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旧时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著作,如四书、五经等。而现在,经典已经远远超过了儒家著作的范围,什么经典故事、经典老歌、经典电影、经典戏剧等等,经典已经外溢到众多的领域,添加了多彩的内容。
有了经典,就要学习,就要运用。经典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常用常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什么?读经典。怎么读?“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这样子对待经典,肯定是能学到的,也能学好的,然而太受罪。引用网络上的那句感叹词:“我太难了!”
而其实,学习经典并不需要堆砌那么多的坎儿,设置那么多的关卡,遭遇那么多的困难。
且看经典如何诞生,便可说明问题。
以著作论。《道德经》可谓经典。它是在李耳骑青牛准备出国时,在函谷关被海关关长尹喜半请半逼下一挥而就的。如今,它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汉语文化名著。
以书法论。《兰亭序》可谓经典。它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一起饮酒赋诗,弹琴唱诵。王羲之乘着酒酣耳热之际,将朋友的诗赋辑成一集,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之事,由此而引发内心感慨。这篇序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以歌曲论。《月亮代表我的心》可算是现代版的经典。这是中国台湾的翁清溪在美国波士顿进修时,因为身处异国他乡,倍感寂寞,每天去公园溜达,排遣怀恋之苦。他看到一对对恋人相亲相爱的样子,构思、创作了许多曲子。翁清溪返台后,将自认为不错的一些曲子请孙仪帮忙填词。然而孙仪却对他准备丢弃的一首曲子更感兴趣,并做了填词,这首歌曲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上述的经典著作、书法和歌曲,没有一样是作者刻意所为的。在它们的创作过程中,作者绝对不会想到,它们会世代相传,被奉为经典。有的就是率性而为,即兴而作,是在十分轻松的状态之下完成的。
既然作者是在愉悦的情景之下完成的作品,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又何必太用力、太刻意?如果与创作者的心态同步,想来效果会更好吧。
读者接受经典,不是因为它叫经典,而应是因为喜欢、因为热爱。只有喜欢的东西才能自觉接受,只有热爱的东西才能润进心田。读经典不能牛不喝水硬按头,勉强读者去做他不乐意的事情。这就像打篮球、踢足球一样。那些人在球场上奔跑争抢,挥汗如雨,完全是因为喜爱那项运动,如果不喜欢,谁情愿吃那么大的苦?
可以膜拜经典,敬畏经典,更应珍惜经典,但却不必畏惧经典,视经典为鸿沟。相反,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接受经典,愉快地享用经典。不要把读经典当成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而要从心底里,选择自己热衷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去阅读,去学习,去领会,这样才能体验出快乐,咂摸出甜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孙贵颂)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7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