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学校现代农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21年入职以来,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并入选学校“优博”支持计划。近年来,王芬学术成果丰硕,在Science ofthe TotalEnvironment、JournalofAgriculturaland Food Chemistry、《园艺学报》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及教材3部。其参与完成的“苹果化肥减量提质增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时,她多次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是王芬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以科研探索为使命,以持续创新为动力,则是她深耕科研领域的坚守。她秉持好奇与热爱之心,在科研与教学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登高而不忘俯低。”王芬在科研生涯中收获诸多成功,却始终未忘初心,持续深耕果树学相关领域。在她看来,好奇心是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坚守自我的源动力。自接触专业内容起,王芬便对植物细胞内部复杂的生理过程、基因奥秘以及植物-土壤互作机制充满好奇。这股好奇心宛如一束光,照亮了她的科研之路,引领她不断深入探索。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坦途,王芬也遭遇过无数难题。谈及曾历经的挫折,她坦言:“科研工作者时常面临迷茫与压力,像申报课题时对研究方向的纠结、论文写作时遭遇的瓶颈等。”但在她眼中,困难实属常态,每当遇到困难,她都会积极探寻解决方案。在撰写项目申请书时,若对某个指标的测定方法感到模糊、思维受阻,王芬便会思索能否从不同方向切入,拓宽思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向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请教,最终对测定方法形成清晰认知。“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正是凭借这种面对挑战勇于尝试、不断学习的精神,王芬在科研道路上稳步迈进。
对许多人而言,科研工作枯燥乏味,王芬却始终满怀热忱,动力十足。她耐心细致,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学术论文撰写,都能全神贯注,不为外界干扰。面对科研中不可避免的重重困难与挫折,王芬总能保持冷静与耐心,从不急于求成。她坚信,唯有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才能逐步攻克难题,抵达科研彼岸。正是这份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对科研的热爱,推动她在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王芬认为,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勇气,是科研工作的三大法宝。她会设定清晰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成果,以此督促自己。正如她所说:“科研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明确目标指引方向。为保持动力,我会将长期目标细化为多个阶段性成果。每完成一个阶段成果,便能收获成就感,激励我继续奋进。”同时,王芬善于有条理地整合科研成果。实验前,她会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校准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环境达标;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实验步骤,精准记录每个细节,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与可靠性,还格外注重实验数据的分析,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报告,清晰呈现实验数据与分析结果,为后续研究筑牢基础。
“科研工作犹如攀登高山,路途遥远且充满挑战,但每前进一步,就离顶峰更近一点。”即便科研之路漫长艰辛,王芬却坚信,只要怀揣对科研矢志不渝的决心与渴望,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潜心育人 一路生花
求学时期,王芬就擅长为同学讲题。她常说:“一道题,只有把别人讲懂了,才算是真会了。”她总能帮助他人拨开知识的迷雾。学生时代,讲解难题成为她的习惯与乐趣,只要问题未解决,她便会持续研究探讨,直至得出答案。这段经历锻炼了王芬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她日后成为高校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青年教师,王芬在备课上投入大量心血。她总是提前深入熟悉教学内容,梳理讲授知识点,确保对每个概念和原理都有透彻理解,避免任何疏漏。同时,王芬时刻关注专业领域前沿动态,适时将新成果、新进展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所学知识紧跟时代步伐,贴合实际应用。课堂上,她先以案例导入知识点,再详细讲解,接着安排课堂讨论或互动环节,最后总结归纳,使整个教学过程逻辑清晰、节奏明快,便于学生吸收知识。正是对备课和授课各环节的精心筹备,让她在课堂上应对自如。
“王老师积极与每位同学互动,鼓励我们勇敢表达想法。她的热情如同火焰,点燃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现代农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杨炳豪这样描述王芬。王芬对课堂的认真负责,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在学生眼中,她热情、亲切、充满活力。王芬期望在与学生相处中,做到亦师亦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作为学业导师,名单公布后,她第一时间联系学生,有条不紊地安排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指导学生比赛时,她让学生投身实际项目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实验、自主钻研的兴趣,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方式,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起初接触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我们心里没底,但老师不断鼓励、帮助我们。遇到问题,老师总会耐心分析解决。有了老师的支持,我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前行。”杨炳豪说。在王芬指导下,学生团队最终荣获省级三等奖。对学生而言,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专业知识的充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会了团队协作,共同应对困难与挑战。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于彼此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学生认真负责的科研态度和钻研精神也让王芬深受触动。学生潜力无限,只要给予恰当引导和支持,就能取得超乎想象的成绩,在此过程中,也为王芬带来新的思路与启发。
罗翔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王芬期望通过自身努力,影响更多学生保持对专业的热爱,朝着目标厚积薄发。
云程发轫 万里可期
自入职潍院以来,从青年博士转变为青年教师,王芬付出诸多努力。在团队中,她是令人安心的存在,既是负责人,又是团队成员的良师益友。
谈及王芬在团队中的表现,同事高铭雪满是钦佩,称赞道:“王芬老师做试验时总是鼓励我们多尝试,自己也不怕苦累带队下地采样。她能妥善处理团队内部事务,保障团队高效运转。”在高铭雪眼中,王芬上能带团队掌项目,下能踏实地耕农田。同事的高度评价,彰显了王芬对待科研试验的严谨态度和卓越的团队管理能力。
日常试验中,团队氛围融洽,大家共同探讨问题,相互学习、支持,携手进步。每当团队取得科研成果,每位成员都能共享成就感;面临挑战时,则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共担压力。在教学上遇到问题,团队成员也会相互交流。刚入职时的一件小事,让高铭雪对王芬印象深刻:“我和王老师同属设施农业教研室,刚入职时我不熟悉网络平台使用,向王老师求助后,她详细演示步骤,还为每个流程截图标注,方便我们留存,展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热心。”
正是这种互帮互助的团队氛围,以及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合作,让王芬能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始终保持对科研和教学的热忱。
借助学校搭建的各类学术交流平台,王芬希望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她计划持续学习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参加更多教学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借鉴优秀教学案例,并应用到自身教学实践中。在科研方面,她将继续保持热情与好奇心,不断探索农业领域未知问题,力求取得新突破与成果。
王芬认为,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正如古语所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无论身在哪个岗位,都应明确目标,保持对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不断追求新知识、新技能。科研之路漫长,但王芬坚信“星光不负赶路人,时间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不懈,终能收获丰硕成果。未来,王芬将在潍院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引领更多学子追寻梦想,见证他们绽放光彩。
(文:宋好 编辑:庄梦琦 审核:王珍)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