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求学时,遇到名师教诲,那是一生的造化,是前世修来的福缘。我在昌潍师专中文系学习的两年,幸遇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师。他们或是研究鲁迅的学者,或是研究郑板桥、东方朔的专家,或是研究当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学术翘楚,或是研究比较文学的权威,正是这些潜心学术、躬耕讲台的辛勤园丁,以心血与汗水哺育出了一批批学子。
胖胖的圆脸,眉头微蹙,近视镜下眨着双深邃的亮眼,每一个字符都发自胸腔,每一句话语都坦率真诚,每一个手势皆激情荡漾,这就是我们尊敬的刘方泽老师。他是当代文学教授,是出版有《新时期文艺论稿》(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新诗论稿》(香港新天出版社)等多部学术著作的知名文学评论家,还是“一个爱诗的人,一个有激情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生又被学生热爱的人”(胡艺珊教授评语)。刘方泽老师的诗评直率、坦诚,“毫无矫揉造作,既不盲目吹捧名家,也不任意鼓吹新秀,对评论对象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山东大学耿建华《直率坦诚的诗评家》)。
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学者。他参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名著提要》等著作的编写,并担任副主编。他主讲当代文学的诗歌创作与欣赏,看似冰冷的诗行,经了刘老师的诵读,经了刘老师的板书,就重新有了温度,就复活跳跃起来,就成了青枝绿叶,就成了风雨雷电。那天,他给我们两个班级合堂主讲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讲到动情处,大段大段、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朗诵至此,他猛然摘掉眼镜,伸展双臂,长啸一声:大堰河,我的母亲!老师热泪盈眶,仿佛张臂拥抱了自己的亲娘。原本鸦雀无声的合堂教室,轰然响起哗哗的掌声,引无数泪花飞溅。
正是在刘老师的诗情与激情的感召下,我和张静同学联合创作了长篇抒情诗《园丁颂》。刘老师亲自修改并做朗诵指导,先找几位同学试诵,最后钦定我登台倾情朗诵,获得了全校艺术表演中的朗诵一等奖。来年,在全校举办普通话朗诵大赛时,刘老师点化我说,这次各系都在准备以歌颂老师为主题的朗诵诗,你可要抓住机会,力争出奇制胜。猛醒的我,选择了一篇以鞭挞四人帮为主题的寓言故事《癞蛤蟆与奶牛》为朗诵蓝本,反复试讲排练。比赛中,跟政史系一女生并列获得一等奖。“行,扬我班威!”刘老师连拍我肩膀,哈哈笑着,斑白的两鬓也兴奋呼应着。
刘老师讲诗歌创作理论,他的诗作、小说和诗歌及影视评论,时常见诸《文学报》《作家报》《山东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家》《大众日报》《东岳论丛》等报刊,让我们这班学生们钦佩至极。因班级壁报栏、学校广播站、校团委的油印小报《团的生活》时常刊登我的习作,刘老师钦点我担任了诗歌写作课代表。他教导我们说,文学首先是思想的艺术,诗尤其如此;诗言志,诗歌来源于生活,远离生活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刘老师的基本诗观,我一直奉为座右铭。
中文系八零级先后成长起多位电视新闻人、报业精英、作家,以及多位校长、教授和高级教师等一大批教书育人的优秀代表,这无不得益于刘方泽老师等中文系诸教授的悉心教诲与培养。
春风化雨润无声。刘方泽老师躬耕教坛,还甘做人梯,不忘发现和提携广大的诗歌创作者。正如《当代诗歌》主编阿红在为刘老师《中国新诗论稿》作的序言中所说“对青年诗人,(他)举起一双大手,向上挺举。于一方土地上生根、蓊郁一方、泽润一方。”当刘老师读到我老家临朐县农民诗人张中海发表在《诗刊》《星星》《山东文学》等文学报刊那富有浓郁乡情的诗歌作品时,让我利用假期去联系在农村任社办教师的张中海。开学时,我领张中海来到了师专刘老师的家。胡子拉碴、一双布鞋,挽着半条裤腿的张中海进门有些拘谨,刘老师上前握着张中海的手,连说,中海的诗歌好啊,活鲜鲜的泥土味儿!我要把你的作品推荐给系领导,择时给你举办诗歌创作研讨会。刘老师说到做到。1981年冬,由昌潍师专中文系倡导,临朐县文联主办的张中海诗歌研讨会在临朐举办。刘方泽、蔡万江二位教授亲临座谈会。刘方泽老师为张中海撰写的诗歌创作评论《为胼手砥足的八亿农民歌唱》,也在诗歌专业报刊发表。后来,供职于《大众日报》社的张中海,已是中国作协会员,并出版了《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混迹与自白》等多部诗集的当代知名诗人。
刘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时嘘寒问暖。他看我脸色发黄,身体瘦弱,询问我是否贫血,叮嘱我去医院检查,还说食堂里的饭菜单调,拉我去他家,让洪大姨给我做可口的饭菜。
最难以忘怀的,是毕业前去安丘一中实习,刘老师跟实习同学一起挤在木板搭起的通铺上。白天,领着同学们去听示范课,晚上听每一个同学的试讲,并对教案、板书、音调,甚至授课时的表情,一一指导、教正。他为主讲《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同学,设计了启发式教学的五个排比式发问;他为试讲《桃花源记》的同学,设定以描绘桃花源一步一景、景景旖旎的情景导入模式;他为主讲《拿来主义》的同学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逻辑模式……每节实习课,他都亲临听讲,还及时帮同学们提示讲课中的落漏,有时简直是在帮同学们化险为夷。近一个月,刘老师几乎没回潍坊的家。当《拿来主义》《荷花淀》等课程成为了模范示范课,当全班收获了优秀的实习成绩,安丘一中校长向师专领导请求留下几位实习同学工作时,刘老师的眼睛湿润了,他那沙哑的声带已累得发不出声音。
《咏蜡烛》诗云:“身正影直独凛然,焚烧成灰也心甘;炙焰侵躯若等闲,留得萦光满人间。”刘方泽老师的人品、文品,正是蜡烛精神的写照。
(作者:王乐成)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