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芝,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学校生物与海洋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潍坊市优秀教师,兼任山东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
在教学方面,张淑芝主讲遗传学课程,教学效果显著,连续多年获评优秀。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在科研领域,张淑芝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类教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了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1项、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项,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并凭借突出的学术贡献,先后入选学校“优青计划”和“杰青计划”支持人选。张淑芝工作表现突出,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风采。
逐梦之路 教育初心矢志不渝
幼时种下的教师梦,在2001年盛夏绽放出坚定的光芒。当同龄人还在为志愿填报踌躇时,张淑芝执笔挥就的人生志愿书上,所有空格都被她郑重填上师范院校———这份始于童真的教育情怀,就此铺就了她绵延二十五载的教育追梦之旅。
历经十年寒窗淬炼,2011年的新春,张淑芝怀揣教育理想走进潍坊学院,将青春热血倾注在三尺讲台。面对“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命题,她带领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攻坚,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紧扣国家教育方针与学科前沿动态,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扎根潍坊这片沃土,她将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围绕区域农业特色优势,运用遗传学技术实施作物表现遗传调控,这些扎根大地的科研实践,构筑起教学科研双向赋能的坚实根基。
“要让知识在四季轮回中生长。”张淑芝说。春风拂面时,她用七彩油菜花解析杂交回交育种密码;秋阳杲杲际,金黄的玉米穗成为阐释轮作效应的鲜活教具。更令学生着迷的,是她总能把CRISPR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科技,化作触手可及的知识图景。“张老师讲授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时,将染色体异常检测比作‘生命密码校对员’,我至今记忆犹新。”生物科学专业2022级1班学生靖云霞说道。
从青葱学子到教坛骨干,变的是岁月沉淀的专业厚度,不变的是那份炽热如初的教育情怀。张淑芝用心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她深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遗传学领域找到了兴趣和方向,她也逐渐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创新之光 教学改革点亮课堂
张淑芝以“让遗传学课堂活起来”为育人初心,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科前沿、生活热点、生产实践三个层面入手,为课程注入时代元素,用智慧与情怀书写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育人答卷。张淑芝所授遗传学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连续11年保持优秀。
“要让知识活起来,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张淑芝说,她组织学生开展“我讲遗传学”系列小组教学活动,通过“前沿文献我来读”“遗传学史我来学”“遗传案例我来讲”“遗传问题我来答”,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张淑芝还会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的遗传性状,让学生亲身体验遗传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份执着终获回响,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教学荣誉,见证着她从青教赛新锐到教学能手的蜕变。
2020年春天的新西兰访学历程,成为张淑芝教学生涯的特殊注脚。面对突发疫情,这位远在南半球的教师连夜架设跨洋课堂,用远程直播、云端研讨打破空间壁垒,视频作业实现个性指导,当奥克兰的晨光遇见潍坊的夜阑,编织成特殊时期最温暖的育人图景。张淑芝领衔建设的遗传学在线课程,不仅登上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更以33万次播放量辐射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课程资源被多所高校借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正是对这份教育初心的最好褒奖。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作为遗传学领域的专家,张淑芝深知科研对教学的重要性。张淑芝团队创新构建“项目链式”育人体系,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服务“三农”横向课题分解为本科生课题,依托大学生国创省创项目和校内科研平台,带领学生在科研实战中锤炼本领,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的科研应用能力。
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张淑芝深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深耕专业教育的同时,她带领支部成员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支部培育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市级课程思政精品课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5项,为全校教学改革提供了示范样本。
竞教之途 砥砺前行攀高峰
身为教师,张淑芝深刻领悟教育本质,将传道授业解惑与新时代育人育才使命紧密相连,让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她尤为注重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与温度的课堂氛围。
在遗传学教学领域,张淑芝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教育洞察力,结合课程自身特点,精心构建了一套以遗传学史为脉络主线,以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分析为引导的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这一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系统掌握遗传学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有机渗透。
自2015年起,张淑芝便投入到指导学生比赛的工作中,连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学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在她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在赛场上屡获佳绩,而她本人也凭借出色的指导能力,先后四次荣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
教学相长,是教育过程中永恒的真理,张淑芝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回忆起筹备全国创新教师教学大赛的经历,她感慨万千:“最初参加校赛,只是单纯地想提升自我,突破教学瓶颈。但当一路过关斩将,站到国赛的舞台上时,我深知自己肩负的是学校与山东省的荣誉,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整个团队的一次全方位升华。”
彼时,张淑芝刚接任学院行政职务不久,行政工作的繁杂与教学任务的繁重,如两座大山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更具挑战性的是,在国赛中,她们要面对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尤其是那些名校教师团队的激烈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但张淑芝和她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毅然选择迎难而上。
在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她们深知,对于教学创新大赛而言,仅仅打磨细节是远远不够的。张淑芝说:“教学创新绝非偶然的灵光乍现,必须紧跟国家教育政策导向,迅速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以此作为教学创新的根基,脚踏实地积累成果。”
张淑芝团队始终将产教融合、四新建设、课程思政作为团队发展的三大核心目标,这与国家教学创新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我们要打造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就必须深入探索教学的细微之处。在教研活动中,精准把握相关政策要求,积极借鉴同行院校的先进经验,通过日积月累,夯实教学基础。”正是因为对自身面临的困难和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张淑芝团队在备赛过程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从与其他团队的差异中寻找自身不足,在共性中不断打磨细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回忆起比赛的最后冲刺阶段,张淑芝感慨道:“那段时间,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备赛,我们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但当真正站在大赛的舞台上时,我们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种踏实感甚至超过了省赛时期。因为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做到了最好,无论结果如何,都问心无愧。”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无疑成为了张淑芝团队在大赛中稳定发挥的关键因素。
当手捧获奖证书的那一刻,团队成员内心满是自豪:“这份成绩既是对我们前期努力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我们向着新目标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张淑芝团队没有沉醉在当下的荣誉中,而是马不停蹄地向着新目标坚定迈进。“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打造省、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在重点教改项目推进、教学成果凝练以及智慧课程建设与优化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淑芝团队满怀期待,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她们将继续紧跟国家教育发展方向,持续加强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稳步推进产教融合,时刻保持谦逊,绝不因一时的成绩而骄傲自满。
从青涩讲师到高校教学名师,张淑芝用十五年坚守诠释着教育者的初心。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张淑芝的教育创新之火,让那些在智慧课堂被点燃的科学梦想,正在潍院学子心中拔节生长,照亮着更多学子探索生命奥秘的征程。
(文:陈欣彤 周毅 编辑:庄梦琦 审核:王珍)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