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华北赛区一等奖;生物与海洋学院于海瑞团队,开发出银鲑鱼系列环境友好型高效配合饲料,整体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刚柔并济,安“燃”无恙———锂电池安全的护航者》项目获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晋级国赛……在潍坊学院,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人才的聚集地和创新的策源地,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必须具有更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校作为扎根潍坊本土的综合类大学,应该主动扛起高质量发展大旗,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校党委书记李东说。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必须坚持的目标引领。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必须一以贯之的主题主线。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问题导向,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学校“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建设,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和要求,高起点谋划设计、高标准推进实施,聚力破解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卡点瓶颈”,让发展更有成色和成效。
高质量发展是快速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增量”。要突出高质量发展效果导向,紧紧抓住影响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核心要素,坚持高端引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这两个“关键变量”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优化“三全育人”环境 为国育才不负时代使命
在学校活跃着这样一支“七色花”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他们在时光流转中传承深厚的志愿文化底蕴,用青春号角奏响奉献的时代强音,在志愿服务的战场上绚丽绽放。
志愿服务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他们“志”在心中,“愿”在行动,在基层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用志愿服务行动为青年力量增添了最生动的注脚。在潍坊市临朐县石家河村,服务队以访谈+调研形式收集资料,并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开展乡村大课堂、义务墙绘、普法宣传,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砥砺成长;在山西省闻喜县,服务队借助抖音平台,直播推广特色食品闻喜煮饼,开展线上销售;在黑龙江省萝北县,服务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粮食包装、公交站牌、景点门票等乡村标识视觉化设计作品;在威海市泽库镇,服务队为当地首届“赶海节”贡献了一道美丽的渔村文化长廊;在河南省新乡市,他们积极投身抗洪救灾,将救援物资送到抢险一线……
这些是学校积极拓展思政育人载体,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的一段缩影。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深扎根学校思政工作实际,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显著。
高等教育版图加速调整,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不断加强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多维协同、内生驱动的“三全育人”一体化模式,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推动实施“强基铸魂”等工程,不断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引向深入,努力构建更有特色、更加开放、更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严格落实《潍坊学院“三全育人”清单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分类育人清单,明确校内各岗位教职工的育人职责,使全体教职工都担负起育人使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责任,积极构建人人想育人、人人知育人、人人会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同时,强化课程育人,在教学中严格落实《潍坊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深挖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筑牢思政教育主渠道。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引育共享”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如果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想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犹如空中楼阁。
在2020年举办的山东省第七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的吴瑜老师,谈起比赛,仍深有感触:“以往数年的努力与积累,在备赛的过程中被压缩,形成一个拥有无限爆炸潜力的‘奇点’,最终在比赛中,以完美的课堂呈现。可以说,备赛的十个月,高度集中地磨炼了我们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我校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以师德为引领、以培训为载体、以政策为依托、以评价为导向、以比赛为抓手,并通过各种科研、教学激励政策持续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着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全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务处处长侯金奎说。
近年来,学校制定出台《潍坊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积极落实潍坊市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引进人才福利待遇,对符合条件人员直接纳入“潍院学者”人才工程管理,不断稳定高水平师资队伍。对于青年教师,学校则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校级教学比赛,让4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全员参赛,在整个学校掀起了教学大练兵、大比武的热潮,并将“练”的过程延续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从教能力。学校也逐步形成以高端专家为引领,教授、博士、学科带头人为先导,以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学术科研梯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证。
同时,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还出台《潍坊学院“潍院学者”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潍坊学院“青创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拓展重点支持范围,丰富人才支持层次,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作用发挥的良好氛围。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并聘请企业相关领域具有博士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合作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整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建成“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32个,形成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在职研修、双师素质提升等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为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积极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开展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促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中做好战略谋划。深入实施服务潍坊行动,整合校地校企资源和力量,大力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科教融汇、协同创新,深化校地人才共引共享,强化文化和教育赋能引领,努力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更好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建立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充分实现校地共建共赢,构建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格局。同时,立足地方产业优势,对标区域发展战略,与潍柴、歌尔、天瑞重工等企业合作对接,共建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其中,“潍柴产业学院”获评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成为首批30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学校通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统筹融合。目前,学校已建设市级科研创新平台21个,组建高水平应用研发团队15支。2021年以来,学校联合山东省及潍坊市产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共建联合研发机构12个,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9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5项。
学校支持共享人才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人才工程及各类奖项,为共享人才提供更充分的发展机会。学校还采取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培养方式,与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多家企业签约,多次派出服务地方的博士、教授团队,不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和教产研“三个一”深度融合,服务地方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学校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强化党建统领,聚力抓提升、求突破、促发展,加快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奋力谱写学校事业发展新篇章。
(王珍 田清春 何赛)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5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