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9日,我校机械与自动化学院鸢飞筑梦志愿服务队AI・科创文化实践团进驻潍坊安丘市郚山镇马朗沟村幼儿园,开展为期8天的特色教育实践活动,服务留守儿童超 30 人。团队通过“1+3+1”实践模式,以“科技赋能童心,文化浸润成长”为核心目标,通过“三大主题课程、三方协同保障、多维成果转化”,为留守儿童打造集科技探索、文化传承与智能创想于一体的成长体验空间。
“1”个核心目标,锚定成长方向
团队紧扣“科技启蒙启智,文化传承铸魂”的核心目标,发挥学校在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的科技课程聚焦儿童科学思维培养,通过趣味科创作品展示与动手实践,激发探索欲;文化课程深挖潍坊本土非遗资源与红色元素,厚植地域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同时,团队联动幼儿园、村委及专业老师,精准对接留守儿童成长需求,推动形成“校地园协同、家校社共育”的服务格局。
“3”大主题课程,筑牢成长根基
围绕留守儿童“科技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培育、创新思维激发” 三大成长需求,团队从科技启蒙、文化传承、智能创想三个维度设计特色课程。
光电小车开启智能探索之旅,机械原理邂逅童真想象。团队携带自制“循迹小车”进入课堂,小车以0.5米/秒的稳定速度完成 S 形轨迹转弯,引发孩子们阵阵惊叹。前排孩子主动趴在地上观察小车底部红外传感器,直观感受机械原理与智能技术的魅力。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走进潍坊科技馆开启科学探索;“力学之美”展区中,体验“拉自己上楼”滑轮实验,在机械传动里理解杠杆原理;火山模型前,志愿者以“大地打喷嚏”比喻讲解喷发原理;趣味游戏区“鲁班锁”“华容道”等益智游戏中,孩子绞尽脑汁、志愿者适时点拨;活动结束后,含科普绘本与实验器材的“科学盲盒”送到孩子手中,延续科学热情。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载体,志愿者展示“五子夺魁”刻板原件,讲解年画制作技艺。设置风筝蒙面创作环节,孩子们分组在菱形风筝面上绘制“太空奇想”,蓝色火箭尾焰与传统竹骨框架碰撞出独特创意,微风中两米长的风筝群成为乡村校园的亮丽风景。AI绘画搭建艺术与科技桥梁,算法温情解码童真世界,设计“房树人”心理绘画活动,收集25幅儿童画作。运用 AI分析系统从色彩饱和度、线条走向解读孩子心理状态,如发现内向的孙明宇小朋友画了高大树木,便温柔引导其“与大树说说心里话”,让科技成为心理支持的温暖纽带。开展“职业魔法镜”课堂,通过AI 技术将孩子照片转化为 “宇航员”“机器人工程师” 等动漫形象,激发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展示 AI 绘画魔力;制作“AI 学习卡”与纸箱感应“学习箱”,孩子投入不同风格画作卡片时,通过 LED 灯闪烁次数理解“机器学习”,当第 20 张卡片投入,屏幕亮起孩子此前的“房树人”作品,让抽象技术变得可视可感。
“1” 份成果转化,助力校地共建
实践团同步开展“乡村留守儿童科技文化教育需求调研”,通过分层调研、深度访谈、问卷收集等方式,覆盖马朗沟村及周边4个村庄的30余户留守儿童家庭。团队成员与村委干部研讨乡村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对留守儿童进行匿名问卷与一对一访谈,梳理出“科技接触少、文化体验不足、心理陪伴缺失”等核心痛点;了解务工与亲子陪伴的冲突困境,回收有效问卷56份。基于调研形成《乡村留守儿童科技文化教育需求报告》,提出“校地共建流动科创课堂”“非遗文化进校园常态化”等建议,为后续乡村教育服务优化提供实践依据。
这场与留守儿童的温暖同行,既是团队成员用行动诠释“奉献” 的初心之旅 ,也是一次双向成长的价值传递。这份温暖与力量,终将成为乡村儿童成长路上的一束光,为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注入勇气,也让团队成员更加懂得责任与担当。
(文/图:徐国鑫 编辑:李玉强 审核:温效朔)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