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5日,黎明时分,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刀,巍巍英雄山下,千年大明湖畔,中国共产党人的22名优秀儿女高唱《国际歌》,集体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走上济南纬八路黑龙沟刑场,英勇就义。走过苦难辉煌的岁月,1989年4月4日,“四五”烈士纪念碑在刑场旧址肃穆落成揭幕。一位早期共产党人的名字走上纪念碑:“于清书,一九零五年出生,山东潍县人。山东省委秘书。”“投身革命即为家,腥风血雨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弹指90多个日月轮回过去,让我们用陈毅元帅这首大气磅礴的诗篇,悼念山东潍县籍“四五”烈士于清书。
投身革命即为家
一粒反抗的种子
于清书,字画舫,1905年出生于潍县城北的前阙庄村,中学毕业后以字行世。据村中《族谱》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山东东部沿海文登县斥山大水泊迁入村中定居。于姓父老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世代以农为业。清朝末年,潍县猪鬃加工产业兴起,闻名世界,前阙庄村是潍县猪鬃的发源地,这里成为潍北一带闻名的富裕村。至于清书父辈时,家中已薄有田产。由于家庭条件相对优裕,少年时天资聪颖的于清书考入潍县县立中学就读。然而,封建社会制度两极分化中的惨酷倾轧,却安排了少年于清书的另一种命运。此时,前阙庄村依靠猪鬃产业已发展起十几家大地主,他们在剥削压迫贫苦农民的同时,相互倾轧争夺。在争买一片土地时,于清书的父亲与村中地主发生诉讼官司,由于势单力薄,受尽屈辱,从此一病不起,使少年于清书心灵上埋下了仇恨反抗的种子。中学时代,于清书就显示出了绘画天赋,那时,他经常画的是昂首怒目的大公鸡,以此发泄自己郁闷的心情。谁也没想到,更大的不幸还在等待着于清书,中学即将毕业时,卧病在床的父亲去世,家庭的变故,让孤儿寡母成为地主富农蚕食的“鱼肉”,于清书只得辍学回家,成为家庭“顶梁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陷入了思想的苦闷中。回村后,由于读过中学,于清书成为村中小学教师,为延续家庭血脉,母亲早早地为他完成了婚姻。他把新婚的妻子留在家中,经常一个人在学校坐到深夜,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动情处,常至眼含泪水引吭高歌。
教育训练班 来了革命领路人
1928年初春,潍县国民政府当局以兴办教育为名,在县城举办教育训练班,于清书以小学教师的身份参加到训练班中。也许,连于清书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里成为他“红色”革命生涯的开端。地下的烈火在运行,早在1926年6月成立起的中共潍县县委(史称“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已发展党员100余人,建立起13个党支部。县委抓住这次机会,安排身份合适的党员打入训练班,宣传马列主义真理,秘密开展党的工作。训练班上,于清书遇到了一个叫耿梅村的人。耿梅村,潍北固堤一带小庄子村人,于清书中学的同学与挚友,此时已成为秘密共产党员。最难风雨故人来,于清书一腔对旧世界的仇恨,河水敞开闸门似地奔流而出,两人彻夜交谈,常至天明,说到村中地主恶霸欺压乡里,于清书拍案而起,义愤填膺。耿梅村倒是温文尔雅,娓娓地向他讲述了贫苦阶级团结起来闹革命的道理。说到最后,耿梅村微笑着说:“许多的大道理我也说不明白,我给你介绍一位牟先生吧。” (连载一)
(作者:黄旭升)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