畅聊青岛啤酒走向世界;打开几张花花绿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学生们纷纷发出惊艳的赞叹声;点开潍坊的城市景观图,告诉大家,潍坊市区人口已然是萨格勒布总人口的3倍多。萨格勒布是首都,也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城市。关于潍坊和山东的一切,从刘红嘴里讲出来,都是津津有味的,那是她的家乡,她愿意向所有人讲述“她”的美好,通过讲授汉语,在更多人心里埋下一颗属于“中国”的种子。于是,在传承和推广中国文化的道路上,刘红的步伐走得更为坚定。她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十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并获得克罗地亚赛区冠军,本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她联合法国、德国、西班牙、塞尔维亚等国的师生进行了大学生海外实践教学可行性考察和研究,完成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海外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她教学生们了解京剧、做剪纸,学生们的剪纸作品被她陈列展览,收效甚好。她积极传播中国茶文化、中国古典音乐、中国饮食文化、八大菜系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克罗地亚人主动了解中国,喜欢上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她的学生中,仅2019年就有4人成功申请了中国的硕士或博士并到中国留学深造。2023年暑假期间,她的5个在中国留学的学生约好了要到潍坊找她,“到刘老师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对刘红来说,这当然是最自豪最快乐的事。“我就说嘛,三年公派支教,奉献之余,收获最多的反而是我自己。是这个意思不?” (陈鸣飞)
发布时间:2023-06-29站在三尺讲台,她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为学生的明天点亮一盏灯;在科研工作中,她倾注所有心血,为学校化学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添砖加瓦。无论在学生中、同事间,还是回归家庭时,她都用心温暖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就是学校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实验室管理中心主任、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张娜娜。张娜娜自2012年带着国内、外双博士学位入职潍坊学院,至今已经为学校奉献了十余载青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她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在见证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凭着自身的使命感以及过硬的教学科研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屡创佳绩。不忘初心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从站上三尺讲台,张娜娜就一直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她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责任心,才能站到讲台上。因此,张娜娜一直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主动参与各类教学培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主持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她的实验课程上线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课程教学类案例一等奖。她率先采用全英文给学校第一批留学生授课,授课效果受到外籍学生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学习起来效率很高。疫情期间,她又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琢磨网络授课技巧,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张娜娜表示,在她的课堂上,看到每个角落的孩子都在认真听课,她就很满足。她是学生口中称赞的学识渊博、可亲可敬的好老师,在她的课堂上,不仅传播知识,更是育人为先,她会将我国科技进步的伟大成就、制度优势结合课程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共鸣和自豪感,还将自己求学多年的经历分享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她曾说:“授课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我还特别喜欢与他们分享交流,每一次上完课,我都感觉特别享受。”付出换来累累硕果,张娜娜的课堂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教学效果连年优秀,她也多次荣获学校“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教师等荣誉。课堂教学外,张娜娜在指导学生方面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还将化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全国大学生市政环境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中,作为指导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她带领学生认真研究大赛章程,精心设计每个训练环节,数月熬夜指导学生实验,参赛团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山东省内唯一晋级决赛的高校队伍,最终荣获全国决赛一等奖,她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砥砺前行 科研路上坚持不懈不空不松,从严以终。从教多年,张娜娜始终没有放弃自我提升,在科研道路上她不断创新,追求超越,成功入选学校“杰青”人才支持计划。迄今为止,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科院开放课题2项及市、厅级科研项目多项,相关科研成果获多项市级二、三等奖。她还注重产学研结合,以科研成果应用型发展为引领,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研发,主持多项横向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张娜娜利用个人在国外所学的拉曼技术的优势,使得学校与山东省科学院材料所合作的项目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该奖项作为学校重要成果,为学校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表示,为了这个项目,她克服种种困难,打破了固有条件的束缚,另辟蹊径,利用现有技术,结合博士期间的成果顺利将研究推动下去。在面对评委会的质疑时,她用成果证明了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实力,最终赢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肯定。她是同事心目中认可的勇挑重担、踏实勤勉的实干者,在科研工作中,张娜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遇事勇于承担,是化学专业公认的技术骨干,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加班加点,冲锋陷阵,牺牲个人利益,为学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面对已有的科研成果,张娜娜并没有对自己放松要求,她诚恳地说道:“在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一定会顶上去的!”用心经营 温馨美满的巾帼标兵张娜娜说,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而在女性工作者的世界里,只有“更不易”。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她既是教师也是女儿、妻子、母亲。多重的身份不可避免的会有冲突,但她会平衡处理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于工作,她以认真、坚持的态度勤勉耕耘;于家庭,她又以包容和尊重来珍爱呵护。在同丈夫的相处中,他们彼此相互体谅,共同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张娜娜说:“我和我爱人是潍院走出去的同学,学生时代感情就很好,毕业后,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展,虽然异地八年,但是感情始终不变,我总戏称我们是经历了八年抗战。”在对儿女的教育中,她以身作则,十分注重对孩子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从孩子出生至今,近十年时间一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三代同堂,长幼有序,和谐友爱,还被评为学校“五好家庭”。张娜娜表示,在教育孩子的方面,爱人和公婆都大力支持她,孩子们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她还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们独立、勤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在学校里表现也非常优秀,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对于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张娜娜坦言这是对她十余年工作的一个肯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她坚信要想取得成绩,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和努力。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会有希望。张娜娜在前进的路途中心怀感恩、懂得知足,不羡慕别人,也不去计较得失,她说:“不沉迷于幻想,不茫然于未来,走好今天的路,过好当下的生活,在最美的时光里,以新的自己迎接新的春天。”工作永无止境,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张娜娜仍将上下求索,继续用初心和激情谱写新时代的精彩华章。
发布时间:2023-03-23李雨洁,女,中共预备党员,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2班团支书,曾担任信控学院学生会副主席,2022年考入海南大学攻读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从懵懂到成熟2018年初入潍院,我满怀期待,对大学生活无限憧憬。教学实践资源丰富的校园、亲切渊博的老师、和睦可爱的同学,我热情高涨,却又很快陷入迷茫。大学生活到底应该如何度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深深地陷入了自我规划的苦恼。但我很快意识到,无论我想要什么样的未来,目前的大方向仍是较为固定而清晰的,秉承着不懂就去做,实践出真知的个人信条,我把自己的大学规划出三个方向:首先,搞好学习,打牢专业基础,积极参加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其次,为加强对大学及人生的理解,勇于贴近先进,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会,为同学们服务;再次,多进行自我复盘与评估,规划好人生方向,做好考研与就业的准备。从迷茫到坚定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我的目标不够坚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比较迷茫,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阶段,我意识到还是应该把学习放在大学生活的重要位置。于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更加认真仔细深入,并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SRTP、电子硬件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或许你的每一次不起眼的经历,都会成为后来关键时刻的便利。在兼顾学院学生工作的压力下,我没有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稳住心态,不要放弃,大学四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稳居前3名。经过不懈的努力,我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2022年4月,我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诚然,学习枯燥,考研更是一场持久战,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成功,学不下去就出去走走。当学习到心情焦虑、烦闷、厌学的时候,我会选择到弘德湖和操场缓解一下学习压力,边走边欣赏风景,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在漫长的考研过程中,要学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从小我到大我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我认为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才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竞选班委、进入学生会,在党的思想的引导下,真心实意、尽职尽责地为同学们做实事,带领班集体更好地发展,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充实了我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班级的团支书,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份责任。从大一的干事到大三的部门负责人,在学生会中我成长了很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在不断地与老师、同学打交道的过程中,磨炼了我的耐力,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也很幸运地得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的信任与支持。这些工作也间接地影响到我的考研,考研过程中,需要到处找资料、找习题,有了学生会工作的经历,让我十分有耐心对这些繁杂的资料进行一次次的对比与筛选,从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经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协助班长带领班级获得了山东省先进班集体,所带领的团支部获得了潍坊学院十佳团支部,所在的学生会被评为潍坊学院十佳学生会,我个人也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从申请到入营从获取夏令营消息到最后参营,整个过程可以用“迷茫—紧张—收获”来形容。迷茫是因为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准备;紧张是因为夏令营要面试,对自己没信心;收获是整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积累了经验。大三下学期的一个偶然的契机,我了解到自己比较心仪的海南大学首次举办暑期夏令营,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准备了申请材料。也许是越努力越幸运,凭借本科的成绩,我成功的入选了。因为夏令营的举办时间刚好和期末考试的时间有冲突,放弃了太可惜,我知道有舍才有得,最终选择了缓考去参加夏令营。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通过夏令营,我结交了很多优秀的朋友,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目标院校。期间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史馆,参加了学院介绍会、学长学姐交流会、导师见面会以及考核面试。学校的景色、学院的氛围以及老师们的相处方式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更坚定了我的选择。最终,凭借着沉着冷静的表现,我顺利通过了考核,获得了海南大学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优秀营员”。开学后,在收到海南大学“研究生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努力不会被辜负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每个人的坚强和潜力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清雾晨读、挑灯夜读,既然选择了考研之路便注定艰辛,回首整个过程,累并快乐着。考研不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准备,所以我从4月份开始搬进了图书馆。从一开始搜集相关信息,了解院校等就开始请教学长学姐,考研也是一场信息战,利用所有的资源尽力做好全部的准备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担任班里的团支书,抛去开会、上课和工作的时间,能用来考研复习的时间也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会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复习。暑假我选择了留校学习,依旧是早出晚归,餐厅、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这应该是效率最高的时间,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有条理地吸收知识,考研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刻苦,周密合理的学习计划更重要。在选择报考院校的时候,全方面考察所选的学校、专业的详细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院校的报录比、性价比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量力而行。考研不是一场靠运气的战争,在这个战场上实力为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方法。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依靠视频进行学习,而是选择了重温课本例题和知识点,选取部分课后题作为练习。在大量的数学习题的练习中,不断熟悉总结做题方法,正确率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政治的学习是8月份开始的,前期看视频过课本,了解整体的知识框架,配合“肖秀荣1000题”进行巩固,加深理解;最后冲刺阶段主要依靠背诵“肖四”“肖八”。专业课从课本小的知识点出发,建立结构框架,一步一个脚印,基础一定要打牢,不可眼高手低。英语是我的一大难关,但每天早晨背英语单词并没有让我坚持几天,从真题中挖掘更加适合我。一遍又一遍地刷着英语真题,渐渐地我便有了做题的感觉和方法,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考研的成功也离不开学院老师、同学和家人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他们四年的相伴,见证我的懵懂,给我畅想未来的动力。梦想是照亮人生的一盏明灯,是人生大海上灿烂的霞光,也许前方布满荆棘,也许前方崎岖连绵,但是有了梦想就有了方向,用行动诠释信念,所有挑灯夜读的日子终究不会被辜负。(文:李雨洁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3-23贾广萌(左二)作为我校女子足球队的一员参加山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她是广获同学赞许的班长,是深受学校信任的共产党员,是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更是一名在追求理想道路上不断奋进的大学生,她就是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体育学院2019级体育教育专业1班的贾广萌。“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这是奋斗者的时代,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力,人人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只要你敢做,迢迢星野都会朝你奔涌而来。不骄不躁 奋发进取“一些优秀的人总将自己的成绩归结于幸运”,可幸运女神从不会平白无故地眷顾一个人。回想获得国奖,贾广萌说:“当时就是激动又焦虑,但是越等到后面,反而越自在了,知道结果后,只觉得心里的大石头落下了。”起初,当贾广萌知道要进行国奖答辩时,时间只剩五天,期间还要准备教资考试、体育训练、处理班级事务等等。但繁忙的事务并没有妨碍到她对国奖答辩的准备,相反,她处理得游刃有余。她认为:“人总是要逼自己一把的,不然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潜能。”出色的理事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平常一点一滴的工作中锻炼得来的。在贾广萌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繁重的体育训练外,她还在班级中担任班长、团支书的职务。作为班长,她本着为同学服务,为老师分忧的初心,恪尽职守,搭建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桥梁。她组织班级活动,注重增强班级凝聚力,带领班级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团支书,她积极组织团日活动,促进班级同学端正政治方向。在她的默默付出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班级连续两年被评为“双第一”。贾广萌一直认为对于自己的工作首先要“敢”,敢问更敢做,其次就是要细心,要注重细枝末节的地方。她一直承担着“优秀班干部”的责任,奉献于同学,投身于班级管理之中。贾广萌始终认为“世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即便工作繁重,她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连续两年“双第一”、两次院级一等奖学金。贾广萌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到了考试周一定要复习老师们重点强调的内容,克服懒惰。”不仅如此,灵活的学习方式也是她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原因。背书时,她选择用理解的方式灵活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按照你理解的意思写出来,不需要那么生硬,”她说道。除了出色的工作能力与优异的成绩,贾广萌还讲究劳逸结合,在班级工作和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她还参加了很多文体活动。入学以来,贾广萌获得了武术长拳三段证书,加入了我校女子足球队并备战参加了山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参与了潍坊学院第十九届足球迎新杯赛,参加了“中国体育彩票杯”2020年潍坊市橄榄球锦标赛裁判工作并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等。她做到了在校内积极组织并参与体育活动,以身作则带头营造了良好的潍院体育氛围;在校外为潍坊市的体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训练辛苦,可贾广萌从没想过放弃,她很庆幸选择了足球,因为足球现在已经是她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很感谢足球带给她的快乐,不仅改善了她的身体状况,也让她结交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还收获了与老师之间的友谊。或许这也是体育的魅力。自主成长 近朱者赤所有人的成长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贾广萌也不例外。她也曾因为工作失误而受到批评,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她表示:“其实老师们批评我也是为了我好,他批评我证明他还是关心我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善意的批评,我接受这种批评,并在批评中慢慢进步。”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也对贾广萌多加照顾。“我很感谢辅导员老师,他帮了我很多。”说到这时,她感触颇深。贾广萌有时会因为沉迷于踢球而耽误学习,这时她的辅导员就会督促她;在有一次一起吃饭时,辅导员卢永波老师夸奖她训练和学习都没落下,给体育生争脸了,还为她写下了“体育生也不比别人差”的公众号推文。回忆这件事,贾广萌表示,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一切都是值得的。她还表示与辅导员的交流能够带给她很多力量,不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上。其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大二下学期的复习周期间,当时她在白天还有足球训练,复习时间紧迫。卢老师由于担心她的复习进度,多次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包括此次的国奖,原本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贾广萌也是受到老师的那句“你可以的!”的激励,以及在答辩准备过程中对她的帮助,从而打消了许多顾虑,勇往直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贾广萌宿舍中积极学习的氛围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她。“我看到她们开着灯在学习,我也会忍不住打开手机看点资料,大家一起学习,良性“内卷”,我觉得这样很好,共同进步。期末的时候年级前十我们宿舍有三四个呢!”说到这,她脸上洋溢着遮不住的骄傲。除了舍友,她还常去结交优秀的人。贾广萌表示,“优秀的人身上往往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在大学中,我们正处在上升阶段,这是开阔眼界的好时期,所以就不要让自己闲着,多去外面看看,充实自己。而且越到大学后期,孤独感就越发强烈,除了要去适应这种一个人成长的孤独之外,还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且一直坚持下去。”提到大学以来最大的改变,贾广萌认为自己变得开朗了。曾经的她也比较慢热,不会主动跟别人搭话,但现在,或许是工作的磨炼,或许是足球带来的快乐,她变得更加乐观开朗,敢于尝试。“你就做嘛,万一就成功了呢?”她认为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与其在别人的辉煌里仰望,不如亲手点亮自己的心灯,扬帆远航,而她也是这样践行的。在国奖的答辩前期,面对众多优秀的人,贾广萌本来也认为自己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以外就不占优势了,但她仍然敢于尝试,手握心灯,奋力前进,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一众同样优秀的同学中杀出重围,斩获国家奖学金。长途漫漫 追梦不息青年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该文即将成稿时,贾广萌正在一所小学担任一名支教老师。提及支教生活,她在欣喜之余显得有些头疼与无奈,“因为都是些小孩,孩子嘛,都是比较调皮捣蛋的,又不能真的跟他们生气,也不能太嘻嘻哈哈,不然就管不住了。”就算这样,贾广萌说这话也是带着笑意的。除了周末,她都住在小学里,相比于自己的学校,支教学校的条件显得有些许困难。贾广萌表示,小学里不提供餐食,她们是跟着小学旁的幼儿园一起吃饭的,偶尔会自己做西红柿炒蛋这种简单的菜式。最令她难受的其实是不能踢球,但她还是会坚持出去跑圈,坚持锻炼。当谈及支教过程的收获时,贾广萌说:“这真的很培养耐心,面对那些小孩子,耐心不够是做不好的;再就是逐渐培养了自己的职业感,毕竟现在的身份是老师,要对这些孩子们负责;最后就是培养了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除了与孩子们斗智斗勇以外,贾广萌也在坚持寻找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考研吧,向上爬一爬,最好出省,我想去外边看看。”没有去外面看看一直是贾广萌心里的小遗憾。通过支教,贾广萌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更加明白了自己心中的所想———选择继续深造,去往更广阔的舞台。不止步于此,不固步自封,是她一直以来的风格。面对考研的目标,她表示,“还是有点迷茫,但目前也正在筛选理想的院校,等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开始奋斗了。”对于她来说,考研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她深知自己的英语短板,也下决心去克服它。“之后就要报个班,然后去图书馆里好好学习,突破短板了。”她期待道。贾广萌表示,“初入大学,一定要敢于尝试,无论是班级的职务或是其他的活动,多多参与,不要怕麻烦、怕被批评。在学习上要勤奋一点,灵活一点,不可以挂科。多去认识一些优秀的人,多向他们学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经常锻炼,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出去转转总是比你在宿舍躺着好。这样四年下来,自己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志者事竟成”作为贾广萌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她前进,而如今,她也将带着这份志气与坚持,继续书写未来人生。(文:陈思慧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3-23田宇,我校2022届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曾获2018—2019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习标兵等荣誉。入校以来,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均列年级第一名。今年夏天,她如愿考取研究生,被中央民族大学文博专业录取。9月份,伴着摇曳的树影和阵阵的蝉鸣,学子们背上书包离开了家乡,奔向了属于自己的大学校园。田宇也是其中的一员。可她并没有过多的迷茫,大学生活就像一幅的画卷,在她眼前徐徐展开。而田宇,拿起了自己的画笔,为自己描摹出了一幅最美的青春画卷。心中有魂 脚下有根每个人的一生都犹如一段旅行。有的人只是顺着人潮,随波逐流;有的人目标明确,立志要看过这世界所有美好的角落。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方向。田宇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对大学生活有了细致的规划。“名校梦”是埋在她心底里的一颗种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田宇每年都会制定一个计划,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在学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积极考取各项技能证书,保证自己度过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田宇一直十分重视英语的学习,高考时英语基础本就不错的她,在大学期间更是不肯松懈。虽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却能每天都坚持背英语单词。提及英语学习的方法,田宇说道:“比起用App背单词,我更喜欢用手抄写加反复记忆的学习方式。背不过的单词便用红笔标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多记多看。英语对她来说,是一门扎扎实实的必修课。具备了良好的英语水平后,田宇还曾辅导过5年级的小朋友。尽管不是师范类专业,但她也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辅导小朋友学习,使她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联结在了一起,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检验自己。除此之外,田宇并不会只把目光局限在书本之中。她兴趣爱好广泛,曾参加过学校辩论社团争鸣社,并在参加的辩论赛中取胜。此外健美操社团以及学院内部的志愿服务队也有田宇的身影。她喜欢帮助他人,也喜欢在体育场上挥洒自己的汗水。在她看来,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成才之基,是我们应该一生坚持的事情。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田宇也很热衷于志愿服务。她曾担任潍坊市博物馆志愿讲解员、联合春雨义工走进社会福利院为老人包饺子,还参与了关爱女童、志愿捐款等公益活动。田宇喜欢在志愿服务中净化自己,收获最简单的快乐。她说:“我们享受着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方方面面的服务,能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是应当的,也是值得的。”从容不迫 笑看挫折任何人的生活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会遇到来自生活的挫折磨炼。有的让我们措手不及,有的我们已深谙心底。但无论是哪一种挫折,我们都没有理由为此停下追梦的脚步。心情消沉时,田宇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她会暂时停下手头的学习和工作,跟朋友一起去逛街、吃饭,或者去操场上跑上几圈,把情绪发泄出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她始终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不敢起飞的双翼。田宇有一句很喜欢的话:没有绝对的公平。她说,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不公平也正是因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想通了这一点,这句话就成了激励她不断奋斗的励志语录。既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要努力去完善;亦或是换种思维方式,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田宇说,我们一定不要去怨天尤人,这对我们的成长起不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生活明朗,万物向荣,我们没有理由一直消沉落寞下去。作为一名大四考研党,田宇的身上还是有着如同向日葵般的品质,永远抬着头,向着阳光的角度招手。她的脸上没有神色匆匆,有的只是一份淡然与平静。仿佛天大的事情也不会让她变得手足无措。在学习方面,田宇会借助课本以外的学习工具。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田宇的手中,却是学习的好帮手。她会利用网络,搜寻各种各样的资料来扩展自己的视野,走出固有的知识小天地。追梦的路上,田宇也有自己的学习榜样。在考研的征途上,田宇曾和已经考入山东大学的学长“取经”,了解更多有关考研的事项,做好准备。学长的榜样力量也一直激励着田宇敢于去追求更高的理想目标。毕竟,没有谁的人生是早已注定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敢想,并能认真落实自己的计划,日积月累,终有收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田宇说,我们生活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对资源的获取也更加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更加多样。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主动张开怀抱,与社会接轨,你会收获一个崭新的视野,也会拥抱更好的自己。持之以恒 绳锯木断每年冬天,早起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一个难题。外面阵阵刺骨的寒风让我们更难以离开温暖舒适的被窝了。对此,田宇有自己的小妙招。她会多定几个闹钟,并且会在闹铃的最后播放一段同学读书的音频。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田宇能很快地调整自己的意识,顺利起床。在很多人选择安逸,选择追剧,选择躺平的时候,田宇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去增长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正是在这种恒心与毅力的加持下,才让她取得了超出常人的优异成绩。除了恒心,田宇也是一位不轻言放弃的同学。在考研的这条道路上,有的人因为沉重的压力,选择了放弃;有的人因为过程的艰辛,选择了放弃,有的人则是在考试前,丢失了信心而选择了放弃。对于田宇来说,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她考研的决心。正所谓:“知之愈深,信之弥坚”。在田宇不断成长的路途中,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田宇非常感激那些在她人生迷茫时,给她做灯塔的老师,在她伤心难过时,一直陪在她身边的朋友们。是他们的温暖,让田宇更加勇敢地冲破人生的一道道关卡,不断升级。田宇用自己的努力,绘制出了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她坚信一条定律:自助者天助也。当我们努力到让自己都感动的时候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幸运。而这幸运的背后,其实都源自我们滴落下的每一滴汗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当田宇已经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后,她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行,选择了继续奋斗。她就像是一位攀登者,默默地用脚步丈量着斜坡,顶着风雨,坚持不懈,不断攀登更高的山峰。田宇身上的闪光点,正是她无愧于时代的表现。她充实地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向着内心的理想不断进发,让奋斗成为了她青春的底色。(文:张佳涵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3-23白贝迩,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求学工作十余载,白贝迩博士始终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教师使命,坚守教学和科研阵地,取得了累累硕果。教学方面,她承担了本科生《学校教育学基础》《教育名著选读与写作》《中外教育简史》及研究生《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教授课程获得同事和学生一致好评;科研方面,她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及民族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1项,完成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省级教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在《民族教育研究》《青海民族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教师教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0余篇。但是在白贝迩心中,家乡的召唤胜过一切大城市中光鲜的工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她最真实的写照。每次回潍探亲,虽然父母未曾开口,但她能感觉到年岁渐长的父母越来越需要陪伴。《论语·里仁》中曰:“父母在,不远游”,作为女儿,她毅然选择放弃远方,返回家乡。2021年,白贝迩博士参加了潍坊学院的高层次人才招聘,以杰青人才支持计划引进,同年3月入职教师教育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年底竞聘至教授岗位。回顾结缘潍院,白贝迩博士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校领导对人才的热切期盼,以及学校各部门对人才政策的切实执行。她回忆道:入职过程非常紧凑,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学校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与“为教师服务”的宗旨。入职后,潍坊市的生活补贴及购房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学校协议中的安家费也发放及时,各项承诺都很快得到兑现。教师教育学院也非常重视新入职教师,给予诸多关注,为大家能够顺利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转眼间,白贝迩博士回到家乡入职潍院已有两年。两年来,学校始终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在重视人才引进同时,紧抓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她深切的感受到学校切实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每一位教师都将获得成才机会。她表示:自己有幸成为潍院一员,感受到她的活力与朝气,见证了她的努力与进步,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能一起参与潍院的成长,愿未来的潍院更美好。 (文:刘作荣 庄梦琦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2-12李娟博士,2021年6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同年8月入职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并获得潍院“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李娟常说,教师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之前记得,如今懂得。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虽然工作环境没有很大变化,但是身份却发生了本质改变。作为一名新教师,尽快适应身份、承担起教书育人责任是第一任务。因此李娟始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备课、积极参加教研室活动。此外在科研工作上,她主要从事热电能源转换技术研究。入职一年多以来,她怀着对科研的热忱,发表了4篇SCI论文,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并荣获2022年度优秀教师称号。入职潍院以来,李娟博士感受颇深的是学校和学院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为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学校出台的“潍院学者”人才工程,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22年,学院投入了百万科研经费用于购置科研设备,建设模拟计算平台,大大改善了科研工作环境,同时,学院定期举办的“量子大讲堂-博士学术沙龙”活动,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鼓励教师们组成科研团队,共同进步和发展。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模拟计算资源和实验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李娟博士还说道,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离不开良好的工作环境,学院领导们着力建设积极奋进、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也让新引进的青年博士能够快速融入“物电大家庭”,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此外,潍坊市和潍坊学院出台的人才政策为吸引来潍人才工作提供了生活保障,能够让人才在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成就。潍坊学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选择加入潍院。教师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让李娟等青年博士教师的科研热情更加高涨,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创新。他们正乘着学校高速发展、壮大学术团队的东风,着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果,为学校、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加快潍坊学院建设成为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张国廷 郭然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2-10曹恩思博士,2012年6月自山东大学博士毕业,已在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从事教师工作10年,于2022年7月入职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入职半年,曹恩思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和潍坊市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视。作为A类博士完成约定任务后可以拿到学校提供的60万元安家费;对于国家级科研项目学校按照1:2进行经费配套,省级科研项目按照1:1进行经费配套。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潍坊工作,潍坊市先后出台了很多福利政策,比如为博士研究生提供6000元/月的生活补助,为期三年;住房公积金贷款取消账户余额限制,贷款上限提高至100万元;购买住房缴纳社保满12个月后可申请住房补贴30万元等等。根据学院的教学安排,2022-2023秋季学期曹恩思主要负责通信工程专业《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理论课和实验课。对待一门新课,他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熟悉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同事的帮助下明确了教学难点与重点。在第7、8周,学院教学督导组聆听了曹恩思的《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理论课,对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给出了改进意见,建议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语速。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秋季学期只能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线上考试的形式完成相关工作,教学效果还算理想。曹恩思在原单位的研究方向为氧化物半导体磁电特性与应用,主要从事低维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制备、表征以及气敏性能优化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各1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培养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2人,在读2人。虽然潍坊学院目前还没有硕士学位授予点,但物电学院的电子信息专业是学校重点支持的硕士学位申报点,他期待在学校和学院的努力下能有所突破。了解到热电材料开发与应用是物电学院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为了集中资源把已有研究方向做强做大,曹恩思加入了热电材料开发与应用团队,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已逐步完善实验室建设,基本实现了热电材料的自主制备与性能测试,他规划三年内完成研究方向转型,产出研究成果。目前,曹恩思以潍坊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已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三区论文1篇,积极申报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鸢都学者青年专家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作为篮球爱好者,曹恩思对学校篮球场地的数量和质量非常满意,室外的露天球场随处可见,室内的风雨球场朴实无华,全天开放,没有课的时候随时可以打球。他获悉学校工会每年都组织教职工篮球赛,但物电学院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虽然曹恩思的脚踝骨折并未痊愈,仍然组建了物电学院教职工篮球队,带领队员进行训练。可惜2022年分在了“死亡之组”,没能小组出线,但通过篮球比赛结识了更多的篮球爱好者,更快地融入了物电学院大家庭。曹恩思说,感恩学院领导和同事的热心帮助,愿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打球一小时,健康工作到退休。(文:张国廷 郭然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2-09李衍军博士202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同年7月入职潍坊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潍柴产业学院)。入职以来,他严格以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要求自己,努力投身工作,借助于潍院优质平台,取得了丰厚成果,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初入潍院,面对着巨大的身份转变,李衍军博士也有过彷徨和踯躅不前。正是学校领导的求贤若渴,同事的热情友善,以及教学、科研平台的成熟完善使他快速融入潍院环境,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从纯粹的科研工作到集教学与科研工作于一身的转变。作为青年教师,李衍军博士将教学视为工作之本,深耕课堂,认真学习和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水平。他深知优秀的教学水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辛勤学习、认真积累的过程。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认真备课,从不怠慢一节课程。他主动旁听优秀教师课程,虚心向老教师取经,积极寻求学校及学院听课督导组指导,博采众长、为己所用,教学能力取得显著提升。目前,他主讲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农业机械学》《农业生产机械化》《农学概论》等课程,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优秀的课堂反馈,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和专业理论认识逐步提高。作为科研工作者,李衍军博士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持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注重教学和科研的互相促进和并行发展。入职以来,依托于山东省蔬菜种植装备智能化工程实验室、潍坊市智能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潍坊市蔬菜种植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潍坊市蔬菜生产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平台,他主持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特色蔬菜高效生产装备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服务潍坊区域发展的“植物工厂智能化移栽机开发与应用”横向课题1项。目前,李衍军博士及其项目团队已先后开发了播种机智能控制系统和蔬菜嫁接智能识别算法,并研制了气吸双排针式育苗播种机和供苗、切削、插接、排苗等多功能联合作业插接式嫁接装置,提高了育苗播种机工作效率与适应性以及蔬菜嫁接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团队结合潍坊当地发展需求,进一步针对大棚蔬菜的种植特点,研制了一种智能化小型蔬菜移栽机,以实现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真正地运用到农户的种植方面,服务乡村振兴,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他认为,个人发展能够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是身处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光荣。一年多来,李衍军博士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均取得了喜人成果,他也亲眼见证了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为青年博士的健康成长所积极创造的条件,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全方面的支持。“学校为青年博士教师迅速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使我无后顾之忧。立德树人,教师为本,我会植根潍院,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争取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新的突破!”李博士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他还主动兼职了学院实验员,希望通过实验室主任及同事的帮助,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推动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文:代进 庄梦琦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2-02刘霞,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同年被聘入潍坊学院工作至今。期间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半年,现为山东省“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青创团队方向带头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潍坊学院“杰青”支持计划人选,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和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各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项;发表SCI或EI收录学术论文47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5篇。以首位荣获潍坊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回顾入职潍坊学院11年的成长经历,刘霞感慨颇多。她谈到,作为一名博士教师,个人的迅速成长除了自身的拼搏努力,更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激励和平台的支持。潍坊学院,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自上而下都充满着重才、育才、用才的氛围,使博士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扎根潍院、安心工作、奋而进取。重才远虑推动人才发展。2011年刘霞刚来校工作时,安家费只有5万元,博士科研启动经费也是5万元。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重要战略,加大了博士安家费的支持力度。学校给予新引进博士最高60万安家费支持,潍坊市还会给予新来潍博士21.6万的生活补助和30万元的购房补贴。另外,博士科研启动经费也实现了翻倍增加,理工和文科分别为10万元和5万元。学校还会对发表的论文、获批的专利和科研立项等进行奖励。像刘霞博士在2020年获批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奖励了10万元;2021年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奖励5万元,同时学校还对项目经费分别按照1:2、1:1比例进行了配套。育才体系促进人才成长。学校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鼓励青年博士创业成才,学校出台《“潍院学者”人才工程实施办法》,遴选了“领军教授”“特聘教授”“杰青”和“优青”等“潍院学者”,形成了较好的人才梯队,并给予入选者实实在在的经费支持和生活补助。刘霞博士于2019年获评“杰青”计划支持,年岗位津贴为10万元;去年学校又进一步加大了人才支持力度,将年岗位津贴提高到20万元。为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学校实行学术休假制度,鼓励博士教师出国进修,2019年刘霞博士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进修半年,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回国后很快申请到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用人制度助力人才精准定位提升。学校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调动青年博士工作积极性。刘霞博士获评副教授时,学校只有教学科研岗位这一种类型。后来,学校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设立了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种岗位类型,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最近学校又颁布了“准聘制”实施办法,为新引进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和博士建立绿色通道,突破任职年限的限制,直接聘至相应层次的岗位。优越的人才政策和环境,聚集了一批像刘霞博士这样实干有为的青年人才扎根潍院,逐光生长,为实现人生理想拼搏着。(文:张国廷 郭然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1-31郝文涛博士,2022年1月从太原理工大学离职后,入职了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初入潍院时,其爱人和孩子还在太原,疫情影响下的分居生活让他的生活遇到了一些问题。在学院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他快速熟悉了教学课程,使他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生活方面的事情;在学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下,在课程结课后他请假回太原处理搬家等事宜。2022年夏,他和家人均搬至潍坊,生活和工作都步入正轨。在潍院工作的一年中,郝文涛感受最深的是学校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博士研究生20余名,有效壮大了科研队伍,使学院的人才队伍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氛围,提高博士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青年博士教师的快速成长,有效促进博士教师的专业融合和有效合作,学院定期举办“量子大讲堂-博士学术沙龙”活动,让大家充分了解各自的研究方向,寻求融合、合作的切入点。活动期间,郝文涛博士做了《CaCu3Ti4O12型和(In0.5Nb0.5)xTi1-xO2陶瓷的高介电物性研究》的报告,并与李娟博士等达成了合作的初步意向。在教学工作中,郝文涛博士更是一丝不苟,确保自己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课后完善总结。在物理学师范专业认证过程中,专家组成员通过线上方式对他教授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进行了听课看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校和学院还为博士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例如给新入职博士教师提供了科研启动基金,郝文涛和其他几名博士加入科研团队后,学院在团队原有的科研条件基础上,又给予了300万科研经费用于购置科研设备等,这极大地刺激了博士教师的科研热情。学校和学院号召博士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在学院良好的科研氛围中,博士教师除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纵向科研基金外,还与多个企业达成了横向合作协议,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企业生产和经营中,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排除生产的障碍。入职一年的时间,郝文涛博士利用学院的科研平台,发表了SCI一区论文一篇,并申报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在潍院工作的一年中,郝文涛见证了学校的蒸蒸日上。潍坊学院正积极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上不断创新创优;积极推进硕士点申报工作,在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水平上创新创优;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创新创优。郝文涛等博士教师们更是紧跟学校步伐,一起抓机遇、迎挑战,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郝文涛博士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在外工作十年后,入职朝气蓬勃的潍坊学院,就如同在外漂泊的种子落入家乡的沃土,他期待着在如今所属的这片绿荫下,早日长成自己的参天大树。(文:张国廷 郭然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1-28曹玉鹏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2020年12月,他怀着对教师职业新征程的憧憬和向往,带着青年教师的朝气,踏入了美丽的潍坊学院校园。入职两年来,曹博士得益于学校的政策指引和保障机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获潍坊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发表5篇SCI收录论文;授权7项发明专利;被学校推选并获评为2022年潍坊市“十大杰出(优秀)青年创新创业标兵”、潍坊学院优秀教师。短短两年已取得不俗的成绩,曹博士觉得,这虽然是对他作为潍院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努力的肯定,但成绩的获得是得益于新时代“人才强校”的战略部署,更是凸显了学校科研平台的内生动力。每一个优秀的人才都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曹博士认为,潍坊学院就是这样一片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热土,能充分展示青年教师的聪明才智并实现自身价值。潍院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基金的申报,广泛动员全校教师积极申报,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精心撰写项目申报书,并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曹博士入职时,正处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阶段。他虽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但是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面上项目的撰写思路和研究内容,他一直处于迷茫之中。此时,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基金申请书的撰写水平,对申报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辅导。借着这个机会,曹博士积极认真地学习了每一位专家的报告,对于疑惑的问题主动请教校外专家,在这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研究理念,明确了面上项目对于创新性和科学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以及研究基础和条件的综合评价要求,理清了撰写思路。搞科研的过程中,困难从不缺席,但学校总能帮助一一解决。曹博士所在的土木工程学科,对试验实践的要求较强,须通过大量的试验和理论分析去解决研究当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这就需要与研究生共同合作,但现实情况是研究生严重短缺。为解决研究生缺少的问题,学校主动与省内外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拓展了研究生的合作渠道,曹博士也顺利的成为了山东科技大学、聊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目前,曹玉鹏博士已经联合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合作发表了SCI、EI收录论文8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近年来,曹玉鹏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疏浚泥大面积处置与资源化处理,致力于突破固结技术和固化技术的瓶颈难题,助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降碳行动。在学校人才启动基金和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下,曹博士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顺利地开展了相关试验和理论研究。在学校的大力协助下,该项技术得到较大提升,在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并获得了潍坊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等,曹博士也于2022年被学校推选并获评为潍坊市“十大杰出(优秀)创新创业标兵”。在潍院两年时间里,曹博士深深地感受到学校的“求才若渴”。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干事创业,学校完善了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搭建了更大的发展平台。2020年曹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潍坊学院,入职后被聘为副教授,并获得潍坊学院“优博”人才支持。经过一年的工作开展,他完成了优博人才的任务目标,学校鼓励提前结题,兑现了相关的待遇,并推荐申报新的“潍院学者”人才工程。在经过两年的个人发展后,曹博士具备了竞聘教授的业务条件,以“校长提名”的方式申报了专业技术四级岗。经资格审查、专家评议举荐、党委研究同意、校长提名、评委会评审获得通过,这极大地激励了他的工作积极性和干事创业的信心。曹博士说,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将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争做出更多的成绩,为学校早日建成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张梦瑶 郭然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
发布时间:2023-01-17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