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思践悟

知史爱党 坚定信仰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发布时间:2021-05-14

   百年党史,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及至进入新时代,中国的面貌翻天覆地,中国人民的风貌焕然一新。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而又倍加自信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正因如此,不能否认的是,理解过去百年之历史,理解当下之中国,中国共产党都是最为直接的视角。

百年党史:一部群星闪耀、英雄辈出的历史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起,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以身献党以身报国,投入到革命、建设、改革的大潮当中,有许许多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存在于时光的印记中,他们真正具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胆识,真正具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气魄,真正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他们以流血牺牲和艰苦奋斗,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正如彭德怀元帅所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日活着的人依然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持续奋斗。
  回望历史,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事业是建立在牺牲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和平是建立在流血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岁月静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向先烈学习,学习先进事迹,鼓舞斗志信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百年党史:一部理论创新、实事求是的历史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入侵,虽然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等或剧烈或温和的行动,但都没有为古老的中国找到一条康庄大道,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在黑暗的中国……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就是结论。”
  中国的具体国情有自身独特之处,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在这一方面我们有深刻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这些宝贵理论成果成为指导全党的锐利思想武器,保障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成就。

百年党史: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党的这样的性质、这样的宗旨,并且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采取了切实的行动,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烽火硝烟岁月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而努力抗争并且最终取得胜利,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实现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国家和忍受暴力统治的民众点燃了一盏灯火,照亮了前行的路,开启了改变命运的征程。
  百年党史,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任为担当,挽救民族危亡,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品格。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如果要找一个团体作为学习的榜样,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应该成为首选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向我们展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真理,教诲我们中国人民的命运必须操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历史已经证明,并且还会继续证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为时代新人,我们学习党史、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加强理论武装,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担当更大的责任,书写崭新的历史。
     (作者:何建朋)


Powered 潍坊学院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536-8785616

投稿信箱:xinwzx@126.com

技术支持:荣尚网络