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亮,1966年9月出生,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博士,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其先后开设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课程,被聘为山东省社科联社科评奖专家库专家、山东省软科学通信评审专家和潍坊市社会基层首席专家,研究成果被评为潍坊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省软科学二等奖多次,山东省社科联合会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三等奖等。
关注时政,关注民生
郑明亮近四年来的主要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宅基地确权与人口城镇化的禀赋效应与路径选择研究》、教育部课题《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的理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山东省社科联课题《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研究》、潍坊市社科联课题《潍坊市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规划》等。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关于农村宅基地确权与人口城镇化。农村拆迁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话题,农民的居住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这引发了我对农村宅基地此类项目的关注,所以重心就放在了农村宅基地产权问题上。”郑明亮说道。这一立项与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紧密联系,说到这儿郑明亮向记者坦言道,农村拆迁虽然会有补贴款项,但真正到农民手中的补贴其实是微乎其微,这就造成大量农民上访,然而我国的法律在这方面并不是特别完善,这就需要尽快地完善我们国家的各种制度与政策。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这种现象,郑明亮希望自己也能为社会尽一些绵薄之力。
当说到此次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时,郑明亮针对城镇化进程所遇到的障碍提出自己的建设性的看法,农村的宅基地确权之后,可以使农民放心地进城务工,其实是无形当中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带着产权进城,既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也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研究项目,所以在评审桌上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郑明亮通过多条渠道,进行广泛涉猎,他希望,选择真正符合人民需求的课题,切实解决实际民生问题。
乘风破浪,迎难而上
国家社科基金采取严格限额申报,经过校级、省级多个环节,经过层层筛选,成功的几率非常渺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确很难,甚至比获得自然基金立项更难,因为课题申报者要经过层层限项门槛,在经过五位评审专家的盲审,入会课题还要一半多被枪毙,非常残酷,最终平均立项率仅为13.5%(2015年)。”郑明亮解释道,“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二本院校申请一个国家级的项目基金真的是特别难,我们需要做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国家级立项是我校集体智慧的结晶,郑明亮提到,作为申请者,“前期积累最为重要,所有作为要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上有所突破的同行,一定不能忽视平时功夫。”,作为学校,自四月份课题确立之后,学校和二级学院积极组织学者专家进行讨论学习,对这次立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科研处对此课题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好了立项后期的大量的工作。“课题一确立,经管学院便组织了多次专家讲座,到后期,科研处寻找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对我们的课题进行多次修改,提出很多建议,有机会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使我们这个项目才能够成功立项。”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郑明亮认为,有了学校和团队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加之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便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课题研究的确辛苦,要准备好牺牲你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选题的过程也是痛苦的,要寻找不一样的视角。”郑明亮向记者解释到。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耐下心,坐得住,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大量的经验,最后成功。丰富的经验是通过广泛地涉猎取得的,搜索海量的前人成果,找出哪些是已经研究过的,哪些是正在研究中的,哪些是最前沿的,才能找出新的观点,使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专家评审团面前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我们需要去认真准备,小的课题也要尽力去做,在小的课题中获得的是实践经验,大量的实践才能使自己的立项更加贴合实际,理论才得以支撑。功夫一定不能忽视平时,包括市级和省级项目横向和纵向项目,这是为国家级立项做的积累。”郑明亮为所有在研究道路上的学者提出自己的建议。
因为自己做研究,在家里也会经常工作到深夜,在外界看来,老师是天下最好的职业,除了人们给予了他们最美好的荣誉—人民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国家赋予了他们两个长长的假期,羡煞很多业外人。但是,这些对于一个要从事科研事业的老师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此事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女儿,当女儿看到我的工作状态后,原来打算未来成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愿景就此戛然而止。”郑明亮虽然笑着说道,但听在心里却是一阵心酸。
项目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不懈努力,但在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非常感谢默默关心和给予我帮助的人,学校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能够放心大胆去闯,感谢和感激一个都不能少。”郑明亮表示有了他们的支持,一定会在科研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没有比腿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人言,你的愿景就会离你不远。也祝愿郑明亮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突破自己,走得更远!
(编辑:新闻中心 文:赵一菲)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