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和妈妈聊到诗词,我问:“陶渊明如何?”妈妈说:“陶渊明的诗读起来总是有些小家子气。”我头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在此之前,批评他的人总说他逃避现实,我不禁问其原因。
妈妈说:“陶渊明写的是田园,气场有些小。而且他描写了一个太理想化的社会,根本就不现实。”我妈妈顺势引用,“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好吧,依旧是说他逃避现实。
受她的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背过这首诗,只是在此我只看直译,想感叹一句:是啊,陶令,陶渊明,五柳先生,他去了何处呢?
我想起了之前和朋友们谈到过陶渊明,有人开玩笑说:“陶渊明这个人成分复杂,祖上做官,还方宅十余亩,算是富农吧。”我当时只是一笑而过,但回想起来,突然感觉这个回答有些不同寻常,还挺有意思的。而在我其他朋友的心中,陶渊明的形象是悠然自得、看得开的隐士。
称赞他的人,多感慨他在喧嚣的世俗中保持着内心的宁静。而批评他的人多反对他不愿抗争的消极心态。但不论称赞还是批评,人们几乎全都围绕着他“归隐田园”这一方面展开。包括在一些影视剧里,渊明的形象好多都是闲卧东窗,举杯饮酒,好不自在!
但是,真正的陶令在何处?
他不仅存在于田园中,他也有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远大志向。但即使在官场,历史也未曾记载过他的政治作为。陶渊明年轻时所作的《闲情赋》,把理想比作美人,词藻华丽,精雕细琢,和屈原的《离骚》有几分相似。但身处动荡时代,看着遥不可及的目标,他还是决定放弃官场,在东轩之下姑且度过此生。
陶令在何处?
他不仅存在于田园中,他是后世文人的精神之友。仕途失意者多向往田园,古来隐居者多提及渊明。苏轼身在黄州,将杯中琼浆一饮而尽,似是梦呓道:“只渊明,是前生。”辛弃疾望着瓢泉,再度回到闲居的小屋,兀自感慨道:“斜川好景,不负渊明”。
陶令在何处?
他不仅存在于田园中,他也生活在世俗里,沾染了人间烟火气。弃官归隐后,他不只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口中的那个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仿佛遗世而独立的人,他也会恐惧死亡,也会责备孩子,也会躬耕劳作后满身疲惫地入睡。他有他的悲喜,他的无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渊明最终留在了他的桃花源,他已经活在了世代相传的传说中,活在了诗酒田园的意象里,逐渐成为了一种境界。从彻底归隐到生命终结,他1/3的人生被人传颂至今。
悠然、自由、超凡脱俗的渊明,消极、逃避、安于一隅的渊明,真正的陶渊明在哪里呢?在东轩下、在南山里、在文人的笔墨中,也许都对,只是……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作者:朱倚萱)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4
2025-07-03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1
2025-06-27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